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5
書迷正在閱讀:莫名其妙就被告白了、冷酷學神的霸道男妻、今天的魔修也在做好事、穿越之神仙谷、無限秘境、國賊、雙囍、妖醫有道、會啵啵的鴨舌帽、(生存游戲)騎士與黎明
再一抬眼,視域里人早噠噠噠噠噠走遠了,可能是覺得自己此舉不太光明正大,這會兒就只顧著朝前快走,頭都不回一下地。 親完就跑,真刺激。 指腹從臉畔拭過,像余溫還殘存,兩三秒的斂眸微怔,后排的男人輕笑了聲。 膽子挺大,都敢偷親他了。 不過,也還不夠大。 怎么親了一口就跑了。 - 三天假后回校,晏歌還有近兩周的軍訓。 回來便得知:哥哥確定下來,要在九月末入職北大了。 確切地說,是作為高級人才被學校引進。 中間需要走行政審批流程,因而正式的錄用公告還要晚些才會在官網公布,但在編在職的待遇已經到位了,而后便只等通知開課。 雖則一人是教書,一人是讀書,但到底兄妹二人是在同一學校了。 因而也會時不時地聚個餐。 @我在北大打豆豆V:【我今天看到晏歌了啊啊啊??!就在云生海樓!是個很有書卷氣的PLMM,還有好帥一男的在她身邊陪著她嗚嗚嗚嗚三分鐘內我要這個男人的全部資料[圖片]X9】 在這位賬號名“我在北大打豆豆”的爆料中,雖然配有九宮格圖,圖中也確是一男一女不假,但僅拍到了女孩子溫柔側臉,九張圖里的男人卻都只是以背影示人,白衫灰褲,干凈得像一痕飛空的鴿羽,不染半分的塵。 氣質是卓然的。 當然也會時不時散個步。 @無情讀書機器:【剛在體育館碰到晏歌了,還跟我打招呼了,感覺真人比節目上的脾氣還要好~然后她身邊還有一個男生應該是她男朋友吧,帥得讓人睜不開眼[檸檬][檸檬]】 先前那位“我在北大打豆豆”的網友好歹還配了張背影照,這位“無情讀書機器”的網友則干脆什么圖都沒配,就發了條文字博。 評論區內,互關的同校好友不免疑惑:【圖呢?[困惑]沒圖你說個……?[困惑]】 @無情讀書機器恢復@無情寫論文機器:【……我都睜不開眼了,還怎么拍圖[吃瓜]】 偶遇,目擊,發博。 雖然范圍都局限在校內,但因其中一方的熱度,這些微博觸發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因偶遇次數較多,網友順其自然地猜測:這可能是晏歌的男朋友。 這個猜測得到了繞梁們的抵制。 @不歌不歌我是小歌V:【不是吧不是吧,同學一起吃個飯聚個餐就被鑒戀愛啦?你們都開天眼啦??[驚訝]】 @清歌一曲V:【就無語子,傳來傳去就只有一個背影,這就蓋章也未免太[困惑][困惑]】 然而,就在粉絲堅稱不是的時候,北大讀書人再爆新料! 這次的爆料很簡單,沒有文字,只有配圖,浸沒在光芒敞亮地方,他只身而立,輪廓被光暈染成弧。鏡片纖薄,其后長睫安靜,形容氣度清潔如蘭,干凈而優雅至極。 袖口腕表露出,掌心貼著眼前人的發頂。 安撫的動作,透露著親近。 繞梁:“……” 求,錘,得,錘。 雖然求錘得錘但是,由于多數網友本質顏狗,是而這波雷神之錘下來,不只沒有招黑,甚至還招了一波檸檬。 畢竟一來,晏歌不是愛豆,甚至都不是圈內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粉絲所說的“普普通通一素人”的說法也沒有錯,談戀愛也是無可非議的。 二來則是因為男人照片里的那張正臉。 不戳不戳,針不戳。 這么一來,微博上一片祝福之聲。那聲音順著5G網絡到達各地,也傳入了正在成都拍戲的男人耳里。 一通電話撥過去,接通了也不等人說話,直接就問是怎么把控的網絡輿情。 電話那邊負責浪娛的公關小小辯解了一句,說是因為現在是正面輿論一邊倒,所以才沒急著處理。 男人道很好,既然能自己給自己做決定,那要不要也試試自己給自己發工資? 公關:“……” 公關:“我這就去辦?!?/br> 馬不停蹄地,公關一是聯絡了學校,二是聯絡了浪娛,三方共同研究制定對策。 于是,距離那張正面照發出不過一小時,事件再度發生了反轉。 因為北大正式發布了錄用公告。 晏詞。 Stanford。 計算機科學系。 繞梁&網友:“……”啊。 晏,詞? 一如公關事先所預料,有人在這條公告下方發問了:這位晏教授和時下的圈外頂流晏歌是親戚嗎?聽名字仿佛還是兄妹? 北大官微就回了一個字:【是?!?/br> 所有流言傳聞,至此不攻自破。 但與此同時,仍有大批量的流言如江海般地涌入,千言萬語可匯成一句話—— 哥哥,我可以?。?! …… 公告一出,開課隨其后而至。 計科新教授上任第一天,教室從前往后十數排座位全部爆滿。坐不下就站著,教室里擠不進就在教室外,盛況空前。 其中又以女生為主。 這哪是來聽課的??? 分明是為了看傳聞中那位哥哥。 爆滿的教室里喧聲不斷,直至門外身形動,一雙看起來就十足昂貴的牛津皮鞋踏上教室的大理石地面。身材頎長,襯衫紐扣一顆不曾漏去。燈光漫過鏡片,與其后收斂眉宇。 手拿花名冊,他走上講臺,一身禁欲。 面對滿室喧嘩,晏詞也平淡如對無物。但也在此一刻,隨他而至,教室里的雜談與碎語便戛然而止。 他不為喧嘩所動,喧嘩卻因他而止。 從鬧轉靜,不過分秒。 …… “……我以為Yan會和我一樣,留在美國?!迸亮_奧多市的午后,風和日麗,硅谷園區邊一家露天咖啡廳內,是德裔教授Lessig坐在陽傘下的小桌旁,在侍者端上咖啡時稍停,而后才與桌邊幾位同僚繼續交流:“沒有想到,他最后還是要回中國教書?!?/br> 雖任職于不同院系,然晏詞年紀極輕即嶄露頭角,因而一時之間,眾人皆有所嘆。 唯在角落里,一位中年女士面上是輕微的恍然。 有人瞥見她失神,半關切半閑聊地問:“Celia,你這是怎么了?Celia?” 叫了兩聲,那名叫Celia的中年女士才如夢方醒般地反應過來:“沒什么……只是最近有點失眠?!?/br> 那人便笑:“你們心理醫生難道不能自醫嗎?” Celia笑笑,閑談幾句敷衍過去。 但心里一清二楚。 不是的。 不是因為失眠。 是因為那個名字。 那一個,既屬于Stanford乃至全美學術界所公認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