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
,你大伯母還是村婦女主任,不也吃一樣的?在阮家,規矩就是這樣,你是阮家人就得遵守!” 姜還是老的辣,賴英子沉著臉說完,便揮手趕眾人,“等會兒還要上工,吃完了都回屋休息去?!?/br> 阮來福沒吭聲,顯然默認了老妻的話。 有位先生曾說:你要求在墻上開個窗戶,大家都反對;你若提出扒開屋頂,大家就同意開窗戶了。 她就沒指望習慣壓榨原主的老兩口會同意,在他們眼里,女娃子是替別人家養的,出嫁前必須物盡其用。 當然,這一準則,對阮甜甜不適用,就是偏心,怎樣? 反正你有張良計,我也有過墻梯。 作者有話要說:秋秋:其實我可以一拳轟爛這一屋子人,但我媽說做人要講尊法守法,不到萬不得已,不許暴力解決問題,微笑.jpg 作者:我閨女真乖,么么噠~ 第7章 進山捉龍蝦 阮秀秀歡快地吐槽道:“掙的工分比我們多,有啥了不起啊,還不是得聽阿奶的!” 聞言,阮甜甜眼中幾不可查地閃過一絲輕蔑,還是那個怕奶奶的慫包,還以為她要剛到底呢。 西廂房,丁家珍拉著丈夫嗤笑:“竟然想從你媽那占便宜,好笑不好笑?!?/br> 阮小壯臉色難看得緊,他偷懶躲閑,一天賺的工分還沒閨女一半多,但他覺得自己是好兒子好丈夫好爸爸。 那不孝女居然當眾挖苦他,氣死他了! 想到這,他冷聲對妻子說:“彩禮收了是吧,開春就把那不孝丫頭送到羅老太那,看了心煩?!?/br> “干啥等開春了才送去?等秋收結束,入冬前就讓她走,冬季不用干活,留她在家白吃幾個月?”丁家珍眉開眼笑 ,算盤打得賊精,“不過,你跟媽說這事沒?” 阮小壯一想也對,便同意了,“媽那邊我會搞定,你不用管?!?/br> —— 夏日悠長,耳邊傳來刺耳的蟬鳴聲,看著阮甜甜午睡的東廂房,阮清秋不由地出了神。 她記得書里說,阮甜甜上輩子錯付良人,丈夫不疼愛,兒女不孝順,婆婆難伺候,閨蜜背叛她,哥哥們死的死,坐牢的坐牢,父母也早早過世。 重生后的她,不僅覓得良人,兒女們也聰慧孝順,還躲過了閨蜜的背叛,幫助哥哥跳過了火坑,父母也長命百歲,一輩子順風順水,幸福安康。 阮甜甜的人生劇本,從苦情劇逆風翻盤成人生贏家,父母寵女狂魔,哥哥們護妹狂魔,丈夫寵妻狂魔。 各路反派炮灰不用她出手,就被主角團其他人解決了,而她成了人人羨慕的少將夫人,首富親妹,天才媽咪。 總之,讀者們看的那叫一個欲罷不能,那叫一個蘇爽不已。 也許是年紀大了,阮清秋更喜歡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收獲人生果實的故事,讓人看完生出一種自己努力,也能實現美好人生的期待。 她認為,幸福和安全感是來源于富足的內心和強大的人格,而不是他人給予的榮寵;愛情則是與愛人攜手共同走過風風雨雨,不是你為我遮風擋雨,而是你為我遮風,我為你擋雨。 它應該像舒婷的所說那樣——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攀附大樹的凌霄花她做不了,沒傘的孩子必須奮力奔跑,沒人做自己的保護\傘,那就努力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眼里燃著對美好未來的希翼,阮清秋背上竹簍頂著烈日出發了,目的地是后山,當地人叫老羊山。 她抬頭打量眼前的山林,暗道難怪叫老羊山,形狀確實像一只匍匐的山羊。 正值盛夏時節,山上郁郁蔥蔥,一派生機盎然,知了盡情釋放著熱情,不知名的鳥兒也不甘示弱,清脆的鳥鳴不絕于耳。 把褲腳綁緊,阮清秋一頭扎進了茂密的叢林。 既然阮家不給吃飽飯,那她就自力更生,十四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營養必須跟上。 求人不如求己,她就不信憑著這身怪力,過不好日子! —— 阮清秋是地道的南方人,初中以前隨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山林對她來說并不陌生,順著小姑娘的記憶,步行半小時左右,她來到一個泥潭邊。 泥潭位置隱蔽,面積也不大,四周長滿雜草叢,除了林中的動物會來光顧,村民甚少到此,游泳洗衣捉魚摸蝦都在山下的小河。 阮清秋目光鎖定泥潭里密密麻麻的小龍蝦,這便是今天她來這兒的目的,沒有天敵的它們大量繁殖,杏花生產大隊的村民很少吃這東西,習慣使然,他們更愿意吃田螺泥鰍黃鱔河蝦之類。 她曾在彈幕網看過阿婆主釣小龍蝦的教學視頻,方法簡單易學,由于小龍蝦這種生物太不挑食,所以用任何rou類做餌都行。 砸開先前在山下河里撈的螺,把螺rou穿在樹枝上,穿好rou的樹枝放進泥潭,一刻鐘的功夫,樹枝上爬滿了前來覓食的小龍蝦。 阮清秋提起來瞧,小龍蝦死死夾住螺rou不放,一股軸勁兒啊,將這些笨東西扒拉進竹簍,她笑彎了眉眼。 習慣性掏手機看時間,卻摸了個空,阮清秋喜悅的心情瞬間打了折扣,抬頭看看太陽,烈日當空,她估摸著現在大概下午兩三點,從隊里到公社,須走六里路。 唉,她想要一只表,不看時間實在是不習慣啊。 小姑娘記憶中,泥潭往東走一里路,有個天然溶洞,是她小時候貪玩迷路發現的秘密基地。 走路去鎮上,這一來一回,腳程快些也至少一個小時,也不知道小龍蝦能不能賣掉,只能下次再來探索了。 一路緊趕慢趕,阮清秋到達鎮上時,已經渾身濕透,在樹蔭下歇了腳的功夫,她已經混入乘涼大爺大娘們的嘮嗑隊伍。 “大娘,自家編的草席竹籃什么的,您知不知去哪兒賣?” 不涉及自身利益時,人們還是很熱情淳樸的,小姑娘嘴甜還禮貌,大娘們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哦?菊花巷有賣雞蛋的?怎么不送去供銷社呢?” 據熱心大娘說,這菊花巷乃鎮上居民買賣農副產品交易的地方,隨著時間推移,如今已是文\革第八年,政策早就沒當初那么緊,私人做生意依然被嚴令禁止,社員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卻允許買賣。 “送去供銷社價格才四分錢一個,收購員會給你票證,菊花巷雞蛋六分錢一個,但沒有票證,懂了吧小姑娘?!?/br> 部分緊俏商品,如果沒票證,那是有錢也買不到,不說那些大件昂貴的東西,光是煙酒茶糖這些副產品就供不應求。 與城鎮人口每月定額定量供應各類票證不同,社員們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