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0
了一堆禮物,又從佛祖的蓮池挖了蓮花和各種奇花異草滿載而歸了。從靈山帶回來的東西除了少數帶回渭水,大部分都留在了鳳麟洲。 在靈山瘋玩了幾日,小龍女真是累極了,回到渭水,連睡了好幾日。醒來時才想起了一件事,她與降龍的那場斗法還沒有結束了!虧大了! 下次見到降龍羅漢,一定要打回來,定要他改名字。不然總覺得降龍憑借名字就能壓她一頭,這可不好。 盂蘭盆節后不久,小龍女就聽聞唐三藏師徒從天竺返回大唐了。走的時候一步一個腳印,回來的時候卻不用這般,故此來的極快。除了佛經,唐三藏還帶回了西行一路見聞,因此皇帝就不曾降罪他私自出關,反而還讓人私下去請教西行見聞。 唐三藏回到洪福寺專心翻譯、刻印經書,許多佛門弟子都前來求教,洪福寺一時熱鬧非凡。從洪福寺請一本真經回家供奉,成了權貴風行之事。趁著玄奘這股東風,佛門氣勢大盛,隱隱壓了道門。 第164章 氣勢焰 太子李泰被廢后,貶為庶民沒過兩年便抑郁而終, 皇帝改立了皇九子李治為太子。 李治與李承乾、李泰都是皇后嫡出, 皇帝雖然兒子不少, 然最看重的始終是長孫皇后所出的嫡皇子。同樣是謀逆罪, 李泰廢太子后貶為庶民, 皇五子李佑就是廢為庶人,賜死于內侍省。 這幾年, 因國主賢明, 朝中文武齊心, 大唐國運蒸蒸日上。然一代新人換舊人乃是定律, 皇帝倚重的大臣們紛紛離去?;实勖窟^些日子,都能聽到舊人離去的消息?;蚴侨鐝埩?、侯君集這樣人心不足蛇吞象, 入了歧途招惹災禍,或是如魏征這樣壽數已盡, 終不免離別。 皇帝自少年起便征戰沙場, 早年吃過不少苦頭,可謂一身傷病。因著當年那仙果的關系,不曾舊疾磨人,然終是壽有盡頭, 身體開始衰敗虛弱。哪怕沒有厲害的病痛,可早就知道壽數有盡, 心中也猜到自己所剩時間不多, 便悉心教導起太子, 亦時常召李承乾回宮。 這日, 李承乾又收了召令,準備回宮探視皇帝,出門前突然被小龍女攔住了去路:“承乾,你的塵緣將了,此去與他們好生道別吧!” 李承乾一愣,旋即嘆了口氣:“塵緣已了么?” 李承乾是明白的,所謂塵緣已了是說,若他沒有求仙問道,這兩日便是他陽壽盡時了。修行十六載,李承乾早就知曉這一日遲早會到來,有些唏噓又或許還有些許眷戀。然他知道,生死終有離別,他們父子終究有一個要先轉身離開的。 “你也不要太難過了,陛下命格貴重,日后自有相見之時?!毙↓埮?。 不過,他日天宮再見,怕也不是如今的父子之情了?;实塾惺赖弁趺?,生來就該結束各種亂世。他日得道,即便恢復十世的記憶,每一世都有許多兒女,又隔那么多世,哪里還有什么父子情誼。 既然修了這一道,李承乾如何會不知道其中大道理,不由失笑。 李承乾進宮就見到了太子李治,這些年他與弟弟meimei見得不多。李承乾出家時,李治還在襁褓之中,后來進宮偶爾見過幾次,都道這個弟弟性格靦腆又容易害羞,像個小綿羊。自成了太子,李治還是一副軟綿綿的模樣,然李承乾卻知道這個弟弟并不像表面看起來那么軟弱。 不過,李承乾并不在意,他既然已經出家,與那些兄弟姐妹本就不需要走太近。之所以不時進宮,乃是父母養育之恩不可輕易拋卻的緣故。最疼愛的meimei李麗質已經亡故,其他兄弟姐妹并沒有太深的感情。 “兄長!”李治如今不過十七八歲的年紀,生的有些單薄,見了李承乾倒是先一步上前行禮,這份禮賢下士的謙遜也是讓人極為受用。 “太子殿下!”李承乾退后一步,與他行禮。 李治忙虛扶了一把:“兄長真是折煞我了,你為長,我為幼,豈可行此大禮?!?/br> “乾不過方外之人,您是太子殿下!”李承乾微笑道。 李治體貼地轉移了話題,隨口問道:“兄長進宮是探視父皇的?” “乾今日進宮是向陛下道別的?!?/br> 李治一愣:“兄長莫非要遠行?” 皇長子放棄儲君之位去求仙問道,皇帝雖然高興自己的兒子有仙緣,然此事到底不便大肆宣揚,以免引得凡人過于追求這些。李治只知道這位長兄為了求仙問道放棄儲君之位,然對于內情所知卻有限。 李治以前就常聽到朝中大臣議論長兄少時便頗為不凡,喜歡將長兄與已故李泰和他比較。自李泰死后,皇帝頻繁召見皇長子,李治心中一度不安,生怕李承乾重回皇城。 李治卻不知道,李承乾成仙得道是半公開的秘密,人家都不做太子了,板上釘釘的神仙,那個愿意得罪。莫說李承乾做太子時,不曾有過大過,便是有些不得當的地方,隔了許多年,大家也只會撿好話說。 李承乾笑而不語,與李治略一拱手,便隨內侍去見皇帝。 小龍女雖然叮囑李承乾可與親人道別,然除了皇帝外,并沒有見其他人。不過是進宮時遇到了太子李治說了兩句話,出宮是碰到了吳王李恪,說了句話。 李承乾與二弟楚王李寬及三弟吳王李恪同年所生,李寬自幼過繼高祖第五子李智云為嗣,且早早便夭折。倒是吳王李恪因是同年少時還有幾分情誼,甚至可說比李泰都要親近幾分。吳王李恪的母親是前朝隋煬帝之女,然也因此自小便知道避嫌,不敢覬覦儲君之位。 李恪早早去了封地,按理說無力爭儲,未來總不會太差。偏偏這位吳王殿下英武果敢,頗得皇帝喜歡。若只是如此倒也無妨,可身為嫡長子的李承乾早早出家,二立太子李泰謀逆被廢,三立太子時,便有不少人試圖推舉頗有賢名的李恪。 然這種賞識推舉,對于李恪而言卻不是好事。他的母妃是隋煬帝之女,皇帝還有嫡皇子的情況下,根本不會考慮李恪。李治雖然不曾有什么賢名,亦年少,然他的優勢也非常明顯。 其一,李治是嫡皇子,這一點足以傲視其他皇子;其二,皇帝非常敬重長孫皇后,并不愿意立庶子;其三,朝中長孫國舅不會樂意立庶出皇子,非原則性問題,皇帝都會考慮這位國舅爺的立場。 李治雖然被立為太子,但李恪的名聲卻勝過了李治。這對于李恪而言就非常危險了,皇帝多能多活幾年,幫李治樹立更高的威望便罷了。若皇帝死前,李治沒有足夠的才能壓李恪一頭,李恪就會非常危險。 李恪本該在封地,難得回京一趟就遇到了李承乾?;蛟S是他們還有幾分緣分,李承乾走前便隱隱提點了李恪一句。 知道李承乾出宮,李治便迫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