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
這讓幾年前聽大jiejie恥笑過這位婆婆吝嗇作風的劉玉真略有些驚訝,但臉上卻是一副羞澀模樣,口稱“母親”。 她這一番動作均被在場的眾人看在眼里,老太爺也暗點著頭,覺得這個新孫媳婦的確是比先頭的懂事,旁的不說表面功夫做好了。陳家從來不指望高門媳婦有多么勤快,本來娶進來就不是干活的,但也不能甩臉子把婆婆當做婆子使喚啊,不像樣! 思及此陳老太爺輕咳了一聲道:“你進了門就是我們陳家的人了,要和文哥兒好好過日子,他有了前程才是你的福氣?!?/br> 劉玉真低著頭,恭敬回道:“是,孫媳謹遵老太爺教誨?!?/br> 老太爺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好好好,你們日子過好了就是孝順了?!?/br> 兩人低聲應是。 給老太爺敬完茶,家里的長輩們便剩下二房和姑太太了,陳老太爺這一房人丁不甚興旺,老一輩只剩下了老太爺,其他的都出了三服。小一輩則是大老爺陳禮忠,二老爺陳禮信,還有姑太太陳桂花。 陳禮信已過世多年,其妻戚氏白白胖胖的,聲音爽朗瞧著很有些精明,喝了茶后給了她兩個金戒指。 至于姑太太陳桂花,嫁到鎮上如今家里開了個小酒樓,也是穿金戴銀的富態得很。她的大女兒嫁到了隔壁縣有孕在身這次沒有來,剩下的二兒一女都尚未成親。 嫡親的長輩們拜完,便是張家五位舅舅四位舅母,還有一位舅母在家侍候老太太并沒有來。舅家認完之后便輪到了隔房的長輩們,按照輩分一個個的拜過。 原本是要跪下磕頭的,但陳世文如今有舉人功名在身,見官都可不拜,劉玉真身為舉人娘子在這鄉下地方也沒幾人能受她的禮。 所以除了陳老太爺這個祖父和陳老大夫婦之外,二人一個作揖一個福身,長輩們也不太敢和一身氣派,風姿卓然的兩人嘮嗑,這拜見親戚長輩的程序很快走完了。 劉玉真送出去了兩大箱子的衣裳鞋襪,收回來小半箱子的荷包、銀簪子、銀角子甚至還有銅板和大紅麻布。 長輩的拜完剩下的小輩們都一一見過,陳家老大,也就是陳世文的嫡親兄長陳世誠今年不過二十六歲,老實忠厚的模樣但瞧著比陳世文老多了,身高也矮一些,穿著一襲藍色綢緞長袍,呵呵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嫂小張氏,是大太太張氏的娘家侄女,陳世文表姐,和陳世誠成親七八年了但至今只有一個芙姐兒,今年七歲。 小張氏很是拘謹,劉玉真遞出去的茶還沒到呢就伸長手來接了,一下子喝了一大口險些嗆到,連忙忍住給了她一對銀步搖。 芙姐兒也很拘謹,膽子不大今早上一直被小張氏拴在身邊一步都沒放開,瞧見了劉玉真小聲地喊了句:“三嬸嬸?!?/br> 陳家老二陳世方是二房獨子,年二十五,其妻是鎮上吳秀才的孫女吳氏,如今在吳秀才的書塾里讀書,隨了其母戚氏,略有些白胖。 二嫂吳氏瞧著是個聰明的婦人,戴了一副銀頭面和一雙銀手鐲,脆生生地喊她三弟妹,和大嫂小張氏一樣給了她一對銀步搖。其獨子宇哥兒和慧姐兒差不多大,調皮搗蛋到處跑來跑去,摔了也不哭,自個兒爬起來。 