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39
時隨便烤一烤都噴香,楊玉英親手處理過,那滋味更是無可匹敵。 這幾個月,按理說楊記規模不大,一天招待不了多少人,不該影響其它酒樓的生意,可網上黑楊記的帖子就是層出不窮。 這事聽著奇怪,仔細說起來也沒必要驚訝,就她家這飯香味一飄,周圍連住戶都沒有心思吃飯,何況是別家酒樓。 如今海城美食圈中,眾多老饕都是約不到楊記,才去別的地方湊合。 以前覺得極好,花錢不虧的幾家酒樓,如今大家伙再去吃,怎么吃都覺得虧得慌,吃著也不香甜,漸漸就去的少了。 說到底,但凡是人,就少不了嫉妒之心,只是有些人能控制,有些人控制不住而已。 春日到了,楊玉英還想吃筍子。 她略有些困乏,到是懶得動手,楊記其它廚子到是有興致,時常興頭上來,便以時興菜為題,認認真真搞一回比賽。 對此,楊玉英舉雙手熱烈歡櫻。 食客們也是天天變著花樣激起大廚的勝負心。 他們斗起來很好,這幫人斗菜,最后便宜的還不是他們這群食客? 一來二去,‘楊記’在美食圈子里的名聲一日比一日響亮。 這名聲一大,就容易招來質疑,本來楊記在網上的評價就亂七八糟,粉黑混合在一起,讓外人看了都滿頭霧水。最近這段時間,網上一個粉絲都看不到,乍一看,人人都是黑,黑子多得幾乎要把美食論壇屠版。 孔繁林平時工作之余,喜歡玩論壇,是美食天地的一個小版主,他平時工作繁忙,只是喜歡美食,所以平時上網僅關心美食圈子里的八卦。 楊記前陣子因為黑帖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事件,都快變成美食天地的一則奇聞了,相關的段子頻頻出現,一干黑粉模樣的食客見天上網刷‘楊記’的名字,孔繁林一開始還沒在意,黑子們鬧得太有趣,他不免有一點好奇。 “話說,要是真這么難吃,這幫黑子有病吧,還天天跑去吃?” 同一個ID,江南蟹正好,一連半個月,留言十七條,例如——“啊啊啊啊,楊記的十全大補湯給狗喝,狗都不喝!” “楊記今天的鍋爐燒餅糊了,糊了,都是糊的?!?/br> “今天的招牌菜千萬不要點,雪菜筍絲算什么鬼?那么貴的菜價,就吃這玩意?不要點,千萬不要點!” “海鮮粥不行了,現在楊記的海鮮粥吃起來不如一碗棒子面粥?!?/br> 孔繁林看了半天,一開始琢磨,這楊記得難吃到什么地步,食客們好真情實感,回過頭就忍不住笑,這江南蟹正好,是不是有受虐的癖好,明明都那么難吃,居然還時不時就要去,口口聲聲抱怨價格虛高,偏又半點不猶豫地搶著同別人拼桌去吃楊記。 如果只有一個‘江南蟹正好’,孔繁林就當他是有病,問題是精神有毛病的食客,今年的海城特別多。 網上一扒拉,愣是能扒拉出一窩。 這事挺有趣,孔繁林回家就和他老爸提了一嘴。 孔繁林的老爸,孔二國曾是御廚,前年過了六十五,剛從上頭退下來,去年國宴的時候,他還去給一幫小御廚兜底去了。 能當御廚的人,在吃上卻不一定都有品位,孔二國卻是絕對的老饕,比起做飯,他更喜歡享受美食。 多年來在御膳房,這位吃到不對味的東西,是真會當著眾人的面破口大罵,把好幾個御廚給罵得從此得了見孔便腿抖的病。 退休以后,孔二國是更加變本加厲,一條舌頭毒得家里幾個小輩都受不住,還是孔繁林想了個辦法,把人糊弄出去,讓他去禍害別人算了。 這兩年,老爺子吃遍天南海北,從老字號的蒼蠅館,到有名有號的百年大酒樓,都留下他的足跡。 在外人的店里,這位反而不隨便展露毒舌,但凡你做得菜有可取之處,他都頗寬容,但是,一旦也覺得湊活不過去,損人的話真是從沒有半個字重復。 孔繁林還特意在美食版塊開了老孔專區,專門刊登老孔的毒舌評論。 別說,被他毒過的酒樓,只要不真是一文不值,竟然還能吸引一波顧客,顧客們莫名其妙地想知道老孔說難吃的菜,到底能難吃到什么地步去。 被罵的廚師:“…” 酒樓老板:“呃?” 孔繁林也覺得有些對不住人家老板和大廚,不過為了自己家人平安康泰,只好死道友不死貧道,阿彌陀佛。 “我看看?!?/br> 孔二國聽孔繁林提起楊記,戴著老花鏡,抱著手機翻了翻最新的諸多情報,“很熱鬧嘛?!?/br> 黑子們鬧得很是歡快。 而且還真有黑帖失蹤的情況發生。 孔二國蹙眉,神色間隱約流露出些許不悅,他一向認為,一位廚師,一家酒樓,必須有能接受任何批評的胸懷,如果沒有,就回家自己做飯去,不要給食客們吃。 還有,好好的私房菜館,請人算卦算什么? 身為御廚,他從年輕時候起,就有點看不起那些廚藝不好,就喜歡鬧花樣的廚子,他始終覺得好廚師,唯一該做的就是單純地去磨練自己的廚藝。 廚藝和其他手藝都一樣,沒有無限專注,就不會有至高無上的成就。vp一開始,孔二國也只是稍加關注,結果沒多一會兒過去,這‘楊記’就變得更有存在感。 圈子里好幾個老朋友都說,不知道楊記究竟是個什么來路,他們酒樓的幾個熟客,有幾次過來吃飯,都提起過楊記,說是自從吃過一次,就上了癮,可惜不容易排號,否則一天三頓都吃在楊記,沒其他酒樓的事了。 “呵,反正這幾天也沒有別的目標,就它吧?!?/br> 孔二國到想見識見識,這楊記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楊玉英到是每天都能收到很多劇本,綜藝節目邀請等等,她現在不急著賺錢,楊記已經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劇本沒有特別有趣的,就干脆都拒了,只安安心心地享受每日對著清風明月品香茗喝甜酒的悠閑生活。 春日正好,這日楊玉英讓文桓幫忙,又弄了些筍子來。 據聞,這些筍子來歷不凡,是文桓托朋友自一位菩薩的道場移栽到山頭,又請山神幫忙培育,如今竹林成海,從其中選擇最嫩最鮮美的春筍,清晨露珠未去,便挖出筍子,轉眼送到楊記,趁著最新鮮的時候下鍋。 油燜,小炒,燉老鴨湯,一筍可百吃,楊玉英燒了幾道,靠幾道菜換來未來一年的食材,她又嘗了嘗家里廚子們的手藝,不得不說,真論手藝之高明,楊玉英和這些名廚比,還是稍嫌稚嫩。 小城隍帶著他的狐朋狗友們日日來試新菜,每天都過得美滋滋,就是外頭的食客們是既痛苦又快來。 時不時有新菜當然很好,但是他們大部分都只能聞見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