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12
母后的支持下,大筆一揮:準奏。 這頑固是一位翰林出身的二品官。今年剛好五十歲,發配西北只怕要送命。 他文章俊秀,死了可惜,也被元春丟去南苑女學服勞役十年。 督察院副都御史杜耘原地升官,為正二品右都御史。 接著又罷免了大理寺卿一人,太常寺卿一人,都是正三品。 這些部門說實話都不是誰走了會蹋天的存在,多少人熬著資歷等待升遷呢。 大理寺少卿直接補位,他是四巳十幾的少壯派,正好更新血液,補位之人必定對水澤忠心耿耿。 太常寺也是一樣。 莫說少卿等著升遷,從禮部直接升遷一位員外郎也成了。 這一來,所有文官都縮回去了。 地方上以江南鬧騰的最兇,還有學子抱著孔圣人的牌位去孔廟告廟,相互歃血為盟,抵御女子科舉。 并說,女子進入科舉考場,他們就罷考。 對此,元春沒有驅趕也沒有殺伐,而是召集了內閣與幾位宗親王爺,讓他們設法解決。 元春道:“雖然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但是,而今水家是天下之主,作為天下之主,只不過是想要平等善待子民,怎么就有罪了?” 忠靖王卻跟元春蹩馬腿:“幾千年的禮制傳承根深蒂固,吾輩后人只有繼承,吾等才疏學淺,對新政不甚了解,去了估計也說不清楚,還是……” 元春哈哈一聲嗤笑:“幾千年的禮制傳承不能改變是吧? 百姓可以如此說,水家身為皇室,這般說話,不覺得自相矛盾,不覺得羞恥? 請問靖王爺,開天辟地有史以來,可有世襲制度? 堯舜禹是世襲制度嗎? 人家是禪讓制度,有德者居之。 再說世襲制,若是傳承的禮制家規不能改變,那么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皇朝更替從何而來? 這般推算,周朝之后都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靖王爺,如此傳承,不做改變,你這個王爺從何而來?” 靖王語塞,滿臉紫漲。 安王平王恭王齊齊擦汗。 敦郡王順郡王幾個卻瞠目結舌。 十三卻勾起嘴角。 十五十六十八三人踏步上前躬身行禮:“啟稟四嫂,吾等三人愿意領旨,前往江南,平息學子告廟事件?!?/br> 元春一笑:“好,三位叔叔不愧是上皇之子,有擔當有責任,爾等平息孔廟事件回京,朝廷自有回報?!?/br> 安王平王也請旨,愿意去江南走一趟,宣傳新政。 他們曾經去江南推廣新作物,也去江南賑災,在民間有威望。 元春抬手,命紫蘇紫竹親自攙扶兩位老王:“俗話說老臣謀國,果然不差。幾位王爺的善舉,會載入史冊,千秋萬代之后,都有人記得,有幾位王爺為了天下女子的生死存亡,奔走效力?!?/br> 平王安王十五十六十八個個漲紅了臉:不升官進爵,青史留名也足夠了。 本朝歷史史官寫成。 太后答應替他們立傳,這是天大的驚喜。 他們已經富貴之極,余下就是一個名聲,千古留名,死了也閉眼了。 幾個人都是通透之人,莫看眼下有人氣勢洶洶,終究一日,大家都會稱贊太后圣明燭照。 他們卻是這一項善意新政的改革推動者之一。 幾人齊齊謝恩。 再者,太后承諾都會回報。 他兩人是親王,卻是遞減承襲。 更為尊貴者,還有世襲罔替,世襲罔替之下,還要一個多襲一世。 新政宣講王爺團隊下達江南之后,不過半月就平息學子們的反彈。 安王平王原本就有威望,十五十六十八都是皇叔,陛下的誠意滿滿。 這些書生也很感動。 他們讀書的目的不就是學成文武藝授予帝王家? 而今陛下這般禮賢下士,他們鬧□□,陛下不僅沒有打殺囚禁,還派遣皇室親王前來宣講勸慰,這本身就很能打動這些學子。 這些人多數都是被人挑唆,人云亦云的跟著鬧騰。 其實根本沒有仔細研究新政的利弊。 等待幾位王爺細細講解闡述,大多數人都通透了。 他們中雖然多數人抨擊女子科舉,卻又都擁戴廢黜殘害女子的酷刑,騎木驢這種齷齪的刑罰,犯了罪行直接發配斬首就好。 至于夫殺妻,斬立決。 大多數男子也認同。 這個世上殘酷到殺妻者,畢竟只是少數人。 多數人頂多是喜新厭舊,休妻和離就是。 太后娘娘并未說不許和離休妻,只是提出,女子婚姻不協調,也有提出和離的權利。 這一點雖然讓人不悅,也不至于以性命相搏。 最終,太后退后一步,出臺的大月朝新政,已明確表示,女子科舉,不涉及朝廷了六部,只進入有關婦女部麾下的各部門任職,管轄的范圍也只是設計婦孺權益。 但是,作為退出六部衙門的補償,太后要求,朝廷出錢出力,修建國家女子太學,學業除了仿照國子監的國學不,增加醫學部,農業部,工業部。 女子太學,如同國子監一般,為六局一司,婦女部,惠民署,輸送官員。 學員的招收,也跟國子監一般,可以貴族貴推薦,也可以地方舉薦,也可以自己通過考試入學。 這樣一部通過談判之后決定,有關女子法律的細則出臺,抨擊的聲音頓時消失無蹤。 文武百官只管堵住了女子進入國家權力中樞的大門,其余也不就不跟太后較勁了。 畢竟,他們寒窗十幾年,宦海數十載,根本不想辭官。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過是失敗者的自娛自樂罷了。 男人不能一日無權。 他們更不能連累子嗣,取消三次科舉資格。 畢竟,家族的存在壯大,也是要靠著做官的族人支撐,替族人遮風擋雨。 一味苦讀不出世,久而久之,就被會其他宗族蠶食。 轟轟烈烈的抵抗新政運動,在九月底落下帷幕。 婦女部,女子太學,太醫院女部,都由新帝水澤下達圣旨,寫入律法。 婦女部成立圣旨下達了,可是,婦女部的首席女官尚未就位。 惜春踴躍報名,要求進入女子太學任教習。 她公公婆婆也支持,但是,只給三年時間,要求她在二十三歲回家備孕。 惜春為了出來做官,那腦袋點水蜻蜓一般。 元春同時下達兩道懿旨,一道征調令,不論男女,只要身懷濟世活人的醫術們都可以參加朝廷的甄選,進入太學,太醫院女部就職。 一道招生令,女太學在十三行省招生。 不論出身貴賤,憑戶貼報名,只要通過考試,都可入太學學習。 學習期間,吃穿住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