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0
薇搖頭嘆息,劉忠禮心情復雜,他少年早慧,向來十分受人追捧,自負在年輕人一輩里,無論是才華與能力,都是最頂尖的存在。 直到他摘得科舉狀元,有幸通過太后的面試,成為待詔閣的官員,成為輔助太后處理政務的助手之一后。 他才發現,他那些所謂的才華與能力,和這位與他年齡不相上下的太后比起來,簡直是螢火之光,同日月之輝間的差距,百聞不如一見,自此,他才有了真正的切身體會。 自打兩年前,年滿十八歲的皇帝大婚后,不僅宮內又多了一位女主人,在某些有心人的鼓動下,外界也逐漸傳出,要求太后還政的聲音。 反倒是那些與皇帝一同長大的伴讀,作為皇家學院的首批畢業生,大多都陸續步入仕途后,對這種聲音十分抵觸。 與外人猜想中的,認為洛薇將皇帝養在深宮,是存了私心,有意將皇帝養廢不同。 這些個皇家學院的學生,對于太后如何費心的教育皇帝,甚至直接派重臣教導皇帝政務的事,不僅親見,還曾親歷。 從小在異常優越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皇帝倒是不懦弱了,被養得風光霽月,氣質高雅,品性也很高潔,待人也很友善,性情柔和,才華出眾。 可最關鍵的是,皇帝從小就點偏了技能點,特別喜愛音樂與繪畫,在這方面特別有天賦,洛薇初時因存私心,還有意縱著,請來最好的老師來給他們授課。 可再怎么存私心,洛薇都沒有忘記,讓人教他了解袁國上下各方面的信息,民生經濟方面的事務,且將這些設為必修課,畢竟他是皇帝,就注定要與這些打交道。 結果,在這些方面,他是完全沒有興趣,畏這些課程如虎,任憑胡德安與錢尚宮再怎么努力,都掰不過來,初時還能安慰自己他還小,不懂事。 可長大后的皇帝,不僅沒有因為逐漸認識到自己的身份,而對那些改變態度,反而有些變本加厲的架勢。 這是朝堂中的大臣們,人盡皆知的事,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們,也知道這事,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借機發揮,畢竟對他們而言,一個好掌控的皇帝,可比洛薇這個太后可愛多了。 咽下這口氣,用這種攻心之策,不僅能給洛薇刷一波美名,還能從某些,拉攏住一部分人心。 就是這口氣,實在有些難咽,可洛薇自己這個當事者,已經將這些置之度外,一切都以大局為重,劉忠禮雖心有不甘,也只能接受。 剛回到后宮,就見皇帝與皇后大步迎上前,雙雙伸出手,想要扶住她,皇帝口中焦急的問道。 “母后怎么才回來?兒臣聽說您遇襲,都快擔心死了,您怎么樣了?是誰敢這么膽大包天,竟敢試圖傷害母后,兒臣一定饒不了他!” “是啊,母后,這么大的事,您怎么還留在外邊,不趕緊回宮呢?您去外面,實在太危險了!” 洛薇邊掙開,邊回道,“你們給哀家打住啊,哀家還沒老到需要人扶的地步,就這么點事,看你們大驚小怪的樣子,怎么?還想禁哀家的足啊,我看,是你們膽包天才對!” 皇帝袁靖不好意思的撓頭道,“是兒臣們擔心太過了,還請母后見諒,可您實在要小心啊,曾外祖那邊,其實有兒臣代您去就可以,可您非要堅持自己去,您看,多危險啊!” 袁靖是真的非常擔心,政事方面沒學好,明辯事非方面,他學得還是很不錯的。 小時候去給洛薇請安,或是他自己想見洛薇時,無數次親眼見到,她是如何的繁忙,如何的辛苦,給他帶來過極大的沖擊,讓他下意識對那些生出排斥之心。 周圍但凡有人鼓動他要親政,不管是任何人,都會被袁靖給趕走,這就是他的態度。 他知道自己當不好皇帝,可他的養母卻做得很好,好到讓他,可以安心的鉆研自己的愛好。 所以,袁靖恨不得親自詔告天下,告示所有試圖借他的名頭生事的人,不是太后不還政,是他堅持不愿親政。 誰能知道,他是真的怕啊! 第135章 禍國殃民的太后 38 康平二十三年。 “啟稟太后,鴻臚寺接到日照國遞交過來的國書,日照國懾政太后,也就是我國玉寧公主,親筆來函,請求入朝拜訪您?!?/br> 玉寧公主,是洛宛真和親時被賜的封號,一別二十一年,有關她在日照的消息,洛薇有時常關注。 她也算是親自見證,那位曾經胸懷大志的女孩,如何一步步扶持她那懦弱的,本被排除在繼承權之外的丈夫,登上日照國的王位。 從初時,由她代新王執政,到后來,在后宮沉溺女色的新王駕崩,繼位新王,是她的幼子,她以懾政太后的身份,臨朝執政至今,已過六年。 相較于洛薇有袁方的支持,可以無言的威懾四方,令那些人就算不服,也只敢在私下搞點小動作。 洛宛真在日照國的處境,顯然要艱難許多,她手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洛薇特意分配給她的,那些經過特別培訓的宮人內侍,以及暗地里的五百侍衛。 可她就是憑借這些人手,硬生生的在照國殺出一條血路,最終成功將自己,送上日照國的懾政太后之位。 這其中,不僅需要心機、手段、魄力,還需要心夠狠,手夠毒辣,走的是與洛薇完全不同的路子。 隨著袁國強勢崛起,洛宛真這個和親公主,在日照國的聲望與地位,也得到巨大提升。 在洛薇的授意下,看在洛宛真的面子上,在兩國的經貿往來上面,對日照國也多有優待。 如此以來,有了利益的牽絆,洛宛真近幾年在日照國中的地位,已經不需要再靠暴力手段強制維持,而是得到日照上下一致的擁護。 這也正是她敢帶著日照王訪問袁國的底氣,不怕后院失火的同時,再次向日照國上下,展示她在袁國的地位,以及受重視的程度。 再見面,洛薇都不知道,對方已變成什么模樣,她還認不認識。 洛宛真帶著日照國新王回京那天,提前掌握她行程的洛薇,帶著皇帝與皇后,親自來到京都外的十里亭迎接。 不管對方變化多大,洛宛真當年主動站出來,和親日照,給袁國爭取到喘息之機的巨大貢獻,洛薇一直都有感懷在心。 所以,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洛薇愿意給她這個面子。 康平十九年的遇刺事件,在洛薇另辟蹊徑,派人帶著黃正綱等人,以及后來主動加入隊伍的傳統士林之人,遍游袁國上下。 讓他們真正近距離去聆聽過,那些最普通的百姓們的心聲后,除少數為滿足私心權欲以及利益,仍在堅持不斷搞小動作者,大多數人,都已經逐漸放下曾經的固執。 就連黃正綱本人,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