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76
于是黃蓋只好敷衍著說:“過幾年,孫家的那些小公子們陸續長大了,伯符有了幫手,他對公瑾的信任就不會像現在了?!?/br> 程普憂心忡忡,“我就怕還沒等到那時候呢,伯符就把軍權交給周瑜,將破虜將軍的愿望誤了?!?/br> 黃蓋深覺自己是服了程普的瞎想了,他氣惱起來。 “那你不如直接去與伯符說,讓他莫要信任周公瑾,好過你自己出面為難周公瑾啊?!?/br> 程普看傻子一樣看黃蓋,“伯符與他食同案,寢同榻,你讓我去與伯符說?伯符會聽?” 黃蓋完敗,他知道自己勸不轉程普,只好讓呂范轉告周瑜躲著程普一些,待程普看到周瑜的能力也就好了。 周瑜對程普的為難、刁難不怎么在意,任何時候待人都是一樣地謙遜有禮。而且這些跟隨孫策有段時間,重新開始按著孫策的法子練兵的程普、黃蓋、朱治等,發現周瑜cao練他手下那二千軍卒的速度、質量不比他們差。 孫河對這些元老解釋:“早幾年開始用這樣法子練兵的時候,是由伯符和公瑾開始的?!?/br> 二個月以后,周瑜開始帶著他手下的那兩千軍卒,參與朱治帶的那一路主力,在曲阿周邊的軍事活動,清掃曲阿周邊的反對勢力。 然后孫策將大軍分成三路,一路從會稽、一路從吳郡平推向西,還有一路從臨??こ霭l向南。 新都郡、鄱陽郡、臨川郡、建安郡,孫策有了揚州刺史的名頭,在這些郡的太守表示要服從他的指派后,他讓朱治帶著大軍,把這些個郡地的土匪水匪等逐一清掃干凈。 光明正大的朝廷命官加上強橫的軍事實力,孫策一路由東向西平推,在袁術與呂布膠著、與劉表、張繡摩擦升級的時候,不僅奪了廬江郡、江夏郡,還一路先奪了長沙郡。與清理了廬陵郡的那一路順利將豫章郡圍了起來。 劉繇無處可逃,偏孫策還是給了他一條活路,投降后帶著他所有的屬官繼續為揚州的各級衙門做事——在各郡開辦的學堂做教諭。 劉繇不是為了自己,就是為了跟隨他的人,也只好乖乖地投降,他交出所有的武裝軍卒,連忠心耿耿跟著他的太史慈也投向了孫策。 孫策容了劉繇的投降,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雖然有張昭、張纮幫忙,但是突然接手大半的揚州轄區,就立即面臨一個缺少人手的窘境。 只好以揚州刺史的名頭向天下開征辟令。 至于有多少人愿意、又有多少人能穿過戰火紛飛的袁術、劉表、張繡的接壤區,孫策以及張昭張纮都沒敢報什么樂觀的態度。 果然是三人相像得到的結果。除了吳地的人,連荊州過來的人都少。直把英俊的帥哥孫策愁的變成苦瓜臉了。 無奈先從親戚里選。孫嬡的丈夫弘咨被孫策就地硬按去吳郡太守府做事。然后孫珊的夫家陳家很積極地把出十八歲以上讀書識字可以的子弟都推薦給孫策,孫策和張昭張纮將人做了一番考核,然后派去各級的衙門。 孫策的叔叔孫靜不想離開家鄉富春,但他把族里認字的人都給送到曲阿讓孫策考核,能做事的留下,不合格的帶回去繼續讀書。 忙到快秋天的時候,揚州轄區缺人的現象緩解了一點,各級衙門緩慢地開始運轉了。 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文盲率,吳夫人拿著她讓孫策做的調查報告也跟著皺眉。 孫策現在擁有的會稽、吳郡、丹楊這幾處都算是江南偏富裕的地方了。大族的子弟基本都有機會讀書,但就是這樣,富春孫家送過來考核的子弟,其中還是有一部分只能算是識字,寫不好也讀不明白簡單的公文。 而那些寒族子弟里識字的更少了。讀書識字的成本太高,絕大多數的人還在為溫飽掙扎,如今還要再添上一條躲避戰亂。 就算是有些寒族子弟得到學習機會了,也學的不錯了,也是未必有出頭的機會。官員的位置是一定的,在沒有科舉的年代,想做官唯一的途徑是靠官員們推舉——孝廉。 寒族子弟想要讓當地的父母官舉薦為孝廉,其難度遠遠高過世家豪族的子弟。 但這舉孝廉的制度也還是有好處。在當官之前,先被家鄉的父老考核四十年的人品:是不是孝順父母?做事是不是清明廉潔? 被舉薦成為孝廉后,朝廷還要對進行考試。孝廉科成為朝廷在恩蔭選官之外的、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試經術﹐文吏出身的則考試箋奏。 吳夫人慢慢捋順朝廷選官還有吳地的現狀,想打破無人可用的窘境,那就只能開辦學校,進行速成的初級文化課普及教育。只有全面地啟發民智了,以后才有打破恩蔭、地方官員舉薦這樣狹隘的選官限制。 “伯符,靠征辟能獨當一面的讀書人來吳地做官,能不能征召到足夠的人手先不考慮,難處是在天下的讀書人就少。我看不如我們自己動手,來培養需要的人才。先做個計劃,看看能不能用上三到五年的功夫,教導出一部分能做小吏的,然后慢慢征辟大儒來吳地講學吧?!?/br> 孫策知道母親的提議自己教出需要的官員是最利于長遠的。但是用三五年的時間,教導出能做小吏的人,他心里真的是沒底。還不如問他三五年怎么能建一支強軍。 這事吳夫人也沒指望孫策去做。 “伯符,你好好練兵,早日讓揚州安全安寧就不錯?!?/br> 張昭張纮很贊同吳夫人的提議,先教會民眾會簡單的計算、簡單的書寫,然后從中選出適合做小吏的人才,再從這些小吏里慢慢培養聰明的心性好的人,進行進一步培訓教導,通過考核后安排等重要的職位。 “夫人準備先教導哪些人讀書計算呢?” 讀書識字的人少,愿意去教書的也不多。戰亂的時候,更難請到大儒了。 “從軍營開始吧。軍卒這幾個月訓練下來都能背得軍規了,讓他們用軍規對照認字。然后組織人手把衙門常用的字挑出千個,若能編成容易記的歌謠最好。通過這兩樣考核在晉升的時候優先,一旦傷殘了就可以到衙門做小吏,既能彌補人手缺失、保證衙門小吏來源的忠心,還能讓傷殘將士以后多一條謀生之路?!?/br> 孫策很贊成母親與二張商議出來的主意。與領軍的將領一說,每個人都很支持。能讓軍卒在傷殘后到衙門做個小吏謀生,比給他們一些錢物只能花用一時會更激發軍卒的勇氣。而且從軍律開始認字,速度快效果好。 在刻滿軍律的石碑遍及軍營的角落后,軍卒中掀起讀書的熱潮。 而劉繇那一系的輔官加入教諭行列,使得千字文提早刊印出來。孫策和吳夫人因為教化民眾,得到朝廷的嘉獎、敕封。 . 第682章 682、武烈皇后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