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8
道:“怎么說?” 蒙鹽簡單道:“我跟項王說了詐降于你的事情, 然后告訴他,你出兵只是為了占據關中,得到按照約定你應該得到的地方。一旦占據了關中,遵守了約定,你就會停止征伐?!?/br> 劉邦大笑,擊掌贊嘆道:“驁王好手段!”因為蒙鹽用兵精到,劉邦先前倒沒料到他于陰謀上也玩得爐火純青。 劉邦意猶未盡,道:“驁王只寫了這一封信嗎?” 蒙鹽淡聲道:“我讓信得過的人,送了田榮反書給項王。里面所寫,乃是齊與趙要一起滅楚?!?/br> 劉邦大笑道:“正是。只一個田榮就夠項羽頭疼的了!” 卻說項羽接了蒙鹽的信,倒是沒有懷疑蒙鹽詐降。一來蒙鹽不得秦地民心,若與劉邦正面對戰,的確沒有必勝把握。二來項羽是不相信劉邦那樣流里流氣的家伙,能降服得了蒙鹽這等桀驁將才。在項羽看來,還真不是他自負,天下也只有他能駕馭得了蒙鹽了。 項羽果然沒有派大軍前來。 細究起來,卻也并非蒙鹽兩封信的功效。 而是此時天下形勢如此,劉邦雖然進入了關中,但是并不能立刻就動搖天下大局;但是田榮卻不同,他占據齊國,又聯合梁地、趙地,這可是秦末頗為富庶、人口眾多的地界,聚力而攻,不可小覷。 所以項羽此時放過西邊的劉邦,而北擊田榮,也是用兵應有之道。 不過項羽卻是沖著身邊謀士與項伯發了好大脾氣。 “當初我要把漢中之地給蒙鹽,你們一個個不同意——如今怎么樣?分給劉邦,好嘛,劉邦公然反了!如果當初漢中之地全給了蒙鹽,劉邦根本沖不出來!現在我們一面要北上平定田榮,一面要防備劉邦背后下口,兩面受敵!” 項伯小聲道:“……那驁王信中所寫,不是說漢王得到關中之地,如約即止的么?” 項羽煩躁得揮手,道:“蒙鹽多半是被劉邦給騙了。這劉邦乃是反復小人,當面一套,背地里一套。當初鴻門宴……”就不該放他走! 可是這話說出來,相當于承認逃走了的范增是對的,而他與項伯是錯的。 項羽越發煩躁起來,捏得手指骨“咔咔”作響,怒道:“待我宰了田榮這廝,再來計較劉季!” 用兵之道,是時無人能敵項羽。 至明年春,項羽擊潰田榮大軍。田榮敗走平原,被當地黔首割了腦袋,齊地都投降了楚人。 老百姓的愿望很簡單,那就是田榮都死了,這戰亂該結束了。 可是項羽一腔憤怒,半年來腹背受敵的憋屈無處發泄,更要給天下警戒——背叛與他的約定,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 于是不顧身邊謀士的勸阻,項羽把在咸陽做的事情,在齊地又如法炮制了一遍。 齊地城郭室屋都被燒為平地,齊人投降的士卒全部被坑殺,老弱婦女、苦不堪言。項羽領兵,直蕩平至于北海處。 可是那些被坑殺的降卒,那些被欺凌的老弱婦女,誰人無父母?誰人無子女呢?人皆有情。 在這樣嚴酷慘烈的報復打擊下,齊人三三兩兩聚集起來,又造起了項羽的反。 而在項羽死磕田榮的過程中,劉邦聯合蒙鹽,已經過了陜縣。一路上,河南王申陽投降。 劉邦帶兵攻打韓地,蒙鹽為他用兵出謀劃策。 很快,韓王鄭昌不敵。 于是,這位被項羽封為韓王來抵抗劉邦的鄭昌也就投降了。 隨后,魏王豹領兵下河內,也投降了劉邦與蒙鹽聯軍。 聯軍來到洛陽,三老中有人攔路申報義帝的冤屈,說楚懷王義帝是被項羽害死的。 其實楚懷王被尊為義帝之后,在前往封地郴縣的路上究竟是怎么死的,一直是個謎案。 也許是項羽,也許不是。 項羽已經是西楚霸王了,他當時又不想做皇帝,沒道理再對毫無人馬的義帝下手,白白壞了自己名聲。 可是劉邦可不管究竟真相如何。 所謂名正言順,大軍討伐之前,總要先歷數對方的罪狀。 而義帝之死,套在項羽頭上,正是再合適不過的大罪了! 做戲要做全套。 劉邦索性為義帝發喪,臨江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把讓手下文士絞盡腦汁寫的項羽十大罪發給各諸侯。 明明當初楚懷王只是故楚的王,可是劉邦給拔高成了“天下共立義帝,北面而事之?!?/br> 然后說項羽殺了義帝,大逆不道。所以他劉邦發兵,愿意跟眾位諸侯一起,把這個殺了義帝的罪人給誅殺了! 其實究竟是為了什么不重要。 劉邦這文書發出去,實際上是給各位諸侯的邀請:對上一次瓜分結果不滿意的同僚們,給你們一次掀桌子重來的機會,你要不要加入一起干? 天下就這么大,咬死項羽,我們都能多分到——畢竟,項羽一個人就占了九座郡城,肥美啊肥美! 項羽得到消息,大怒,痛罵劉邦無恥小人;又發信怒斥蒙鹽,問他這間諜是否做昏了頭,真跟著劉邦打仗去了! 若不是被齊地反叛絆住了,項羽真恨不能立時趕到洛陽,把劉邦給碎尸萬段。 蒙鹽看了項羽的信,并不驚慌,但是回信口吻卻頗為惶恐,雖然沒有表白對項羽的忠誠,可是卻保證,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讓項王看到他詐降的意義所在。 就在這當口,那死去的田榮有個不得了的弟弟叫田橫。 這田橫收到了數萬人的兵馬,立了他哥哥的兒子田廣做新的齊王。 項羽雖然得到了劉邦東來的消息,可是他已經在北攻齊地的征途上,索性就把齊地的火苗徹底撲滅再回頭整治劉邦。 劉邦因此得到了寶貴的發展機會,給各諸侯發信邀請,其中就包括已經占據了趙地的陳余。 這時候,張耳已經投奔了老朋友劉邦。 陳余收到劉邦的來信,只提了一個要求,“只要漢王殺了張耳,我就跟著你干!干啥都行!” 當初張耳在陳勝處,被章邯大軍圍困,派人發信回趙地,要求調兵解圍,但是直到陳勝死了,都沒見陳余派人來。 等張耳回了趙地,質問陳余。 陳余索性解了官印——在他看來,這不過是給彼此個臺階下。 誰知道張耳真就收了他的官印。 這下子,好朋友立時成了死對頭。 張耳這個舉動,大大侮辱了陳余的人格與尊嚴! 所以陳余帶著十幾個親信逃亡大澤之后,就把復仇張耳一事,作為了人生第一大事。 使者回來一說,劉邦與張耳面面相覷,頗有些尷尬。 所謂的刎頸之交,原來是互相抹脖子的好朋友??! 張耳知道自己性命只在劉邦一念之間,忙離席,以退為進道:“臣請獻頭顱?!?/br> 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