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3
散躲開,車子也停住了。 來人正是赤腳醫生周德發。 周德發騎了一輛嶄新的飛哥自行車,故意在人前顯擺。 這些人沒見過自行車啥樣,一個個對著車子摸來摸去。 周德發道:“別動,你們知道什么呀?別把我的車子摸壞了,這輛車子花了我一百二十塊呢?!?/br> 眾人一聽一百多塊錢嚇的趕緊把手縮回來,一百多塊錢,他們摸壞了,可賠不起。 這些人哪里見過這么多錢,砸鍋賣鐵也賠不起。 但是張承在墻角根底下,連看都不正眼看這東西。 就一個破自行車,也值得牛逼哄哄的。 張承不理會他,起身就想走,但是這時,周德發把他叫住了。 昨天張承把周德發趕出家門,周德發現在還在記仇呢。 周德發知道張大山的腿都腫成那樣,肯定傷到骨頭了,除了他能治腿傷,這村里還能找出第二個人來嗎?他就不信張承一家不來求他。 到那時候就沒有那么簡單了,他一定要張家付出代價才行。 所以周德發一見張承在這里,他心里就不得勁兒。 “張承,你大哥的腿咋樣了?你可別怪我沒提醒你,他的腿要是不擦我的藥油,不用我的膏藥,那可是要廢掉的,說不定明天就得癱了,到時候你們家兩條光棍,可夠你爸媽受的?!?/br> 他這話就有點損人了,張口閉口就是兩條光棍,明顯是侮辱張承了。 趙德發在村里的地位很高,村里的老人都找他看病,別看治死那么多人,至今沒有人把老人的死和他扯上關系,他一直都逍遙法外。 不但逍遙法外,人們對他還能很尊敬。 周德發這么德高望重的人,張承這種懶漢怎么比?所以高低立下。 張承冷笑一聲:“謝謝周醫生關心,我大哥的腿已經沒事了,不用你家的膏藥也能好,你放心吧?!?/br> 他說完轉身就走。 周德發的臉瞬間掛不住了。 他周德發在村里什么時候受過這種羞辱? 張大山的腿不用他的膏藥也能治好?他不相信!張大山的腿肯定是摔斷了,最次也是錯位了,怎么可能治得好? 眾人也都切切私語起來,有人開始質疑周德發的醫術了。 周大夫看病也有不準的時候?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村子就那么大,張大山摔傷了腿,大伙都知道的,張田發把周德發請回家看病的事兒大家也都知道。 結果人家張家沒用周德發的藥自己就能好了? 張家還有這么稀罕的事兒?張大山的腿怎么好的? 眾人紛紛猜測著,氣氛也就漸漸的不對了。 周德發也沒有心情顯擺車子了。 騎上車子一溜煙奔著張承家去了,他倒要看看張大山的腿到底好沒好。 結果張承還沒到家呢,周德發已經到了張承家。 張田發正在打掃院子呢,周德發就到了。 周德發下了車子進了院兒。 “張大伯,張大山的腿咋樣了?我來看看?!?/br> 張田發一見是他,馬上高興了:“德發你來了,我們家老大的腿好了,已經消腫了,再過兩天就能下地了?!?/br> 他話音剛落,周德發邁步進了屋里,只見張大山在炕上睡大覺呢,一只受傷的腿露在外面,傷口的地方也裸露著,rou皮鮮紅,一點也沒有那種烏青的顏色了,整條腿的水腫都消退了,只是腿上面有一個小小的三角口子,看樣子也沒有什么大事了。 張大山睡得很熟,有時候還挪動受傷的腿,看樣子也沒有什么大礙了,不像是剛開始的時候,你稍微給他碰一下,就能發出殺豬的叫聲。 周德發碰了碰張大山的腿,一點都沒事兒。 其實不用摸,就看他的腿消腫了就知道沒事兒了。 這怎么可能呢?周德發百思不解,按理說根本就不可能的。 就在這時,張大山被他摸醒了,朦朧的睜開睡眼。 “周醫生你咋來了?我的腿沒事兒,你不用惦記折了,我們家張承上山采了點草藥給我敷上了,你看看這不是消腫了嗎?” 張大山可沒說張承給他放血的事兒。 周德發正在納悶的時候張承院外進來了。 張承走的很慢,踱著步子四平八穩的,進屋的之后好奇的問周德發:“周醫生你怎么過來了?” 周德發尷尬的咧著嘴:“沒事兒,我就是過來隨便看看,咱們都是一個村的,我關心關心大山也是應該的?!?/br> 氣氛怪異而尷尬,周德發閑扯了幾句閑篇,推著他新買的飛哥自行車走了。 張田發抽了一袋煙,慢悠悠的進來道:“你們以后少聽周德發胡說八道,也別讓他上咱家來,他說老大的腿不行了,要用她們家的膏藥,還要進縣城看病,我看他就是胡說霸道的,咱村前兩年死了那五個人都是周德發給看的病,我看啊,是他把人都治死了?!?/br> 他剛說完,周桂蘭從外面進來了:“你可別瞎說,讓人家聽到了?!?/br> 張田發道:“讓他們聽見咋了?那幾個人不是他給治死的?” 按下他們吵吵嚷嚷先不提。 張承就想著家里這日子以后該怎么過? 家里現在四口人,就張田發一個人干活,現在張田發已經快六十歲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要想養活著一大家子人怕是更不容易了。 現在剛剛分產到戶,正是最困難的時候,所以大家伙都吃不飽飯,再過上兩年生產力上去了,怕是只有他們一家人沒飯吃了。 指著家里分的那幾畝地,想過上好日子怕是也難。 張承每天吃飽了之后就在村里曬太陽,聽聽村里的人都說什么閑話,村里有什么東西能拿出去賣。 村里這些人大多數連縣城都沒去過,所以更不可能把東西賣出去。 山上多的是山核桃和山榛子那些山貨,因為那些東西都在深山老林里,所以村里的人也不經常進去采摘,只在那幾年挨餓的時候,他們才會結伴到里面采一點,好讓一家人不至于餓死。 山核桃雖然美味兒但是皮厚,吃起來特別的費勁,當然這個也難不倒張承,他有個辦法能輕輕松松的就剝開核桃。 “張承你還在這里曬太陽呢?你也不幫著你爸爸干點活?你們張家的日子以后可咋辦呀?”村里有個牛爺爺恨鐵不成鋼的說道。 不光是他,村里的人都是這么想的,張承一家人幾乎成了村里的反面典型了,盡管現別人家都很窮,但是張承一家就是窮的那么特殊,窮的那么純粹,除了四口人之外啥都沒有。 “張承你家一天到晚吃啥東西呀?能吃上玉米面嗎?你們要是能吃上玉米面,嫂子就給你說媳婦?!?/br> 隔壁的白大嫂子一說這話,現場的人頓時哄堂大笑。 張家那樣的家庭,別說玉米面了,連地瓜面子都吃不上,等進了冬天怕是要吃樹皮了。 村里的人最是喜歡看人的笑話,像張承家這么窮的,就會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有的還會被拿來說事兒。 他們一般拿來警告那些不聽話的姑娘就會說:“你再不聽話,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嫁到張家去,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