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64
,就是宋家這來的宋春花的大哥和二哥壓根就不是干活的料,誰敢請他們? 當即就拒絕了。 宋家兩兄弟還不死心,東扯西拉的說看在宋重錦的面子上,好歹宋重錦也曾經喊他們舅舅,如今舅舅來幫忙,怎么也不能趕走??? 不提這話還好,提這話,王永平先替宋重錦鳴不平了,誰不知道這舅舅不是舅舅,是吸血螞蟥啊,還有臉提宋重錦? 直接舉起拳頭,問他們是滾還是挨揍? 宋家兩兄弟嚇得屁滾尿流的回了家,只覺得丟了面子,在家里將王家人,還有宋重錦好一頓罵。 尤其是宋春花,罵她忘了本,為了個老男人,就將爹娘哥哥嫂子丟在腦后了,罵她不正經,只配給人當妾,現在不要娘家人,等老了,被老男人玩膩了,有她好果子吃之類的話…… 第二天心里還不服氣,聽到也有人說王家不好,那就找到了知音,添油加醋的滿村說王家的不是。 還真勾起了一些人的心思,跟著也說起來。 說什么王家人現在得意了,要蓋大屋子了,比里正家還高,這只怕以后這七里墩都是王家的了…… 還有的就說王家現在是發財,就翻臉不認人了,自家男人主動去要幫忙,還挑三揀四的,什么玩意之類的。 還好王永珠早就知道,如今王家這做生意發財又起大屋,肯定有人眼紅,先就讓王老柱將那張大老板送的京城特產里,一壇子上好的酒,一盒京城的點心,還有一包茶葉送到了里正那里。 里正婆娘看著那京城點心盒子就愛不釋手,里正只聞了一下那酒味,就如獲至寶。 里正的兒子跟著鎮上一個老秀才讀書,比家里爹娘有眼光些,一看王家送來的這些,就知道是好東西。 他在鎮上也聽說過王家,尤其是王永珠的名聲,比爹娘更清楚王家背后的人脈,說不得以后還有用得上王家的地方,因此特地囑咐過爹娘,對于王家的事情,能給方便就多給方便,結個善緣,可比什么都強。 更別提將王家送來的茶葉送到自己的恩師那里,恩師品嘗之后,十分懷念的說起,當初在京城,也只在一個京城小官宦家中,喝過一次這種名叫玉露的茶。 沒想到多年后,還能沾弟子的光,再喝到這玉露茶。 那老秀才喝完茶還拍拍里正兒子的肩膀,說里正兒子比自己說不定有運氣些。 有了這些話,里正兒子,對王家的態度更是慎重。 第五百零九章 痛罵 里正兩夫妻都是精明的人,知道王家做了生意,有了人脈,都能弄到這些京城來的好東西,這以后生意做大了,說不得就要搬到城里去當大老爺。 怎么會一直蝸居在七里墩這小山村里? 更別提兒子回來說了老秀才的話,讓里正更是多想了些。 聽了這些傳言,里正不好出面,里正婆娘就沒這個忌諱了。 當著全村人的面,就叉著腰罵開了。 先是罵那些說酸話的人,就不是個東西,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忘記當初夏天搶水的事情了?忘記了是王家的永珠幫村里搶到水,也是王家的大兒媳婦林氏發現下游來偷水的,差點連命都沒了。 如果沒有他們一家子,村里的莊稼都要干死了,只怕如今大半個村子的人,連肚子都填不飽,那里還有力氣嚼人家的舌頭?這樣的恩德都不記得,還背后說人,簡直是喪良心! 還罵七里墩的人不知好歹,只看到人家王家做生意發財了眼紅,沒看到人家當時家里遭難的時候,日子多難熬?人家如今能掙出錢來,那是人家本事,只會眼紅,在后面說些怪話,算什么好漢?有本事,你自家也去做生意發財去? 再說王家的山貨生意,難道沒給七里墩的人帶來好處?王家人算是厚道了,村里人去賣山貨,價格都給得高一些,品相略微差一點,王家人也都抬抬手,過去了。 不說別的,就這王家收山貨后,七里墩的人不用跑那么遠去賣山貨,賣得價格還高一些,每家至少比往年多得百十來個大錢裝自己口袋了。沒有王家人,那里來得這樣的好處? 拿了人家王家的好處,沾了人家王家的光,如今只不過是一點便宜沒占到,就罵王家人不好,還挑撥自家跟王家的關系,簡直是黑了心肝肚腸,這樣爛嘴貧舌,將來死了也要下地獄,被拔舌頭扣眼珠子的! 也不想想,人家王家蓋新屋子,為啥花錢請人,自然是想房子快點蓋好??刹坏谜沂帜_麻利的? 自家男人好吃懶做,想去王家混個巧宗沒混上,咋不怪自家男人沒用?反倒怪起王家來?王家的銀子錢再多,也沒得往這些端起碗吃rou,放下筷子罵娘的白眼狼身上使的! 里正婆娘這一番罵,罵得好多人都紅了臉,現在想想,王家人除了張婆子嘴巴厲害些,還真是一家子都沒得說。 不聲不響的為村里人做了那些事,更別提山貨生意讓村里人真是得了不少好處,就如今起新屋子,請人幫忙,包三餐還給工錢,這在七里墩還是第一家。 以前誰家起屋子,不是喊上幾個相好的,或者親戚家的幫忙?一天能包三頓管飽就不錯了,工錢?別做夢了。 畢竟今天你幫了我,明天就是我幫你,多少年都是這么下來的。 還有那已經被王家預定的人家,要不是怕得罪里正家,早就跳出來反駁了。 此刻見里正家的婆娘居然第一個出來罵街,都忙出來附和,誰跟錢過不去???要是這些人惹毛了人家王家,不給工錢了咋辦? 人多勢眾,加上大都還是記得王家好的,一起七嘴八舌的,沒一會,就將那些說酸話怪話的人給罵得灰溜溜的回家去了。 里正婆娘罵走了人,還特意跑到王家,找到張婆子,表明自家的態度:“嫂子,你們放心好啦,我家當家的不是那起子小人說的那樣的人?!?/br> “我們當家的經常在家就說,咱們七里墩能多出幾個像你家閨女小子這樣的人才才好呢。如今像你們家這樣日子好過了,都不忘記拉鄉親們一把的人不多了,咱們不是那忘恩負義的人,心里都記得你們王家的好呢!” 張婆子也是高手,聽了里正婆娘這話,掀起衣襟擦擦眼角:“大妹子啊,虧得你們一家子都是明白人??!不然我們家真是要被冤屈死了!” “我家起屋子,說實話,也是沒辦法,如今這孩子們都大了,前些日子剛給我家老四定了親事,這年前就要成親,可家里實在沒地方了?!?/br> “眼瞅著大孫子二孫子也要相看人家了,實在是騰挪不開了!總不能孩子們都娶媳婦了,還跟兄弟一個屋吧?” “說起咱們家是做生意,可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那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里面好多門道都不懂,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