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6
一撥一帶。這一拉的力道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凌玉城被拽得轉了個方向,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坐倒在床沿上,和盤腿坐直了身子的元紹幾乎是挨在了一起。“……想什么呢?”眼前人笑容溫和,還略略帶了些調侃,凌玉城立刻就知道剛才自己是想歪了。只是這時候說假話不好,說真話更不好,頓了頓,飛快地反擊回去:“陛下剛剛又在想什么?”“朕啊?!痹B嘴角又翹了上去,仿佛得意,又仿佛有點促狹。凌玉城正以為他要說“你猜”,卻不防元紹壓低了聲音,悠悠然道:“朕剛剛是在想,親耕禮辦了的話,親蠶禮要不要辦呢?”“……”“三月初的話,朕和你已經回到京城了喲……”捕過天鵝立刻就回青州!不到六月份,絕對不踏進京城一步了!起身要走,卻被元紹握著手腕,以至于站都別想站起來的凌玉城憤憤下了決心。作者有話要說: 陛下:你為啥不喜歡熏香?小凌:小時候家里窮,用不起;后來進了宮,不喜歡熏香的味道,覺得太沖,被人嘲笑說是土包子……所以……第140章紛紛暮雪下轅門凌玉城再怎么想扭頭奔回青州,也只能隨著御駕,一路向東北迤邐而行。好在有小十一在,沿途說說笑笑,指著山川關隘給他講講掌故,倒也頗不寂寞。旅途中多了小兒的歡聲笑語,便是這茫茫雪原,落在眼中都顯得敞亮了幾分。然而元紹的眉頭卻是一日緊過一日。往年上元節過后出發,到達魚兒濼都是冰消雪融,萬物回春的時節。今年的冬天卻是格外漫長,風雪一日緊過一日,御駕到達目的地時,鴨子河、長春河兩條大河上白茫茫一片,竟分不出哪里是冰層,哪里又是河岸。此情此景,也只有小十一年幼不知世事,還折騰著要去河面上滑冰。知道這次元紹帶了年幼的皇子出行,四方來朝的臣子但凡有頭有臉的,都盡量帶了幼子或者長孫過來。得了這許多玩伴,又都是捧著他、瞧著他眼色行事的,小十一就差玩瘋了,每天一睜眼就往外跑,到天都黑透了,才被人燈籠火把地簇擁回來。和臣下交際也是小皇子的必修課之一,所以不管是元紹還是凌玉城都并不拘著他,只是厚厚地給他備下了東西,從金銀錁子到制作精美的小刀小弓,乃至各種隨身的配飾,方便他派發賞賜。元紹更給小兒子加了一隊侍衛,和凌玉城派出的玄甲衛一起,不管小主子跑到哪里,都得寸步不離地跟著。“父皇!師父!”樂聲細細響起,元紹和凌玉城正在各自整理衣飾,預備去前面大帳飲宴,就看見小家伙一頭撞了進來,手里還高高舉著什么東西,一路滴滴答答的,御帳里精美的地毯都被沾濕了一片。凌玉城百忙中瞟了一眼,不由失笑:“這是從哪里折了來?”被小十一握在手里的原來是一束枝條,上面潔白晶瑩,裹滿了剔透的霜花。一眼看過去,枝枝杈杈的,形狀頗為美觀,想來小家伙也不是隨意折的,必然千挑萬選才弄來討大人歡喜。冰雪遇熱,自然融化,小十一右手高高舉著比他人還要高的枝條,左手在下面挪來挪去,只是接不住落下的水滴。眼看著樹枝上的冰棱說句話的功夫就化了一半,又想護住東西給師父看,又想上來行禮,急得在帳篷門口不斷跳腳。元紹在邊上也忍不住發笑。素來穩重懂事,一副小大人模樣的小兒子,自從這次跟出來之后越發的活潑,時不時地作小兒態,看在眼里實在是賞心悅目??戳税胩煨υ?,才示意邊上伺候的太監拿了梅瓶過來,把那一簇樹掛插了進去,一揚下巴:“還不快去換衣服!”小十一吐了吐舌頭,端端正正地行了個禮,這才蹬蹬蹬地跑了出去。元紹目光一直追著他,直到兒子小小的身影消失在側間里,方扭轉頭,和凌玉城眼神一對,搖頭苦笑。“也就是他了,這時候還笑得出來!”“小孩子么……”屈指算來,這已經是在北涼度過的第三個冬天,凌玉城也知道元紹在煩心什么。瑞雪兆豐年,這是耕田人的話,同樣一場雪換到關外就是滅頂之災。春草該發芽的時候還是一場接一場的大雪,地面積冰不化,接下來就是牲畜大批大批的凍餓而死。草原上稱這種天氣為“白災”,最嚴重的時候,甚至達到十室九空的地步。而一直以來收到的消息,這場嚴寒不僅籠罩了黑水衛、白山衛的地界,甚至丁零、奚族也受到波及。但愿這個冬天早點結束吧,也省得元紹今年一年都要為關外發愁……凌玉城的心愿并沒有達成。在魚兒濼盤桓了足足半個月,好容易巴望到化凍,草草放過海東青,御駕便調頭向西南急趕。路上時陰時晴,隔三差五地還飄一場小雪。在奚王的王帳所在扎下營來的次日,一場遮天蔽地的大風雪就落了下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凌玉城從小就愛讀邊塞詩,到了北涼之后,塞上雪景也看了不是一次兩次。然而,親眼看見大雪紛飛,白日里便伸手不見五指的情狀,也不由得暗自心驚。天地之威,一至于斯,縱然身為至尊,武功絕頂,在這磅礴的風雪面前又能有什么作為?就像現在,明明金頂大帳中管弦雜作,笑語喧嘩,卻分明能看見人人都是強顏歡笑。特別是侍坐在右手第一位的奚王,那臉上的憂愁幾乎要從笑容底下溢出來。再往后看,奚族有資格坐在大帳里的人,差不多都是坐一會兒,就往帳外瞟上一眼,對舞姬們賣力表演的歌舞差不多是視而不見。明明奚王進上的歌舞,一年要比一年精彩的……關外諸部,要論誰最富庶,首屈一指是占了西域商路的乃蠻部。要論誰最驍勇善戰,毫無疑問是白山黑水間迎風斗雪的渤海部??墒且獑栒l的勢力最大么……占據了陰山下最豐美的草場,以白鷹為圖騰的奚族,才是關外最大的部族。北涼十七衛——算上凌玉城的玄甲衛是十八衛了,其中奚族麾下就有鷹揚、豹韜、飛熊三衛。除此之外,哪怕一直讓北涼皇族頭疼,令兩代皇帝在征伐途中崩逝的渤海部,也不過只領有黑水衛和白山衛罷了。有鑒于此,北涼歷代皇帝,對奚族的防備忌憚也是最深。歷來以皇族近支統領的天策衛,駐扎方位一向是京城的正北,防備的便是奚族哪一天點起大兵長驅直入。同樣由宗室子弟統領的神武衛,防備乃蠻部之外,也要睜一只眼睛盯著奚族。更不用說種種拉攏分化,聯姻也好,任用其子弟為臣為將也好,捧一支壓一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