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
族人,一部分以耕種為主保證家族生存的根本,另一部分則從商為家族聚斂巨大的財富。三者相輔相成,直到大秦統一了中原大地。秦朝一統中原后,夏家開始由隱世轉向入世。后因政治投資失敗,于秦七世的時候,再次舉族歸隱。在大漢、三國、南北朝時期都有派遣族人出山,直到隋末起義,夏家傾半族之力助唐高祖成就霸業,又因玄武事變而致出世的族人盡數被誅,因此而和唐太宗結下血海深仇。唐滅宋興,夏家也只是冷眼旁觀。直到宋朝積弱,外族多次發兵宋境,夏家武部一子弟擅自出山,改名換姓,入朝為將,駐守邊關。期間,武部子弟先后偷偷前往相助,夏家當代家主及長老堂裝作毫不知情默默允許。直到元兵大軍壓境,宋軍節節敗退,夏家武部更是傾巢盡出,大戰過后,武部子弟,十不存一。宋亡元立,國仇家恨,夏家對元朝上至皇家貴族下至官員小吏的刺殺就像江水滔滔從不停止。明太祖起義時,夏家更是傾舉族之力相助,只求驅除元兵還我山河。明太祖建國,夏家因前車之鑒而急流勇退,只留下少數族人在外應對,因此躲過了明太祖對功臣的誅殺。直到清兵用鐵騎撞開了邊關的大門,直入中原,滅明。清朝對中原的統治遠勝元朝,夏家及其他有義之士的反抗如入大海,翻不起一片浪花。直到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朝的國門,夏家分出一部分子弟遠渡重洋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一部分組織起來抵抗列強的侵入。沒想到,這造成了夏家的分裂。延續了千年的夏家,因為清末民初這個特殊時期而一分為二。接受了國外先進思想觀念的族人一部分回到了族里,但更多的則留在了國外。而隨著思想的變化、世界的知識在他們面前敞開,夏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沖擊,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進一步加劇了國內與國外、國內與國內、國外與國外的夏家族人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在混戰的短短四十年里,夏家因為彼此的觀念不同而分裂成十幾支。等到塵埃落定,新國建立,夏家族人已經散落到世界各地,由當初的十幾支變成僅存的四支。分別是港城夏家,美聯那邊的夏家、國內的夏家,以及一直堅持古傳統而隱居起來的夏家(沒人知道這支夏家族人是否還存在)。“……我不知道另外三支的情況如何,但我們祖上留下的族譜記載,夏家會分裂,除了歷史因素外,也是因為除了第一任家主外再無人能夠真正練成,絕大多數的夏家子弟窮盡一生都摸不著氣,像我一樣勉強感應到氣的只是少數。失了凝聚力,后輩子孫越來越懷疑傳統存在的必要性,懷疑的種子早就在心中扎根,在適合的時機生根發芽,從而一發而不可收拾?!?/br>夏正德眼帶熾熱的看著夏純陽:“族譜上記載當年夏家分裂的時候,每一支都帶走了的傳承。我們這一支就是一個戒指,凡夏家子弟,年滿十六就要接受考驗,能通過者就是真正的傳承者!”作為夏久福唯一的兒子(以前),港城夏家的正統接班人,夏正德的認字啟蒙讀物就是他們夏家的族譜,對于那段看起來就像傳奇的古老記載,他也曾經熱心過,曾經滿懷憧憬。而族譜上有很多先祖都曾用名“純陽”,十六歲考驗不通過后才改名。所以在知道老父用“純陽”為這個便宜弟弟命名的時候,他心里那是各種滋味難以道明。他還曾經幻想過,如果他的孩子當中有人能通過考驗,那他一定要孩子改名為“純陽”。夏家人對“純陽”的情結和執著,幾乎已經刻進血脈里,成為每一代家主的執念。正是因為對家族歷史知之甚深,所以他對夏純陽的觀感十分復雜,但遠非外界所認為的那樣。而是因為夏純陽那時正面臨十六歲的大關。對于戒指的去向他也知道,所以這段時間,他一直在默默的等待著結果。第12章“夏碧淳不知道?”這是夏純陽兩輩子的疑問。夏正德解釋:“只要年滿十六,家主都會帶著去看族譜,戒指是戴在家主手上的,如果戒指有反應,那家主和接受考驗者都會知道。如果沒有反應,那接受考驗的人不會知道,家主也不會說。直到在位家主去世,新任家主接位,家主才會從上任家主的遺言中知道考驗的始末。我、……們的父親之前只有我一個孩子,再加上經歷了戰亂,父親一直很擔心會斷了傳承,所以早早的就將所有的密辛告訴我。碧淳只是我的長子,如果他以后適合接任家主的位置,那我會在我死之前把一切都告訴他。如果他不適合,那他能夠知道的就只有夏家的族譜,不會知道關于戒指的考驗傳承?!?/br>也就是說,上輩子夏正德死于非命,戒指落在夏純陽手上,夏家等于斷了傳承。夏純陽想了想,也就不再糾結了:“大哥你把這些告訴我沒關系嗎?”誰說沒關系的?這里面給的關系大著呢!這一個月,夏正德也是思考不斷。隨著夏純陽“閉關”的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夏正德的決定幾乎是一天一變。他還能練出氣,到了他的三個孩子,連氣的邊都摸不著。如果按照族譜上的記載,他的孩子就是屬于沒有任何武學天賦的人,根本練不了。而他,已經是港城夏家近四代里唯一一個練出氣感的人。也令到他比任何人都更能體會能修煉以及不能修煉者之間的區別。他之前說對其他三支所知不多,其實語有不實。新國建立,港城夏家、美聯夏家及國內夏家在初期還是輾轉聯系上了,至于他所言的十幾支只剩下他們四支,那也僅僅只是他們的猜測,沒有真正的憑依。而這些僅限于家主知道,只是因為關于誰是正統,他們三方都各有己見,再加上地域差別,那次相聚不歡而散。算上來,那次相聚的家主正是夏正德的曾爺爺,這也作為只有歷任家主才能知道的密辛而封存。夏正德以前是從來沒想過,但夏純陽練成第一層,卻讓野心的種子在他心頭滋生。只是現在他和夏純陽的關系還比較薄弱,他選擇坦誠告知,又何嘗不是一種感情上的投資?而他所說的,大多數只是族譜上的記載,涉及到另外三支族人的也不過是只字片語。嚴格來說,他并沒有任何的損失,反而可以借此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至于他的野心,現在只是一個不明朗的種子,連夏正德自己都不能清晰的描述出來,不過是隱約有點苗頭。此刻自是不會透漏半分。不得不說,夏正德這一步十分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