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47
兄,你說的對,我再琢磨琢磨前面三句?!闭f著也不管其他,徑直一邊走,一邊念叨著自己的新詩去了。 王永平實在沒忍住,湊到宋重錦身邊,小聲的問:“妹夫,這干啊濕啊的,講的是啥?” 宋重錦抽抽嘴角,十分無語:“這首詩啥都沒講,就講了今天天氣不錯,風景很好?!?/br> 王永平愣住了,好一會才開口:“那我咋一句沒聽懂???妹夫,你夸他最后一句好,咋個好?” 宋重錦將聲音壓低了幾度,只有他和王永平還有王永貴和旁邊的里正能聽到:“好在最后一句說的是人話,我能聽懂?!?/br> “噗——”里正正在喝水,一下子沒憋住,全噴了出來。 王永貴一個趔趄,差點沒栽倒在地,好不容易扶住了樹干,回頭看著宋重錦的眼神一言難盡。 王永平張大嘴巴,看看宋重錦,又看看那文書,半天才明白過來,捂著嘴,背過身去,笑得渾身直哆嗦。 文書察覺到后面的動靜,扭過頭來,對上宋重錦一本正經若無其事的黑臉,再看看其他三人,不是喝水噴出來,就是走路都走不好,當真是鄉野之民。 搖搖頭,文書又去琢磨他的新詩去了。 剛上山一個時辰,文書還能吟詩一首,一個時辰后,文書連喘氣的力氣都沒有了。 猶如一條死狗一般,幾乎是被王永貴和王永平架著爬上去的。 好不容易翻過了七里坡,文書緩了半天,緩過氣來,以為到地方了,心想今天大約是能活著回去了。 沒曾想一問,才知道,這才哪跟哪,連一半的路都沒走完呢。 頓時差點沒昏過去。 再看大黑山,連綿不絕,連路幾乎都看不到。 那野草有半人高,荊棘和灌木叢生,將路擋得嚴嚴實實的,也不知道那草叢深處都有些啥。 頓時心生怯意,連連擺手,表示自己不能再走了。 里正好說歹說,那文書都不肯再走一步。 王永平是個急性子,這文書要是不去勘測測量一番,那妹子的茶園不是就沒著落了? 那可不行!為這個,今天一家子都忙活了半天,好菜好飯的也招待了,中途說不干了?說破天也沒這個道理。 他是個直腸子,當即就跑到文書面前:“這有啥?大不了我王老四背著你過去?!?/br> 文書看看王永平那魁梧的身材,倒是有幾分心動,轉念一想,不行,男男授受不親! 頭搖得跟撥浪鼓一般。 王永貴眼珠子一轉,將王永平一把推倒一邊,陪著笑臉:“這位官爺,您別見怪!我家這弟弟,嘴笨,心眼直,還不會說話。您這般尊貴的人,能賞臉跟著咱們進山,已經就是貴腳踏賤地了。更不用說還跟著我們一起走了這么久的山路,真是辛苦官爺您了…” 文書一聽這話,甚是熨帖,連帶看著王永貴的眼神都溫和了一些。 王永貴趁熱打鐵,將這文書好一頓夸,雖然鄉下人,用詞都粗鄙了些,可越發顯得樸實誠懇,夸得走心。 文書也不過就是個小吏,平日里做得都是些不得用的事情,抄抄書,立下文檔什么的,不堪大用。 不然,昨兒個一番,也不會是他被推出來,還不是因為他資歷最淺? 哪里曾受過這樣的吹捧,頓時飄飄然的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 也不嫌棄王永貴是莊戶人家了,抓著他的手,恨不得稱兄道弟起來。 到最后被王永貴哄得迷迷瞪瞪的,順口就答應了不去實地測量了,就在這里,由里正陪著,他們哥兩個加上宋重錦去實地將位置測量一下,然后回來告訴文書就行了。 等王家兄弟倆和宋重錦走進了大黑山半天,文書才反應過來,頓時懊悔不已。 又十分擔心的看著山里,想進去,小命怕不保。 可要不進去,真由著這幾個人去測量,給多測量出幾座山頭來,可咋辦? 里正是什么人,文書這點子小心思,哪里瞞得過他去,當下就勸慰道:“官爺且好生歇歇,不用擔心的!這王家兄弟都是老實人,更別提宋秀才,和宋秀才的娘子,那都是品行端正之人?!?/br> “不說別的,宋秀才的娘子買這山,也是想著若是能種出茶葉來,將來好將這種茶葉的技術,教給咱們七里墩的人,讓七里墩的鄉親父老都能日子好過一些。她買下那山頭,也是為了試驗一番。有這番心胸和眼光的人,官爺你盡管放心,不會耽誤您的!” 文書一聽,還有這事? 倒把那擔憂之心去了幾分。 他一想,這大黑山除了這宋秀才哄著自家娘子,誰肯花這么多銀子,買這虛熱鬧去?這一看就是血本無歸的買賣啊,宋秀才都肯掏錢,可見對他家娘子,那是真心疼愛的。 一個這么疼愛自己娘子的人,又還是秀才,為了名聲著想,也不能干出出格的事情不是? 再說了,這人去都去了,自己又不敢進山,只能聽之任之了,還能咋滴? 更何況,早就聽說王家姑娘,當初未嫁就能扛起一家的重任,將王家的日子過得紅火,還搭上了京城宮里的娘娘,也是個人物。 若真如里正所說,真是為了讓七里墩的鄉親父老才買下山頭試種茶葉的話,倒也是善舉。 真要是多劃了點面積進去,他也能睜一只眼閉只眼,想來這大黑山,也再沒第二個人來了。 當下放松了心情,跟里正打聽起來。 里正也只是聽宋重錦說過這話,只說王永珠已經找到了茶樹苗,要等到十月份的時候,才能移栽。 先在買下來的地方試栽看看,如果能成活,兩三年后,可以低價賣給村里的鄉親,種在七里坡上。 到時候,有了這茶葉收入,七里坡的鄉親們只怕日子都要好過了。 第八百二十一章 真君子 如果說這美好的前景只是讓里正有些意動。 真正打動他的,是宋重錦說的,若真是茶葉能移栽成活,等到七里墩的茶葉長成,王永珠自然有門路將茶葉給銷出去。 若是茶葉質量好,成了名茶,這七里墩也就出了名了。 他這個里正到時候的功勞也不小,說不得還能在縣志上留下美名。 以后后人說起來,他們家也算是名門了。最重要的是,這種美名,對里正的兒子來說,若是真想走科舉之路,那可是不小的助力。 就這一條,就讓里正真正動了心思。 他們家如今不缺吃穿,他還是里正,在七里墩也算是德高望重,說話不說一言九鼎,那也少有人反對。 一般的鄉下漢子,混到這個地步,那就知足了。 可里正不是這樣易于滿足的人,他兒子李之棟讀書上還算有幾分天份,他也就下了決心要將兒子供出來,將來考上秀才,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