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29
子是得了風寒,不治而亡。時間久了,也就沒人提起了!” 杜老太醫說完后,忍不住交代道:“宮中隱秘陰私之事太多,切莫涉足其中。要知道,能在宮中活下來,最要緊的就是少看少聽少說!” “本來你救了皇后和九皇子一命,就已經牽涉其中。也幸好,重錦的任地在千里之外,只要你離開了京城,倒也就擺脫了。切記,以后千萬莫要隨便參與其間!” 字字懇切。 王永珠知道杜老太醫是真心為她好,才這般叮囑。 慎重的點頭答應了。 杜老太醫似乎還有什么話要說,只是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只道:“以后行事切記,要小心再小心才是!” 說完,不等王永珠回話,就換了話題:“行了,時候差不多了,該吃飯了!” 起身先走了出去。 王永珠總覺得杜老太醫這話是意有所指,只不過想不明白他是指什么,也不好意思問,只默默地跟了出去。 午飯果然如同杜老太醫所說。都是荊縣本地的特色菜,又大都是王永珠愛吃的,一看就是下了心思的。 不說王永珠吃得舒心,就是張婆子也是胃口大開。 飯后,漱口后,大家捧著茶坐到花廳,張婆子還感嘆道:“這好幾年沒吃到家鄉的菜了,平日里倒是不覺得,今天吃上這么一口,別說,到底是年紀大了,差點出丑——” 齊夫人最是知道這個滋味的,她本是京城人,從小就在京城長大,吃了一輩子京城風味的飯菜。 臨到老了,跟著自家老爺回到這荊縣,雖然帶著用慣了的廚子,食材什么的,也都從京城那邊運來,可到底風土不同,就連水的滋味都不一樣。 做出來的那個菜,看似跟以前一樣,其實總有細微的差別。 張婆子這話算是引起了她的共鳴,兩人很是感概了一番。 才說起正事來。 齊夫人將這幾年的帳目一并都給王永珠看了。 當初王永珠留在荊縣的鋪子,還有莊子和花田,每年也有不少的進項。 這些收入,都依著王永珠當初留下的話,繼續置辦莊子和花田什么的。 幾年下來,這莊子置辦了兩三個,花田更是增加了好幾百畝。 不說別的,就這些花田和莊子,每年只種專供紅袖添香脂粉所需的鮮花和各色草藥,收益就比那些只種莊稼的莊子還強許多。 齊夫人要說的不是這些收益,而是另外的事情。 她這兩年,倒是有些精力跟不上了,畢竟年歲大了些。 再加上杜老太醫也是年事已高,雖然兩人都保養的不錯,可手下的攤子越鋪越多,要處理的事情也多。 平日里還好些,到了年底的時候,真是忙得不開開交。 再者,因為紅袖添香的生意越做越大,對各色鮮花的需求越來越多,加上齊夫人給出的價格公道,有些人一合計,這種花比種糧食還劃算些。 因此一些人,將自家的旱地,山地,都改成了花田。 若不是朝廷有規定,良田必須得種糧食,不得做他用,只怕這荊縣周圍的田地都要改成花田了。 可這樣一來,他們每年需要上繳的糧食就不夠了,得到別處買去。 因為這樣的人家不太多,倒是還看不出來什么。 可齊夫人和杜老太醫卻很敏銳的察覺到了,這其中的隱憂。 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防患于未然 若是任由這般下去,只怕將來荊縣附近周圍百里,恐怕都要以種花為主了。 到時候家家戶戶缺糧,那可不是個小問題。 就算能買到糧食,可都依賴購買,那糧食漲價怎么辦? 要么百姓買不起糧食,引起大亂。 要么糧食產量逐年縮減到情況,被朝廷注意到,要知道當今朝廷,還是以農業為本,天下百姓大多辛苦一年也就混個混飽。若是讓朝廷知道,因為紅袖添香,導致百姓不種糧食而種花草,決計落不著什么好。 就算紅袖添香有皇后撐腰,恐怕也不行。 搞不好,還要成為別人攻擊皇后的把柄。 其他的參與其中的人,比如杜家,比如王永珠,比如歷九少,恐怕更落不著好。 防患于未然! 因此老倆口琢磨了許久,決定縮減紅袖添香在荊縣這邊制作的份額,將制作的基地轉移到京城那邊去。 如今歷九少背后有著皇后撐腰,皇后又生下了九皇子,不出意外,起碼十年內,位置穩穩當當的。 有皇后在,紅袖添香就是在京城腳下,也無人敢打它的主意。 更重要的是,京城附近的莊子,山地,大多為官宦貴族家所有,他們的莊子平日里產出,糧食所占的比例也不大。 若是用作花田,影響不了百姓的生計,倒是再合適不過。 更何況,紅袖添香在京城附近制作的話,運輸到其他各地,也更為方便快捷。 只不過這是老兩口的想法,肯定還得經過王永珠他們的同意。 他們本是打算著給王永珠去信的,如今王永珠回來了,正好。 王永珠聽了這話,還沒說話。 倒是旁邊的張婆子連忙點頭:“你們考慮到很是,除了那些大富人家,誰家里有點田地,不想著多產兩石糧食,一家人能吃的飽穿得暖就是老天保佑了!” “種花草雖然能掙錢,可也不過是過日子的些許填補,哪能真當一家子的主業?風調雨順還好,若是遇到災年,拿著銀子都沒處買糧食去,那可怎么辦?老話說得好,家里有存糧,心中才不慌!也就是那些沒經過災年的,才被那眼前那點子銀子錢迷了眼,等遇到那不順的年景,就知道厲害了!” 一面就扭頭說王永珠:“閨女啊,你得好生謝謝你師父和師娘!他們這是一心為你們打算??!若不然,等真出了什么事,那可就糟了——” 張婆子活了這么些年,大多時候,年成不好也不壞,大家辛苦一年,混個肚子不餓,也就是老天照顧了。 難得遇上風調雨順的年景,多打幾石糧食,那真是上上下下都高興,到年底都要酬謝老天爺開眼。 也曾經遇到過災年,或者發洪水,或者是干旱,那日子,都不敢回想起來。 七里墩靠著大黑山,就算災年,靠著冒險進山去尋些吃的,倒也能熬過去。 可她是見過流民的,成群結隊的流民,拖家帶口,從幾百里外,一路乞討而來。 一個個餓得骨瘦如柴,看到吃的眼睛里都能冒綠光。 能為了幾斤糧食,就能賣掉一個十來歲的黃花大閨女。 也能為了一口吃的,父子夫妻子女翻臉成仇。 七里墩地處偏遠還好,流民倒是很少能走到他們那里去。 可是在石頭鎮上,她曾經見過。 鎮上的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