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03
百斤的糧種,用上有機肥,還能再增產一多百斤。 胤祜剛把數據遞上去,康熙龍顏大悅。 他比胤祜本人還要高興,之前不贊同胤祜種地,怕的是他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如今做出了成績,誰敢輕視他半分? 他終于安心了??! …… 第二天康熙急匆匆帶著胤祜和他的團隊回京城了。 這個數據拿到朝堂上,也是一片震驚。 也有人在心里揣測,胤祜聲稱去莊子上養病,是怕自己種地種不出成績才借口養???好維護自己的名聲? 這不,一做出成績,又活蹦亂跳了! 康熙將眾人的神色盡收于眼底。 高產糧種是種國種民的功績,幾年前的有機肥因為朝堂上吵了一通,胤祜這個主角反而被忽略了,也沒有封賞過。 提起高產糧種,康熙又把有機肥拎出來說了說,之后大手一揮,胤祜就成了大清第九位鐵帽子王。 朝堂上頓時熱鬧起來了。 一個個聲音勸康熙三思。 康熙再拋出一個重磅炸彈——他要傳位給太子! 朝堂上靜默了幾秒,再次像燒開的水一樣,沸騰起來了。 一群皇子連同群臣跪了一地,康熙卻不聽勸,“朕意已決,爾等不必多言。讓欽天監早些推算出吉日?!?/br> 有了康熙禪位的事墊刀,鐵帽子王也算不上大消息了。 下朝之后,文武百官終于清醒過來了。 就有人同情太子了。 總覺得他被康熙擺了一道,禪位之前還要扶胤祜一把,民以食為天,胤祜研究糧種本就是最得民心之事,如今又成了鐵帽子王,早晚有一天他在民間的聲望會蓋過太子。 況且他是親王,已經是最頂格爵位了,封無可封了。 等太子上位,他該怎么施恩? 他若是心胸再狹隘一點,恐怕已經忌憚起胤祜了。 別跟上位者扯什么親兄弟不親兄弟的,李世民殺的不也是親兄弟?康熙此舉,就是在為難太子。 當然了,這是外人的想法。 熟悉太子的人都知道他不會忌憚胤祜,就算沒有康熙,將來太子上位后,胤祜遲早也會是鐵帽子親王。 胤祜團隊里的其他人,都論功行賞,種地也有敞亮前途,團隊里的年輕人一個個樂開了花。 不知道那些離開的人會不會后悔。 胤祜的岳父凱音布還恍恍惚惚。 所以他之前是在裝???還是真??? 要么悶在莊子上不冒頭,一冒頭就要搞出大事,讓人很難不懷疑。剛走出宮門,凱音布突然想起胤祜當年稱病之事,只知道他病了,連他生了什么病都不知道。 現在想想就假得很??! …… 欽天監推算吉日需要時間,龍袍可以先趕制,宮里先忙了起來。最忙的是禮部,大清開國以來還沒有禪位的先例,太子的登基大典他們要一再商量,最后還要康熙過目。 過了兩天,欽天監才推算出吉日,就在兩個月后。 兩個月內要籌備好太子的登基大典,胤祜也跟著忙進忙出,遠在福建的大阿哥被康熙一道圣旨召了回來。 康熙禪位,太子登基,大阿哥還狠狠地松了口氣。 塵埃落定,他也能喘口氣了。 時間過很快,就到了胤礽的登基大典。 禮部擬的年號根本沒用上,他的年號是康熙給他立的。 ——景和。 前一個字是康熙對胤礽和大清的期許,后一個字則是勸誡,希望他將“和”字放在心上,別只有殺戮。 景和帝順利登基,尊康熙為太上皇,皇后被尊為太上皇后,原本的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宮妃們也升了個輩分。 登基后,景和帝又陷入了一段忙碌。 長輩都封了,就連到一群兄弟了,從大阿哥到九阿哥胤禩,都封了郡王,胤禟他們三個小的封了貝勒。 胤祜已經封無可封,就只有食雙俸了,又得了個免跪特權。 康熙都看在眼里,登基后依然善待,是他養出來的兒子。 該封賞的都封賞了,其他兄弟也識趣,除了胤祜去了莊子上,其他人結伴去乾清宮求見,主動提起改名。 禮部擬了幾個字。 一群兄弟商量過后,選了個“允”字。 這不,才一起到了景和帝面前。 景和帝盯著一群兄弟看了許久,最后搖頭否定了。 其他兄弟不用改名,依然是個“胤”,出乎意料的是景和帝改了自己的名字,從胤礽改為了承礽。 一群兄弟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康熙也以為景和帝是體恤兄弟,所以寧可自己改名,對景和帝他就更放心了,養老的日子也不插手朝堂上的事了。 景和帝改名,只有一個人懂——太上皇后。 改名的消息傳到后宮,太上皇后淚灑當場,紅玉等人還不明所以,想勸自家主子都不知道從哪里下手。 中午,景和帝來到鐘粹宮。 太上皇后的眼眶依然泛紅,景和帝一撩衣袍,重重地跪在她面前,嚇得紅玉等人趕緊退了出去,并關上了門。 景和帝伏在她膝頭,眼里也有了幾分淚意。 他低聲道:“哥哥沒有來過這個世界,皇額娘是為了哥哥好,也是為了兒子好。這個世間沒有哥哥的痕跡,不過沒關系,兒子會幫皇額娘記著哥哥,皇額娘也不用再心痛了?!?/br> 太上皇后的淚水再次涌了出來。 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也不想孩子生下來受罪,她早期一直注意避孕,沒有讓承祜看看這個世界。 說不遺憾肯定是假的。 多少個午夜夢回,她都在后悔自己沒有賭一把。 “不心痛了……你和小六都好好,就什么都好?!?/br> “兒子和弟弟肯定會好好的!” 其他人根本不懂,都以為景和帝改名是為了體恤兄弟。 只有他們母子二人明白,他是想說自己從未忘記過親哥哥,盡管他無緣跟親哥哥相見,卻有將他放在了心上。 …… 景和帝登基之后,就是一陣大刀闊斧的改革。 一群兄弟該用上的,他毫不手軟,全部拉去當苦力了。 漏網之魚胤祜依然在莊子上種地。 不出眾人所料,胤祜在民間的聲望好到爆,又是有機肥又是新糧種,這位嘉親王是實打實的為民著想。 從這年起,他在民間多了個名字——神農王爺。 嗐……胤祜聽說之后還很羞恥,他有后世的資料,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神農二字他擔不起,也不敢擔。 胤祜一直不肯承認這個名字。 民間依然叫這個名字叫了他一世,沒讓康熙失望,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在史書里留下厚重的一筆。 作者有話要說: 結局一直不知道怎么結,還是第一次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