分卷閱讀160
答辯的場景,不過想到前面幾次,寧夏在實驗室里,幾個知識點把那幫質疑她的人懟得啞口無言,還有上次在學校進行答辯時,寧夏回答姓柳的那些問題時氣定神閑的氣勢,以及寧夏在上課時候的狀況,陳雨欣對寧夏充滿了信心。 也不用做什么,反正寧老師就是給她一種能hold住全場的感覺。 寧夏笑笑,沒說什么。 而是繼續拿著筆,在自己的本子上記錄著。 —— 這一次寧夏記錄的不是有關對方實驗課題的內容,而是這些參賽組當中,她感興趣的一些組的信息,腦子里面琢磨著,能不能將這些人邀請到寧海集團做技術支撐。 —— 第1天的課題匯報結束,一共完成了35組的匯報,35號以后的則被安排在了第2天進行。 大賽首輪匯報的第2天,輪到寧夏他們上場時,時間已經到了下午。 寧夏走到臺上,沒有過多的廢話,直接直奔主題的開始了她的匯報。 “我們項目的課題利用誘變和繁衍性變異,培養出Ra-Re類菌種,此類菌種具有……” 寧夏的匯報簡明扼要,這樣簡單的匯報倒是讓聽了五十幾組匯報,已經顯得有些疲憊的評委們精神一振,心里十分舒服。 不過,言辭雖然簡潔,寧夏的匯報內容卻并不簡單,可以說每一句話,每一個點都直切重點,讓人不自覺的就被吸引到了其中,對于整個課題內容也愈發感興趣。 現場不少評委臉上露出驚喜的神色,不僅僅是因為這項實驗本身,也因為整個實驗課題的完整度——這應該是他們聽過的五十幾組當中,實驗完成度和課題完整情況,相對最好的一組了。 “以上就是關于Ra-Re菌種特質、以及在環保方面運用的匯報,謝謝?!睂幭牟患膊恍斓慕Y束匯報,不多不少,剛剛好6分鐘。 寧夏的目光落到臺下一眾評審身上,現場氣氛有些安靜,幾位評審并沒有馬上開始提問。 如果單純從理論匯報的內容來說,這一組的課題幾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反正他們是沒找到什么能挑刺的地方。 “那我來先問一個問題吧?!逼渲幸晃辉u審落座思考后,開口說道,“現階段的實踐當中,你是通過什么方法,來控制菌種的代謝方法的呢?” “共生菌種反向控制?!睂幭闹挥脦讉€字,簡單的給出回答。 “那共生菌種之前你也提到了,對于它的控制,是采用的限制條件法是嗎?“那位評委繼續詢問。 “沒錯?!睂幭淖匀坏慕o出肯定回答。 “如果是這樣,我就有一個問題了,我們本次大賽的主題是環保,因此所有的實踐,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環保的效果,要能達到效果,勢必要將實驗成果投入到實際的應用當中,你如何保證你的菌種,在自然環境當中也能起到作用呢?”評委看著寧夏,似乎在期待寧夏能給出什么樣的回答。 這位評審的問題一出,一旁的幾位評審也紛紛點頭,紛紛提出了相關問題。 “你們的課題針對的目標是土壤,自然界中土壤的成分構成很復雜,你如何能夠保證,在這種復雜的成分當中,作用目標能不發生變化?” “沒錯,而且堅持著不產生二次、或附加污染的原則,是不可以在原有土壤中再另行添加其他物質的,你們如何保證在沒有人為控制環境條件的情況下,僅僅將菌種投入到土壤成分當中,能夠產生預期效果?” “單純從實驗課題來說,你們這一組的課題已經是非常完善,只是未來如果真的要投入到實際應用當中,前面幾位老師說的,絕對是一個要攻克的大問題?!?/br> 面對評審所說的大問題,寧夏臉上依舊保持著不咸不淡的笑容。 “各位剛才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在我前期培養菌種時就已經解決了?!?/br> 寧夏這話一出,不僅是評審老師,就連場下坐著的其他組的參賽人員當中,也掀起了一番議論。 “真的假的?還沒有培養出菌種之前,就已經把實際運用這方面的問題考慮到了?” “而且還解決了?這要怎么解決?” “應該不可能吧……” …… 寧夏神情未變,語氣淡然的繼續道:“還剩4分鐘,為了證明我上述說法的真實性,下面有一個演示請大家一起來看?!?/br> 第66章 制藥工廠 寧夏話落, 陳雨欣打開了提前準備好的三個模擬生態箱。 兩個監控測試儀器同時被連接上。 寧夏對著生態箱和檢測儀器開始介紹:“這三個生態箱,完整還原了土壤在自然環境當中的狀態,為了讓實驗效果更加完整,因此我們專門模擬出了華國東部、中部以及南部三個最具代表性的區域的土壤生態?!?/br> “另外, 現在連接的這兩臺檢測儀器, 分別是一臺顯微監控儀器和一臺土壤質檢測儀……” “雖然這臺土壤質檢測儀器所能實時檢測捕捉的數據并不完整, 但已經能夠將課題研究的重要目標、參數都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出來了?!?/br> 說著,寧夏莞爾一笑, 看向眾人:“我想, 通過這種方法, 各位應該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我們課題的菌種效果?!?/br> 一邊說著, 寧夏一邊開啟了檢測儀器投屏——在她身后的兩塊大屏幕上, 投放出了兩臺儀器的檢測結果。 左邊一塊, 是顯微觀測下的菌種情況, 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此刻的菌種活動, 雖然圖像不像是專門觀察那樣清晰,但已經能夠說明情況了。 而右邊一塊這是數據檢測, 探頭檢測到的數據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而后臺程序,則在實時的進行數據整理和數據分析,甚至隨著數據變化, 一條條曲線圖也呈現在了屏幕上。 非常直觀, 甚至于震撼。 此時,不需要寧夏再多說什么,屏幕上的數據變化就是最好的說明。 目光緊鎖在大屏幕之上,現場評審的臉上均是一片驚訝之色——這一次的競賽主體是環保,做菌種培養、生物降解相關課題研究的課題組不只有一組, 但寧夏她們卻是唯一一組證實了實驗效果、將整個菌種活動、代謝過程呈現在了臺上的。 什么是最好的證明?眼見為實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也變相證明了,這一組的菌種培養已經非常成熟,完全不同于其他組的還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就像寧夏最開始說的,從一開始他們的培養就是基于實際應用層面的。 —— “這不是來參賽的,這是打算搞出來賺錢的吧?!迸_下有觀賽的人忍不住小聲感慨道。 “你說這個課題已經研究了幾年我都信?!?/br> 可偏偏,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