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49
實在思念大楚,貴國不妨在兩國邊境線,給貴國阿闌王后建個別館,讓王后在別館里就能看到故國故土,呼吸一下故國空氣,也就全了她一番拳拳思念故土之心了。畢竟這王后故土已經再無親人,回不回的也沒什么區別不是嗎?” 這話就更有意思了,大楚這邊的官員,已經有幾個忍不住憋笑了。 巴雅爾先前聽別的也就罷了,涉及國事,他硬是忍住了。 可此刻事關齊樂,頓時坐不住了,一拍桌子,“阿闌王后思念故鄉,若不是看在跟你有舊,自己也是大楚人的份上,能說服咱們可汗讓這次談判這么順利?能這么快就談妥?那都是因為阿闌王后在中間不知道出了多少力!” “你們大楚得了便宜,這么快就翻臉不認人了?阿闌王后不過只是想在你們那偏僻之地建個別館,以解思鄉之苦,你身為阿闌王后的親人,居然第一個拒絕!簡直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此刻,談判之所里鴉雀無聲,兩國的官員大氣都不敢出,都看著宋重錦。 宋重錦被氣樂了:“本官是不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先不說,本官倒是看出來了,巴雅爾王子還真是貴國阿闌王后身邊的一條好狗。先不說別的,這貴國阿闌王后提出的這個條件,聞所未聞,自然不是我等能做主的。自然是要上報朝廷,由咱們大楚皇帝陛下欽準才是?!?/br> “這事關兩國,自然要有個章程,不能輕易就拍板!而且,阿闌王后若真是一心牽掛故國,促成兩國之間的這次談判,就不該在這個時候提出這種要求,這是威脅?還是交換?” 巴圖本是指著巴雅爾將這事給胡攪蠻纏一番,說不得就讓大楚那邊松口的。 沒想到,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卻是宋重錦不說,還有條不紊的將這事情的不合理都指了出來,倒是這戲唱不下去了。 不過這事,阿闌王后已經交代了,能成就成,不能成的話,也暫且無事,先將這商道一事搞定,以后再徐徐圖之。 萬一糾纏太多,惹急了大楚這邊,將事情徹底弄僵了,倒不好了。 因此巴圖見勢頭不對,立刻就上前解圍:“宋大人勿動氣,這只是咱們阿闌王后一點私心,的確是咱們想的太簡單,太唐突了。還好宋大人提醒的對,等將來商道開通后,想來咱們阿闌王后重回故國,也是極便利的?!?/br> 宋重錦冷哼一聲,這才不做聲了。 巴雅爾王子倒是還想說什么,被巴圖瞪了一眼,勉強忍耐住了。 秦博涵這才打著哈哈站起來,圓了個場,算是給雙方一個臺階。 事已至此,大家都不想再出什么意外,所以都十分克制。 也都就勢下了臺階,又約定了明日正式簽訂國書,這才彼此告辭。 回城的路上,以宋重錦的聽力,自然聽到了一些竊竊私語,都是在猜測他和草原阿闌王后的關系。 歷九少這一段日子來,一直都默默地做事,也從來沒有在眾人面前表露他跟宋重錦之間有特殊的關系。 因此別人也沒特別防備他,讓他聽了一耳朵。 回到駐地,趁著無人注意,他悄悄尋到了宋重錦,第一句話就是:“如今下頭的人,都在說你跟那草原王后的事,你打算怎么辦?” 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塵埃落定 宋重錦卻淡定的很:“不過是些閑言碎語罷了,若真當真了去解釋或者否認,豈不是讓人懷疑有鬼?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行得正坐得端,隨便他們去說吧!我對朝廷,對陛下一片忠心,問心無愧!” 說這話,宋重錦沒壓低聲音,倒是被周圍的人給聽了去,沒多久,倒是談判團中的官員間,都傳遍了。 一時,這官員里,也分成了好幾派。 一派覺得,這開通商道,本就是宋重錦最先提出來的,說不得就是他和草原的阿闌王后里應外合,這開通商道說不得就是為了給宋重錦鋪路,增加他的資本,讓他謀取利益的。 誰都知道,這商道開通后,那將會是財源滾滾而來。想來宋重錦和草原那邊廂借此生財,然后又能助力宋重錦官運亨通,簡直是一箭雙雕! 什么為國為民,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罷了!簡直是其心可誅! 還有一派則是覺得,就算是宋重錦和草原的阿闌王后是親人,那又如何?宋大人此舉為國為民謀利,功不可沒。就不能是人家一心為了大楚,說動了草原那邊,才有了今日之舉? 再者,那天草原那個瘋狗巴雅爾王子不是試探著提出要給那阿闌王后修建省親別館,就被宋大人當場拒絕了么?若宋大人不是一片忠心為朝廷,在中間說動一下,說不得就成了! 由此可見,宋大人是沒有半分私心的!他為國為民為朝廷辛辛苦苦,殫精竭慮,好不容易這談判才成功,兩國文書還沒簽呢,就要將功臣拉下馬來?自己上去不成?吃相未免也太難看了! 豈不是讓他們心寒齒冷? 還有一派中立的,倒是覺得,不管如何,宋重錦此番是立下大功了,而且也沒有證據表明宋重錦和草原那邊勾結??偛荒芤驗槿思液筒菰㈥@王后是舊親,就什么臟水都往人家頭上潑吧? 別忘了!宋重錦首先是大楚人,是衛國公世子!那位阿闌王后誰知道是什么八桿子打不著的親戚? 更不用說,明日就要簽訂兩國文書,事情還未成定局,大楚這邊就聽了草原那邊的幾句話,就對宋重錦這般猜忌,豈不是讓草原那邊看了笑話?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又焉知不是草原那邊故意的,就是想讓大楚這邊內亂呢? 因此倒是一致覺得,不管草原那邊如何,反正大楚這邊不能亂,不能上當。 真有什么,自然有當今陛下決斷,也輪不到他們來管不是? 再加上秦博涵也很快就表明了態度,讓宋重錦一手負責明日需要簽訂的國書,上面的條款,都由宋重錦最后審核,幾乎是出了最后秦博涵簽字,其余的都由宋重錦安排。 這般明晃晃的支持宋重錦,誰也沒有多余的膽子再有異議,頂多只自己在心里腹誹幾句。 事后,秦博涵還將宋重錦單獨叫到一邊,安撫了他幾句,大意就是讓他放心,開通商道一事,雖然是他提出來的,可其中的利弊,也是陛下多方考量過的。 更何況,他也知道,這開通商道后,得利最大的可是陛下。 不說別的,那些商隊的稅賦,還有一些隱形的收入,都會上繳到陛下的手中。 剩下的部分,則是要充做軍餉,也是減輕國庫的壓力。 更知道宋重錦并沒有如同那些人猜測的,從中牟利。 明明立下大功,卻要背負罵名,寒功臣心的事情,陛下是做不出來的。 讓他不要放在心上,只管放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