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94
書迷正在閱讀:勾癮、病弱相公不好惹/高攀、白術、刀背人、得寸進尺、我的搭檔太逆天、暮云合璧(H)、我的雙修道侶不可能這么可愛、差生(H)、古代生活記事
當下直接袖袍一揮,整個人再度往上走去。他記得,當初幫著東皇太一一起梳理完整個九重天之后,神庭是建立在位于第八重天的地方。第九重天是東皇太一寢宮所在,又因為其壓力極大,并非等閑小神可以接近,所以一般討論神庭事務都是在八重天到七重天之間。等到天帝之位傳到帝俊手里,對方大刀闊斧進行一番改革,最后將神庭搬下了第五重天。不過剛才在踏足九重天的時候,玉鼎已經看見昔日神庭遺跡。想來作為最接近混沌的地方,九重天受到的波及一定最大。九重天在往上走的話,就接近混沌了。玉鼎一開始還能夠憑借杏黃旗抵擋九天弱水,可是混沌亂流卻并非杏黃旗能夠應付的存在。無奈之下,玉鼎只得啟用了混沌珠。混沌光華四散開來,一邊幫著玉鼎成功進入了位于最頂層的“九重天”。九重天上,一片靜謐,此時只有一條大河平靜流淌。單看這景象,絲毫不見其暴虐之處。然而天河一旦進入第八層,就以rou眼可見的速度,恢復了其原本瘋狂的一面。一開始看著眼前這一幕,玉鼎就覺得有些奇怪。等到目光匯聚到天河源頭的那一抹白衣身影,他忽然就釋然了。如果是他在的話,的確會如此平靜。“你回來了?!?/br>天河盡頭,天道默默站在河面上,如今似有所感,忽然間轉頭向著玉鼎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說實話,玉鼎是真的沒有想到對方居然會在這里等著他。原本在昆侖山的時候,因為玉恒提議,玉鼎心中也有片刻糾結。要不要找天道?如果是他去找的話,對方不會避而不見。若是以往,玉鼎不會有所遲疑。既然想的話,那就去找唄。問題是面對這種“大是大非”的事情,玉鼎很清楚天道行為處事的原則,所以不想讓對方難做。天之至私,用以至公。當初對方假借他之手處理龍、鳳、麒麟三族的那一幕幕仿佛還在眼前上面。這一次換成神人兩族,幾乎不用想,玉鼎都能猜到天道的態度。絕對是冷漠的——可是再一次相見,對方臉上并沒有一貫的寒霜。哪怕洪荒正處于覆滅邊緣,天道臉上居然還帶著溫和的微笑。這真的是太奇怪了。“你現在居然還有心笑得出來?”稍微停頓了一會兒,玉鼎語氣驟然急促起來,“我原本想要下黃泉,但九幽界的道路被混鯤封閉,我進不去,你趕緊想個辦法把我送過去吧?!?/br>這場災難真的是拖不得了。“補天造人,乃屬于女媧分內之事?!?/br>明明原本還在萬丈開外,天道話音剛落,一步跨出,便已經來到了玉鼎身后。此時伸手輕輕一攬,直接將其擁入懷中。憑借著身高優勢,天道很自然地將下巴頂在了玉鼎腦袋邊上。“為何,你還是想來趟這趟渾水呢?”低沉的聲音在耳畔響起,口中呼出的氣息輕輕拂過玉鼎臉頰,同時讓他心底有些許異動。自從了解到不周山將被撞毀之后,天道就等在這里。他鎮守于此,并非是為了守護天河。而是在等一個人,一個對于天道來說異常重要的人。不用說也知道,那自然便是玉鼎。相較于能夠看穿過去與未來的一眾神祇,天道對于規則的把握更高。洪荒一切盡由其掌握,所以天道能夠看見的東西不單單是過去、現在、未來。在天道眼中,即便是對于眾神來說同樣也屬于“秘密”的命運也在其安排之下運行。所以不用說什么隱藏不隱藏,天道的注視下,沒有任何可以隱藏的事物。“我只是想為自己的言行負責?!?/br>伸手覆蓋在天道環于自己腰間的大手上,感受著冰冷的觸感,玉鼎不自覺想用掌心的溫度將其捂暖。“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br>口中輕聲念誦出老君的名言,天道銀色的眸中沒有絲毫起伏。只有在目光觸及下方被其擁在懷中的青衣道者時,這位規則的化身才會閃過絲絲波瀾。“你大師伯這些話說的很好?!?/br>在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天道選擇與其對視,同時也不允許玉鼎有絲毫閃避的舉動。“我知道……”作為一個飽受“無為之道”教育的弟子,玉鼎又如何不明白自己大師伯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兩面。也許因為一個念頭不同、站在的角度不同,去理解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最后就衍生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明白,不代表能夠做到。對此,老君也曾說過,“無為”而“無不為”。“你還是沒有明白?!?/br>搖了搖頭,天道語氣十分平靜,“你現在就是太過于執著,須知道,有些事情不是你可以阻止的,這就是‘大勢’,也許你是作為‘引子’的存在,但這個結果卻并非由你來承擔?!?/br>站在眾生上,玉鼎當初給女媧提出了這樣一個方向,確實是可行的。倘若按照正確的軌跡走,不僅有利于神族、人族,更是澤被洪荒百族的一樁盛舉。但是無論玉鼎,亦或者女媧、伏羲,都漏算了一點。那就是比起神,人族的人性中也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感情,以及衍生出來的“欲念”。欲念一起,則諸般惡果皆應運而生。若有天地報應,故可以謂之“自食惡果”。就好比這一次炎黃大戰,表面上是人族的內部征戰。若是往上看,卻能夠理解為這是為了神族的北方水神“共工氏”神之位以及人族共主而產生的爭端。歸根結底,這一次顓頊帝、祝融、共工之所以發生大戰,無非是因為當初軒轅在歸位之時,選擇了將人族共主之位交托給高陽氏顓頊帝,而沒有給同為炎帝后裔的共工。人族現下還是保持著“任人唯賢”的制度,軒轅帝當初選擇其孫,并非由于血脈傳承。而是在于治理人族上面,顓頊帝顯然更勝過新任的共工氏。為了后世子孫考慮,軒轅帝之舉,并無任何錯漏之處可以指責。但是,共工氏卻覺得自己相助黃帝大敗蚩尤,也算是為人族盡心盡力。結果對方只劃分給了自己一塊領域,而并未實現先前所說的“版圖互分”,所以由此極為憤怒。于是一念之差,便生出了妄念,居然想到要推翻顓頊帝的統治,這才為“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