另外還有一個小姑陳荷花,今年十四歲尚未定下人家,長相清秀笑得很是靦腆。 芙姐兒、慧姐兒、宇哥兒、康哥兒這四個孩子便是陳家的曾孫輩了。 慧姐兒和康哥兒由張氏帶在身邊,劉玉真是認得這兩個孩子的,在他們小時候劉玉珠經常帶孩子回劉家,她一回來作為姐妹的劉玉真依禮就要去看看,一來二去見得多了對這兩個孩子特別是年紀大些的慧姐兒并不陌生。 但今日,他們看到她卻很是排斥,不肯開口喊一聲娘,慧姐兒已經知事了,撅著嘴一聲不出,而康哥兒則一個勁地躲在婆婆張氏身后,說急了竟然賴在地上打滾。 當時陳世文的臉就鐵青的了,正要開口訓斥卻被劉玉真攔住了,她蹲下身子問慧姐兒,只說著府里的老太太和外祖母們都想著慧姐兒,小時候她還在老太太院子里抱過她,問她還記不記得老太太和外祖母。 大jiejie去時慧姐兒已經知事了,聞言遲疑著點頭。 劉玉真松了口氣,笑著摟過了她,說改日帶她去見見老太太和外祖母,然后給了她一套蟲草模樣的首飾和一對荷包,再讓桂枝端了絨花來。 慧姐兒三歲多劉玉珠便去了,此后便長在鄉下祖母的身邊,日常瞧著的無非是紅頭繩,灰布包頭,連那銀簪子都不多見,何等見過這么精巧的首飾?還是那蜻蜓蝴蝶的模樣,絨花也是栩栩如生,頓時便移不開眼睛,劉玉真笑著從中挑了兩支插在她的雙丫髻中。 至于康哥兒,被大人們哄起來,劉玉真擔心他再鬧沒有靠近,不遠不近地站著給了他一套文房四寶,玩具是沒有的,這個時候也不適合。小男孩胖嘟嘟的,躲在張氏的身后,悄悄探出頭來瞧她。 第6章 同窗及回禮 認過了家里人后,陳世文領著她到前院見過了還沒走的兩位明山書院同窗好友,兩位秀才都是從外縣來的,路途遙遠吃過早膳后便要啟程了,不然便趕不上留宿的地方。 一個姓封是官宦之后,家中有長輩在外做官,留著短須一副斯文模樣。一個姓劉是隔壁縣城的,瞧著比陳世文小一兩歲,鄉紳出身,面容猶有稚氣,算是書香門第。 兩位秀才都是和善人,劉玉真與他們相互見過禮,他們分別給了家里準備的布料、頭面首飾做見面禮,不很貴重但實用細致。 見過兩位秀才回來后那些村里的親眷們都回去了,一大家子和十幾位舅家的親戚移步到飯廳分男女坐下,段嬤嬤見狀指揮著顧廚娘幾個把碗筷擺好,熱騰騰的粥水、巴掌大的菜rou包子、黃橙橙的蛋餅、清爽可口的小菜及醬菜擺了一桌子,每個小孩子跟前還擺了一碗蛋羹。 老太爺率先端起了碗,劉家講究食不言寢不語,所以劉家日常的飯桌上都是比較安靜的,如果不是長輩們開口沒什么人說話。但陳家卻不一樣,農家出身沒什么時間坐著喝茶聊天,有什么事情經常在飯桌上就說了,嘰嘰喳喳的熱鬧得很。 劉玉真給張氏夾了兩筷子菜她就笑呵呵地讓她坐下了,姑太太陳桂花羨慕道:“大嫂你可真有福氣,文哥兒媳婦家世好、廚藝好還這么孝順,你以后可有福了!” 戚氏也佯做酸溜溜的道:“大嫂一直很有福氣,文哥兒出息又孝順,娶的兩個兒媳婦啊也孝順得很!” 張氏笑得合不攏嘴,滿屋子都聽到了她的笑聲。 劉玉真是新媳婦不好說話,只顧微低著頭羞紅了臉,小張氏也拘謹地沒有開口,幾位舅母只顧著埋頭吃菜,一時間大房竟然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