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7
升到官民一家的高度,包拯就坐不住了,放下本來還在看著的公文,說道:“你詳細說說?!?/br>云雁回:“這就要從咱們的版面說起了……”包拯心想,啥,連名字都起好了嗎?還版面?“嗯,你繼續說……”“分為八個版面,有城區的要聞,也有赤、畿縣的新事,從各個方面都要有。解讀惠民政策,刊登相關信息。更重要的,是報道一些各級官府舉辦或參與的有益廣大百姓的活動……”“在各級官府定下通訊員,負責采集各自境內的新聞并撰稿,或是提供新聞線索……”“文藝板塊,可以刊登詩詞歌賦……”“上稿量,納入年終考核……”……這時候,云雁回還把自己制作的樣刊拿了出來。這是他自己按照現代報紙的格式排出來的,內容其實只是劃了幾條,象征有字,重在將各個標題擬了出來。標題就等于是濃縮的內容,所以一看就知道大概意思。這些胡謅標題,便是類似于“三伏天開封府衙將捐贈出千斤西瓜”“鄉民評出最美衙役,數十年如一日為民辦事”“蟊賊入室盜竊,誰知里面住著御前帶刀護衛”之類,各自對應政務、民生等板塊。這措辭,包拯看得哭笑不得,同時也感受到了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最后一個,他真的很想知道要是真的發生了會是怎樣……因為這個時候邸報的性質,所以包拯自然不會說,我們弄得這么好,民眾看不到真是浪費了。這個基本上和邸報一樣,只會有官吏與讀書人能看到。但是云雁回如此一看,的確是有很大好處。建立了這樣一個平臺,那么很多以前默默無聞的好事,就能夠更好的傳播,讓人得到一些心理滿足,也激勵其他的人,更別提與考核相關,能夠加分了。如此這般,的確有助于整個開封府的更加團結,以及激勵大家多去為民做事,與民同樂。并且,整個內容都是很正面的,也不敏感的,不會談及更高層的國事,也不會刻意報道包拯的動態,搞得好像他在沽名釣譽,完全是為了整個開封府。“是個好想法,官家那邊多半也沒問題。只是此報乃開封府之府報,樞密院必然無法編撰,卻會審稿,必然得選出一位有能力的總編者……”包拯說著說著,發現云雁回正氣鼓鼓地瞪著自己。包拯有點尷尬,“啊,你要親自來編嗎?”云雁回咬牙切齒地道:“您這不是,廢話,嗎?”第132章不好意思,方才吹了個牛為開封府報一事,包拯下一次進宮時,就把云雁回帶上了。進去的時候,恰好官家在同數位大臣談事,包拯就叫云雁回在外面帶著,自己進去。一看,里面不但有首相王芑,以及幾位老臣,居然還有云雁回的舅舅鄭苠鄭知院。包拯和大家頷首打招呼,然后待他們事畢后,將開封府想辦府報的事說了一下。此事條理較多,所以他沒有選擇上書,而是親自來講。恰好樞密院的人也在,豎著耳朵一聽,立刻表達了一下不贊同。包拯覺得很奇怪,你們辦你們的邸報,我搞我的府報,到時拿給你審沒有違法違例的地方就行了吧,犯得著反對嗎?樞密院的人表示,尼瑪,你也知道要拿給我們審啊,本來我們就夠忙了,這不是在加重我們的工作量嗎?包拯一想,好吧,那既然如此,不如給進奏院審?按前朝的管理,其實邸報本來就是進奏院編審的,是本朝太宗時才改了制,進奏院只管發抄了。樞密院的一聽就知道包拯在懟他們,更是直搖頭了。包拯嘴一撇,就差沒說出來那句占著茅坑不拉屎了。仁宗撐著下巴,“唉,包卿這個主意是好的,只是樞密院的確……”包拯冷不丁道:“不是微臣的主意,這其實是——鄭知院,的外甥的主意?!?/br>其他人都嚇一跳,還以為他要說是鄭苠的主意,連鄭苠自己也從看戲狀態轉為驚愕,聽到后面才知道是大喘氣。大家不禁狐疑地看向鄭苠,鄭苠的外甥?這和鄭家有什么關系???連仁宗也想了好一會兒,然后想起來,云雁回那廝不就是鄭苠的外甥么。這個云雁回,也太小心眼了吧,才被他說過沒文化,回去就憋著要弄個邸報出來。主意是好的,質量能行嗎?鄭苠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頓時無語。包拯,這是在現場拉人站隊啊。不過鄭苠在旁邊聽得津津有味,其實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當即說道,“這孩子不學無術,但是還算盡忠職守,能夠有心為開封府做些事?!?/br>把鄭苠拉下水,成了一個開始,在雙方拉扯下,其他人也紛紛濕了褲腳,不得不參戰。仁宗默默看了半天,等他們吵累了,才淡淡道:“好了,依我看,此事是個好事,便允了開封府辦。既然樞密院無暇,那就請位老翰林代勞吧?!?/br>仁宗點的這位老翰林姓胡,當年以翰林學士知樞密院,年老后便潛心在翰林院做學問,帶學生了,乃是兩朝元老。如此一來,即便云雁回主編的邸報質量不行,老翰林也能看著點。仁宗自問,他對云雁回這小子夠好了吧?而有了這么兩重背景,便是樞密院的,也說不出什么來了。官家特批,但是批的人夠資格,夠身份啊,沒得挑刺的地方。仁宗當即就把胡翰林傳了來,要和他講一講這個審稿的事情,人家是老臣,還是要問一下意見的。如果不愿意,他也不能強逼。這時,樞密院那位又厚臉皮地表示,還沒見過鄭知院的外甥呢,叫來看看?大家都是當官的,吵完立刻就能笑談了。鄭苠笑了兩下,“我也是許久沒見到他了呢?!?/br>因為鄭凌的關系,很多人都以為他們兩家已經和好——不過實際上,也的確緩和了很多。既然如此,就宣云雁回進來吧。待到云雁回進來后,大家才發現,鄭苠的外甥如此年輕。“唔,好像沒在朝中見過,現在何處為官,什么官職???”樞密院的問道。云雁回給長輩們行了禮,老老實實回答:“臨時工來的……”包拯在旁邊順口補上了臨時工的意思,“就是我招來的,無品無級之小吏,也沒有參加過科舉?!?/br>眾人:“……”什么情況,鄭苠家的小輩是要逆天啊,又是進翰林圖畫院的,又是去開封府做小吏的。仁宗微微笑:還沒有讓大家知道,不但沒參加過科舉,其實連書也不曾讀呢。不過,人就是想辦報紙,怎么了?關心了小輩沒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