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83
淡回道:“朕又何嘗不是如此?” 胤礽怔了怔,心里泛起甜甜的感覺,咧嘴笑了起來。 四舍五入,汗阿瑪在夸他也是小天使! 父子二人之間默契更甚,無論是朝堂上的政務配合,還是如今對教育孩子的心得,做了阿瑪以后,胤礽對康熙的諸多體驗感同身受,還能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與康熙進行多次溝通。終于,二人在胤礽成家有娃后,關系又達成了新的平衡。 康熙:你比弘晳淘氣多了。 胤礽:瞎說,兒臣從小就孝順懂事。 康熙:弘晳不僅孝順懂事,還沒你那么能鬧騰,你可別身在福中不知福。 胤礽:您不能這么寵溺孩子。 康熙:朕比你有經驗的多!朕還不是寵溺你?既然能將你培養成才,皇長孫一樣能教好。 康熙在教兒子怎么教兒子中,挖掘到了新的成就感,總忍不住炫耀自己做阿瑪的成功“經驗”。 朝臣們發現,明明是已經有了皇太孫,是個成家立業的大人了,太子比以前更加粘皇上,這父子二人,走哪兒都如膠似漆,能酸掉別人一嘴牙。 第308章 隨著胤礽長大,朝堂上的新鮮血液越來越多了! 原本的老臣們一一退休回家頤養天年,各部院之中輪流做過尚書的臣子們則一個挨著一個坐上了大學士的位置。 先是梁清標、李之芳與李天馥,接著是陳廷敬,而今年,汗阿瑪又設了個東閣大學士,命太傅熊賜履掌票擬批答、點檢題奏等。 富察·馬齊混著混著也混上了個武英殿大學士之位,滿臣與漢臣大學士相遍地開花,真正展現了一種宰相不值錢,一抓一大把的感覺。 就算有那么多宰相協理政務,康熙也同樣沒有輕松多少,因為精益求精,他只會比原來更忙。 熊賜履一上臺,接著胤礽的另一位太傅李光地也即將升官,索額圖與納蘭明珠紛紛請辭回家頤養天年,康熙留了他們的奏折兩年,待朝堂新舊交替之際,批了準奏。 新舊交替是自然規律,人也有生老病死,時間會讓人成長,也會讓人留在昨天。 開年后,老太師的身體就不太好,胤礽時常前去探望,太醫也說,太師是年老體衰,時間到了。 這一日下朝后接到杜立德病危的消息,胤礽忙請示康熙,出宮前去再見老太師最后一面。 從紫禁城到醫學研究所附近的街道其實并不遠,杜立德的家門外有一棵梧桐樹,特別好認。 胤礽到時,杜恭俊已等候在外,他穿著素色的衣裳,腰間帶著白布,看到這一幕,胤礽停下了腳步,怔怔沒有上前。 杜恭俊神色平靜向他行以一禮,溫聲道:“父親是安心睡過去的,沒有遭罪?!?/br> 陽光灑在院子里,杜立德躺在搖椅上,靜靜地睡入夢鄉,夢里有四海升平的國家,有萬國來朝的盛況,還有一個粉雕玉琢的仙童,歪頭朝著他微笑:“太師虎,我們去海邊看大船……” 最重要之人遠去,胤礽傷心極了,然杜太師留給他的禮物,卻讓他哭笑不得。 “這是父親活到八十八的壽碗,”活到八十八,在他們老家辦白事時可是要吹鑼打鼓招待鄉親們吃上三天大餐的。那壽碗搶手的很,人人都想要。 胤礽手下了壽碗,前去杜立德的靈堂祭拜。 按照杜立德的生前遺愿,喪事一切從簡,還道不準人哭靈吵著他老人家,只準人們笑著送他走。 胤礽可真笑不出來,老太師臨去前還頑皮一次,真讓人為難。 杜立德在睡著的前幾天,給胤礽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囑咐胤礽:你一定要多建學堂。 胤礽糊涂了,他的下屬一直都有在各地建學校,為何杜太師會特意留下這么一句話提醒他呢? 老太師是他一生中的良師益友,同樣也是汗阿瑪的良師益友。 胤礽祭拜完成后,便聽人通報康熙來了。 帝王出現,又賜陪葬品,又是親自寫下謚號文端,杜立德的一生成了濃墨重彩的故事,記載入史冊。 胤礽時刻記得杜太師傅臨終前給他捎的話,要多建學堂,原先是放任下屬們去做的事兒,如今親自掌握,加大資金投入,加緊人才的挖掘。 為了在各地培養出專業性的人才,學堂的種類也達到了遍地開花,從最早的醫學堂開始,到培養語言人才的外語學堂,工學,會計等。 這些學堂里頭學出來的人,基礎課程是儒學經義,是圣人教授的為人處世,讀圣賢之書,學做人品德,專業課程則與其未來息息相關。來這兒學的人,不是為了做官而去學習,而是為了以后的謀生途徑。 胤礽建立各種學堂,使得老百姓們擁有了別的謀生法子,又同樣收原來的八旗子弟進行培養,促進人們的轉職。 畢竟不是人人出生就想要做官的,有些人那就不是做官的料,寸于有些人來說,生存、工作,才是他們所考慮的。 各地建立學堂,原本也是當地地方官的一種政績,只是從未有人像胤礽這樣系統地規劃學堂的布置,建立學堂也多是請來先生教導百姓識字、識數等。 從各大城市開始設立學堂,廣招學子進行培養,其中投入可不少,胤礽自己掏腰包,還鼓勵別人掏腰包。 康熙見他花錢如流水,只覺得一陣窒息,念及太子建立學堂乃杜老太師遺愿,帝王暗示胤礽:差不多得了,別把家底都掏空了。 胤礽一瞧汗阿瑪遞來了臺階,忙屁顛顛地表示:“那兒臣寫一封奏折,讓開辦學堂走公賬,由國庫出錢?!?/br> 他把框架都搭好了,剩下要忙碌的細致活,什么具體設施建設,尋找先生,招攬學生等,都教給朝臣們還辦豈不美哉? 康熙深深看了他一眼。 胤礽忙道:“兒臣這不是在套路您,而是學堂如果一直由兒臣出資,那就是私立學堂,若是轉交由朝中大臣們完善,則屬國有學堂,前者于兒臣一人有利,后者則于國有利?!?/br> 康熙道:“再轉朝中去做后續事宜,你之前投入的錢,可就回不來了?!?/br> 太子建學堂增加的是太子的威望,轉到了朝堂,則增加了朝廷的威望。 康熙若有所思:“難道你這是在避嫌?” 胤礽詫異回道:“哎?” 帝王瞧見太子一臉茫然,遂擺了擺手:“罷了,之后讓財政部給你算算本金,能清算回來一些,走公賬的,又何必要太子掏自己的錢?” “建學堂是兒臣提出來的,總不能都讓國庫買單,兒臣總得付出一些,”胤礽道:“才不至于讓您為難?!?/br> “朕為難什么,”康熙語氣重了一些:“太子掏私庫為朝廷建學堂,至朕于何地?” 胤礽一愣,閉上嘴巴不說話了,低下頭繼續處理自己手中的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