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
。整個視頻就人物來說,總結就是一句話——不讓你們看,就不讓你們看。很想吐槽抱怨,可只要想到這個視頻是那個已經折騰了他們N回,到現在虛擬空間連個名字都沒有,鬧得他們都不知道怎么稱呼他的UP主掛的,似乎……也就不奇怪了。倒是有“明察秋毫”外加“看透玄機”的那些人立刻考慮到了這個視頻采用了這樣的拍攝手法的深意。主題是“七弦琴”,不是嗎?普通的電影電視拍攝的時候,也經常采用這樣的手法,演員太過帥氣逼人了,為了不搶其他角色的風頭,為了不破壞劇情基調。對過于帥的演員有時候真的下了狠手了。不是化妝上埋汰人家,就是服裝上往丑了折騰,不是減少鏡頭,就是不給特寫。那都是為了整個片子服務。不然呢?你男配帥到秒殺了男主N條街,女主眼瘸抱著男主不放就算是審美差異,或者是人家注重內在美。若是那個帥到掉渣的是男主,還自帶貴氣光環,你讓他演草根出生灰頭土臉被女主嫌棄的前期苦逼橋段?先天不足后天補嘛。這個片子應該也是同樣的意思,看標題就知道是介紹那個新出來的樂器,若是帥到過分的演員搶了全部的風頭誰還關心樂器。在這些“明察秋毫”看來,這個片子的導演處理得相當好。用演員的高顏值拉住視線,然后掐掉臉,讓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上,而另一個演員的不露臉也好說。這種小成本拍攝,不可能兩個演員的顏值都高成這樣,另一個不露臉,就不會增加“這個不如那個帥的談資。大家的注意力就更集中在了音樂上。也的確是!在看不到美男正臉的時候,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前所未見的新樂器上。咦?很好聽啊。一開始悠揚大氣,后來有點小輕快。輕快和悠揚交替,或急或緩,這是在表達……河流?被彈奏得音樂逐漸吸引的聽眾沒有發現此刻他們的心靜靜的安寧通透,隨著樂曲輕緩而又舒揚的浮動著。而琴聲外的故事也是配合優美的琴聲進行著,和諧而又自然。山林之間,優美的環境也無法讓那位白衣男子高興,整個人散發著孤獨疏離之感。而這時候偶然間琴音傳來,獨特的曲調中傳遞著彈琴者的心意。琴聲顯然打動了白衣男子,他也開始彈奏,回應對方。一開始是這邊彈奏一段,那邊彈奏一段。兩個人默契的你彈我聽,我彈你聽。過了一會兒后,雙方開始合奏,然后驟然分奏,一段之后再合并。兩個人沒有任何語言交流,卻默契到不差一個節拍。仿佛彼此共用一個身體,一個靈魂。最后畫面左右來了一個拼接,只拍各自的一雙手,那緩緩的從琴上把手拿起的動作,帶給人意猶未盡的默契和感覺。然后俊美的男神又是一個只路下半臉的淺淺微笑,而那個沒露臉的藍衣人,則是慢慢的回頭看向男神的方向……視頻結束了!網上自然是普天高地的評論,大家都用最高的手速來折騰寧樺家的網速。空間里的留言刷刷的往上,這速度都能演藝一出流水了。有為辰的容貌尖叫的,有為音樂鼓掌的,有單純覺得片子拍得好的,一時間看不到一絲半點的挑刺嘲諷的負面評論。鮮花般的掌聲和好評,讓寧樺忍不住有點飄。不過他自己倒是覺得視頻有點小瑕疵。不是說琴彈得不好。這曲寧樺彈奏出了他目前的最高水平,再加上電腦軟件略修改了一點瑕疵,最后和技術完全沒問題的辰來了個合奏。他還讓索密爾達聽過成品。這種頂級大師等級自然比不上,但是得到一個“還可以”的評價,也是對寧樺這陣子瘋狂特訓的小小鼓勵了。至少寧樺彈奏出一點意境了,索密爾達聽完整個曲子問得就是,這個曲子是不是形容“河流”。也不是沒拍好。那時候寧樺拉著辰,帶著兩套漢服,直接從首都星飛到了相距30億千米一顆名叫羅尼亞星球上。差不多也就地球到海王星的距離吧。就地理范圍內,羅尼亞還算是舜羅首都圈內。飛船過去不到三個小時。那是一顆以影視娛樂為特色中心的星球。各種的影視拍攝基地,各種影視藝校,各種的藝術館,眾多娛樂圈名流和藝人從這里走出以及來這里定居。以舜羅的土豪手腕,這個特色星球自然是建設得包羅萬象。各種和影視有關的所有東西都一應俱全。尤其是拍攝方面。可以說想要拍個什么,無論是大制作還是小成本,甚至是自家消遣娛樂,來羅尼亞是最方面的。用網絡就租好了想要的拍攝場景,以及一整套拍攝設備,然后他只要帶著服裝道具,拉著辰直奔羅尼亞就夠了。整個過程相當的簡單輕松——羅尼亞可是把整個星球打造成影視基地的!整個星球!要什么自然景觀都有,要人造場景更有。而且寧樺訂得要求也太簡單了,丁點大的一塊地方,最好是山間,有水有草,環境清幽即可。這種普通場景,連預約都不需要。要不是看著羅尼亞其他設備一條龍服務什么的齊全,而且專業的攝影機比家里傻瓜機效果好太多,在首都星也是能拍的。唯一需要特別注意的,竟然是得讓辰轉動臉部機械零件,把臉拉得丑一點,免得招圍觀。在高科技的輔助下,自己想拍個什么效果的小短片是很容易的,尤其寧樺身邊還跟著一個領悟力超高,智能獨霸宇宙的主腦。其他人會遇到的一點小問題,在主腦這里完全不是問題。寧樺還沒發現,辰就給處理好了。拍出來的絕對是寧樺描述效果。寧樺覺得的瑕疵是……“當時沒察覺,可越看怎么越覺得曖昧呢?!?/br>寧樺糾結的看著成品。他做視頻的目的自然是展示文化,這個視頻要展示的就是這首曲子,古裝,以及“古琴文化”中的“知音”。伯牙鐘子期的故事誰都知道,他們就是“知音”的代名詞。但是卻不適合展示在視頻里。首先,俞伯牙他是春秋著名的琴師,鐘子期是個樵夫。只有鐘子期聽懂了伯牙的音樂,說出了“高山流水”的評價,還巧妙的利用了形容詞,表明我聽懂了,你用山水彈琴暗喻了當時一些不能說的社會現象的,。這才成就了這一段無視身份巨大詫異,彼此唯一的“知音”。其次,鐘子期掛了,伯牙斷琴,再也不彈了,這個絕版讓故事更加升華了。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