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87
時常住在乾清宮,滿宮殿都是宮女。 百官不懷疑你是個口是心非,不忠不孝之人? 再者說,女子的力量不如男子,出外辦事也不方便。 那么能夠出現在乾清宮,又能讓乾元帝放心使用的人,只有重新招收侍衛并親自培養。 這就是乾元帝把話遞到小花精嘴里,讓她幫忙說出來,而已。 按照小花精的看法,嘉和帝暗中監督乾元帝也很正常。 兒子歲數再大,在老子眼里也是兒子,需要攙扶。 小花精知悉,乾元帝為何需要一股不引人注意的力量。 那就是為蜂擁進京,等待恩科的那些舉子騰位置。 他準備對三地的官員大換血,這事兒不能讓嘉和帝知道了,又從中摻和,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乾元帝預備殺一批立威。 而今勛貴安靜了,官場也應該動一動了。 乾元帝心里覺得,不殺不足以立威。 但是,他想殺的那一批人,都是嘉和帝手底下勞苦功高之人。 所以,他得先斬后奏,等嘉和帝知道,人死不能復生。 難道還能因為臣子殺兒子嗎? 乾元帝倒是想用熙郡王,又怕他辦事不牢,泄露天機。 乾元帝如今辦事如同在賽跑,這邊讓十三找了心腹之人替他辦差,之前的舊人一概排除在外。 乾元帝利用這一批新人,對三位王爺,再有三位御前大臣發出一連串的圣旨。 京都這塊,二月十四,舉子進了考場。 恩科考試正式開始。 乾元帝親自出題,張閣老主考,副主考,十三皇子平親王。 閱卷官都是翰林出身的各級官員。 這一批舉子沒通過秋闈選拔,這回的恩科,就是矮子里挑將軍。 驚才絕艷的人才上科都中了。 故而,乾元帝需要的是馬上就能用的人才。 他不考耕讀詩詞,而是要求寫一篇文章,字數不限,談談你對天災人禍的應對。 這題目很廣泛,卻能看出誰是紙上談兵的書呆子,誰見多識廣,胸有溝壑。 乾元帝這一回錄取兩種進士。一是文采學問。 二看這篇時文見解。 賦稅改制在即,朝廷需要一批有棱角,有銳氣的官員。 第212章 八百舉子與貢生, 恩科取中進士二百六十人。 其中一百人名屬于貢生。 貢生出自地方推舉, 乃品學好, 聲望高的學子。 這一批人來自地方, 很有見地, 他們考文章或許不及那種書齋里讀出來學子。 但是,他們的那種見識與胸襟,那種神采飛揚, 是一般死讀書的學子所不及。 他們詩詞或許有所欠缺,但是, 個個術業有專攻。 貢生還有一個名字叫明經。 他們大多精通農工商中的某一部分。 這一部分人寫出的時文,就比那些為才斐然的舉子出彩。 舉子也好貢生也好,都不是蠢人。 既然陛下出題不考應景詩詞, 那就是務實。 今年有什么大事? 無非是災民問題。 受災三地官員出缺。 照本宣科死搬齊民要術的學子, 被乾元帝摒棄。 乾元帝要的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桑經濟的具體辦法。 簡單說, 你有什么辦法讓百姓安居樂業,不欠賦稅。 長江黃河沿岸容易發水,會治水抗澇,旱澇保豐收嗎? 甘肅如何解決干旱蝗災的問題??? 閱卷后,乾元帝覺得有大有收獲。 舉子提到改良植物品種的問題,種植抗旱高產的作物。 有的舉子言之鑿鑿, 福建有人種植某種作物, 唯一的缺點就是這種作物有輕微的毒性。 據說木薯只要丟在野外, 就能自行生長, 對于土地要求不高。 唯一的缺點就是生長期很長,但是,它可以作為一種儲備糧食。 年景好,各種細糧豐收,它可以煮酒,也可以曬干,打成木薯粉,作為儲備糧。 也有人說在福建有人種植甘薯,甘薯跟木薯的區別就是生長期短一些。 但是,目前來說還沒有熟練的種植技術,產量如何正在試驗。 朝廷可以組織試種甘薯。 因為有人說,這種植物是一種外來植物,在西洋十分高產,只是咱們不知道具體種植方法。 乾元帝看見這種文章,十分高興。 大月朝一般不愿意給附屬國賞賜糧食作物的種子,卻暗搓搓想要引進藩國的高產植物。 一個朝代,只要百姓吃飽肚子,安居樂業,這個國家不強盛都很難。 有舉子建議,災荒年可以推廣福建的占城稻與玉米。 占城稻產量低,但是它耐寒耐澇,生長期短,只需要兩個月就可以收割,很適合災后補種,應對青黃不接的過度時期。 只可惜口感不好,地主朝廷都不收這種米,只有窮苦百姓愿意吃,或者用作馬料。 因為大半百姓沒有土地,二地主又不收這種稻米。 故而,百姓也不敢種植。 玉米耐旱產量高,是前朝流入我國的外來品種。 玉米產量高生長期也不長,很適合山西甘肅遼東種植。 只是因為它口感不好,地主老爺不愿意收這種租息,無產只能租賃的佃戶,只能被迫放棄種植。 舉子建議朝廷進行干預。 在甘肅山西遼東推廣玉米甘薯木薯三種農作物。 福建種植占城稻玉米甘薯,都有完善的技術,戶部可招聘福建的善于種植的鄉老為技術指導,在全國推廣。 乾元帝高興得很,找到小花精大肆顯擺:“梓童來看,這三種作物若是能夠推廣種植,天下再無饑民,乾元盛世可期也!” 木薯甘薯小花精都沒吃過,不敢發表意見。 她說道:“這個選拔鄉老似乎可行。只是,若是朝廷不加干涉,戶部不派遣專門的司農下去監督推廣。 這舉子說的很清楚,這幾種高產作物不能推廣,是因為地主與官府不接受這種粗糧。 豐收了,他們依然無錢可以繳納租息與賦稅。 百姓雖然沒土地,可是要繳納人丁稅。 這兩點問題不解決,百姓基本無路可走,推廣作物就是句空話?!?/br> 乾元帝面色一肅,卻是頷首:“梓童所言極是,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不受人歡迎的作物,豐收也會成災啊?!?/br> 這話就不是小花精能夠插嘴了。 她已經給乾元帝潑了涼水,清醒了腦袋,得罪人的事情已經幫那些內閣首輔們做了,剩下就該他們動腦筋了。 一年幾千銀子的收入(俸祿加上賞賜紅包,官兒越大紅包越大),比她這個皇后的俸祿還高些,不能光拿銀子不干事兒。 小花精看著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