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1
后退,顯然陳玉對此很不滿,所以一直想甩開她單干。如今忽然局勢被王微攪亂,他大概已經按捺不住,想去給自己撈一筆上位的本錢。 這個年代的士兵,遠遠沒有什么為了國家民族的高覺悟,說得難聽點,有錢便是娘,跟著誰不是打仗。除了少數從小培養的親兵,大多數士兵都只是以此來混口飯吃。陳玉手里應該有不少錢,大力撒錢下去總有心動愿意跳槽的。 理論上確實如此,實際cao作……王微沒試過,她覺得鄭桀他們幾個應該不至于那么蠢吧,肯定有千般手段來防止其他人挖自家墻角。要不然鄭桀那么大一支軍隊駐扎在長安城,豈不是早就被人撬光了? 然而陳玉現在已經什么都聽不進去,王微和他只是塑料情誼,樂得見他吃個大虧。好歹他現在腦袋上還頂著個特使的頭銜,應該不至于死掉……吧? 隨便敷衍了幾句打發了陳玉,看他迫不及待離開的步伐,王微甚是心累,也沒興致繼續觀賞風景,起身回了含章殿。她匆匆的寫了個不具名的小紙條,叫來梅兒,讓她親自將紙條送到李有財手里。 “記住,一定要是親自,當面交,待他看了后立刻把紙條收回來毀掉?!?/br> “是,殿下?!?/br> 梅兒已經為王微執行過不少這種沒頭沒腦的任務,好在她十分識趣,從來不問。天天晚上都要利用鏡子考驗梅兒忠誠度的王微倒是不擔心她反水的問題,揮手示意她趕緊去。 她到底還是不放心,決心讓李有財去盯著陳玉,防止他搞事。 “唉,人手還是太少不夠用啊?!?/br> 即便是這么安排了一番,王微還是有種不祥的預感??墒莿e說陳玉本來就對她好感度不高,即便是王微把他的忠誠度刷滿,他是個大活人,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跟打游戲似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王微一直不遺余力的想要扶持候信,就是抱著跟陳玉打擂臺,以此來遏制陳玉的意思。 但候信雖然聰明也好學,到底太小,跟陳玉不是一個等級。至于其他有能力跟陳玉抗衡的太監……呵呵,基本都在鄴城跟著皇帝渣爹。大明宮倒是還有兩三個經歷過好幾朝的老太監,可惜王微好幾次語言試探,人家臉上堆笑畢恭畢敬,態度卻擺在那里,就是不搭理王微的招攬。 也是,換成王微也不會傻不愣登的跟著區區一個前途未卜的公主混。 背著手在書房里踱著步子,縱然王微嘴上不說心里卻總是暗暗以自己現代人的身份為傲,眼下還是必須承認一件事。她和陳玉搞搞陰謀詭計見縫插針還行,一說到軍事和練兵,他倆半斤八兩。搞不好王微比陳玉還強點,起碼她看過不少講述打仗的電影和書籍,知道理論和實踐是兩碼事。 可陳玉顯然是覺得抓搶奪兵權跟宮里搞陰謀差不多,唉,到底是個半文盲,王微以前太高看他了。眼界和經歷就在那里擺著,期待一個自小進宮的太監懂這些是她過于強求。 “還是得拉攏一個在武將那邊有人脈懂這方面的人入伙才行……” 這個念頭剛一冒出來,王微眼前就浮現出了答案——不是正好有個信誓旦旦好像忠心得不得了的蕭弗嘛。他完全滿足以上兩個條件。 “可是,這么做真的不是正中他的下懷嗎?總覺得這家伙挖了個坑等著我去跳?!?/br> 然而自從見面以后他一系列堪稱詭異的表現讓王微心里總是毛毛的,實在是難以付諸信任。她也曾經試圖利用那面鏡子挖掘一二,但因為根本沒有任何特質性只能漫無目的的瞎問,最后并沒問出什么有用的東西。反正蕭弗對她沒男女之情,似乎從沒想過娶她。 這樣一來王微不免感到更加困惑。 左右為難,王微心不在焉的翻了一上午下面送上的奏折。經過這些日子的刻苦學習加上到底不是真正什么都不懂的傻瓜,對照著從崇文館搜集來的歷年檔案資料,王微已經慢慢能看懂一些奏折里所奏之事了。不過因為她看的卷宗記載都不是實時更新,很多都是一兩年前的東西,所以即便是自我感覺一些奏折可以批示處理,她還是沒敢輕易越俎代庖。 而且她“秘密”的將本該立刻送去鄴城給皇帝批閱的奏折扣下,自己看完了再送走,這件事早就被發現了,只是有陳玉這個“特使”頂在前面,王微打著他的旗號,有能力資格過問的不想多管閑事而已。但王微敢保證,但凡她敢試圖代替皇帝批閱做出判斷,那些大臣第一個就能跳起來撕了她。 其實送到王微跟前的奏折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把奏折送到皇帝御前。而且很多請示待辦的事宜送上來之前就已經交給六部傳閱,給出了初步的意見和處理辦法?;实垡龅臒o非是參考一番,再和中書省商議,正式擬定旨意,交由門下省復核,門下省同意,再交回尚書省具體執行。 當然,倘若皇帝一意孤行非要堅持,門下省反對了也白反對,皇帝完全可以強行繞過門下省,直接把詔令發往尚書省實施。但門下省幾乎徹底被世家大族所掌控,他們在朝廷和地方都黨羽眾多,聯合起來陰奉陽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皇帝拿他們沒什么辦法。只能好言好語跟門下省商量談判,直到雙方妥協得出一個折中的結果。 這么看的話,皇帝當得著實憋屈,說好的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呢。 “哦,對了,那是形容屠龍刀的?!?/br> 王微一本一本的翻閱著堆滿桌子的奏折,小聲嘀咕??戳诉@么久她多少看出了點心得體會,只要翻開一本大致瀏覽下前面幾行,就知道到底是真的有情況還是例行公事的歌功頌德。說起來這些大臣官員的習慣很不好,說事就說事吧,非得東拉西扯,借物喻人,文才好的動不動就是一堆華麗形容,王微壓根看不懂。 再加上這個時代的文章書信全部都是豎排,還沒有標點符號,最開始王微不習慣的時候只看得兩眼發花,頭暈目眩。還有大臣們大概是想秀一把書法,貌似這個時代一個人的字跡就是門面,所以奏章里面老老實實用王微看得懂字體寫的人不多,很多人寫得天馬行空,難以辨認,王微只能連蒙帶猜。這樣一來更是嚴重拖拉了她的速度。 這段時間因為皇帝拒絕回長安一事,大臣們瘋狂上書,寫了無數小論文,看著特有氣勢,可惜用典故太多大半字王微都不認識。她猜想應該都是勸皇帝趕緊回來的,這類上書都懶得看,直接打包送鄴城了。 她著重看的,都是各地呈送有關民生經濟以及軍事動向的奏折。好在這些奏折雖然還是有點套路啰嗦,起碼干凈利落了不少,也沒賣弄文采的遣詞造句,王微大部分都能看懂。 唯一讓她心煩的在于這類奏折很多都沒個具體數據,比如說某某地遭了水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