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0
難吧。 李文姬那晚順利帶著人從別宮出來后,在半路就將人放走了。她只祈禱孟雉不要被抓住,不然她很有可能會被卷進去。雖然她已經自愿卷入了。 李表得知玉米被偷之后,自然是大驚,他立馬就下令嚴查,但已經過去一晝夜,該走的人早就走了,留下的痕跡也被清掃,難以追查到李文姬頭上去。 這事最后還是不了了之。不過還好只是三顆玉米,就算拿去做種子,至少也要三四年才能種出一定規模來,而那時候,漢國早就大面積種植了,全國種植,種子就一定會被另外兩個國家毫不費力的得到,不過那個時候已經晚了,他們就算得到種子,也要花費一年才能種出來,而且不是大面積的種植,只要漢國搶占先機,別的就不足為慮。 這樣一想,李表也就不再追查這件事了。 種子已經順利上交,接下來的推廣的事情,就不歸文覓cao心了。 她計劃良久的發財大計,終于能提上日程。 她先得將酒搗鼓出來。 她畫了草圖,請工匠打造蒸餾用的木工具。 她本來以為很簡單,但是等真的去做的時候,才發現困難總比想法多,想象的和現實做出來的東西總有差距,只能慢慢地摸索改進。 當她成功地蒸餾出第一滴酒香四溢的酒,簡直眼淚都要激動地掉出來了。 李文覓十分有商業頭腦地先將這個酒呈給王上李表品嘗,請他賜名。這里的酒都淡而無味,很少能有高度數的酒,即使這個酒拿到李文覓的世界里算得上粗制濫造,但是在這里,這簡直就是神酒,讓人一喝就愛上。 李表一喝就停不下來,結果醉倒,第二日清醒就開了金口夸贊,“此酒香濃醇厚,實乃難得珍品,孤十分喜愛,如此佳釀,就是神仙喝了都要為它醉倒,就叫它神仙醉吧?!?/br> 第99章 孿生姐妹(十一) 有了李表的夸贊和親自賜名, 這酒的名氣就打出去了, 而且李文覓走的是高端路線, 售價不低,依舊供不應求,李文覓招了不少人手, 日夜開工釀制。 光是釀酒這項, 就讓李文覓賺得盆滿缽滿,她又陸續開了染坊, 教人種植桑樹養蠶, 到第二年春天,她種了一大片棉花, 又開辦了紡織事業,不出兩年,李文覓就累積起了數不清的財富,就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 只能用數不清來形容。 李文覓貴為公主, 她做生意, 又有王上的許可,招賢納士,酒樓、商鋪、錢莊、田產、莊園, 她涉獵甚廣,發展迅猛,每月光是賬本就有一馬車之多。 連李文覓自己都嚇了一跳。幸好她是女子,不然李表該忌憚她了。 不過李文覓也十分聰明, 她從不避稅,主動上交,國庫都因此充盈了不止一成。這更讓李表對她刮目相看,也越發清楚她掙錢的好處,對他是有利的,所以更加大力支持。 李文覓不僅僅在漢國做生意,她的業務甚至拓展到了別國。只是明面上的東家并不是她,以免惹來麻煩。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當她的商業版圖在別國站穩腳跟的時候,也差不多是漢國準備攻打另兩國的時候。 兩年時間,漢國除了國都金州之外的所有農田都種上了玉米和紅薯,這兩樣易成活,高產量的農作物讓漢國人民都填飽了肚子外,家里還有余糧。 李文覓并沒有邀功,李表也出于不知什么原因,并沒有昭告天下農作物是李文覓種出來的。李文覓也不在意這些虛名,她想做的事情,已經做成了大半。 而燕國,早在一年前就開始種植玉米,雖然面積不廣。 燕國的三皇子沒有像前世那樣一直隱而不發,至少在兩國大戰爆發前,三皇子孟湑就已經開始冒頭拔尖,漢國放在燕國的探子打探到,是因為兩年前,燕國王上五十壽辰的時候,三皇子進獻了一樣寶物,讓燕國王上龍顏大悅,從此開始器重這個三兒子。 漢國很快富強起來,讓另兩國都危機重重。 李表十分有誠意地派出使者,去到另一個國家楚國,表示愿意結成兄弟國,兩國聯姻結成百年友好之邦。同時為了表示誠意,漢國還送出了兩百斤玉米,愿意送給楚國作為種糧。 楚國的國君也是妙人,他早就聽說漢國有一對孿生姐妹,一聽漢國想要結親,立馬就開始肖想這對孿生姐妹,聽說生得一模一樣,又很美貌,若是能坐享齊人之福,豈不美哉? 李表聽完使者回話之后,不言聲,手里的茶杯卻無聲地被捏成了碎片。 “這秦嬴真是敢想!”李表怒不可遏,他只是不想讓楚國和燕國達成同盟,若是兩國結成了同盟,對于漢國來說,要將兩國攻打下來,顯然會困難重重,沒想到這個秦嬴竟然如此不知死活。他本想著若是楚國愿意結親,他就隨便從他那些連名字都想不起來的公主里挑出一個送過去,沒想到這個秦嬴胃口不小。 不說李文姬,就是李文覓都是他的心頭rou,十八歲了他都還舍不得將她嫁人,更別提送去和親了。 “既然這個秦老狗不知死活,就不必和他們結盟了,就算他們和燕國結盟,我漢國也不見得就怕了!”他們現在要糧有糧,要財有財,打仗優勢占多,長久戰也耗得起。 公孫瑜卻想出一條錦囊妙計。 “王上,何不趁此答應呢?” 李表虎眼一瞪,“公孫愛卿,這事沒得商量!” 公孫瑜笑道:“王上,那楚國人又沒見過兩位公主長得什么樣子,就算知道也沒什么,我們假意同意結親,再派精銳送親,等精銳進了楚國的國門,我們再迅速派兵攻打,里應外合,定然能勢如破竹,長驅直入?!?/br> 李表怔住了,他坐下來,思考這事情的可行性。 “楚國王上本就昏庸無能,這事若是放在燕國頭上,他們一定會覺得我們不安好心,不可能會同意和親,并且會迅速和楚國結盟。我們派了使者的事情,現在說不定已經傳到燕國那邊了,若是燕國反應迅速,馬上和楚國結盟,到時候再想攻打,就得費一番力氣了。而我說的送親這個,只要籌劃得好,定然能成?!?/br> 李表若不是果斷狠厲之人,當年他就不會揭竿為旗自立為王,即使公孫瑜說的這個計策有些風險,但是只要有三成把握,就很值得冒險一試。 他終是點頭,“這件事你親自去辦,不能讓太多人知道,免得計劃敗露?!?/br> 漢國竟然同意將兩位公主送去和親,這事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對,但是因為李表心意已決,勸諫無用。 不過還是有些聰明的人已經想通了其中關節,只怕這個和親不是表面那么簡單的。因為漢國現在國力強盛,根本就不需要和親,而李表卻偏偏答應了將他最喜愛的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