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44
帝王身邊的寵臣,哪一個沒有順著皇上的意思夸過太子過? 就連納蘭明珠在的時候,也不得不在皇上面前說一些好話,來順著老父親的意,更別提本就是太子擁護者的索額圖了。 令內閣最為重視的問題是,太子在奏中大肆批判了八旗之制在此次雅克薩之戰中暴露的缺點。 并非是無理取鬧的批判,而是事事言之有物,每一條都令內閣老臣心肝兒顫的一針見血??! 胤礽:老祖宗言“八旗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保?)然事實當真如此嗎? 出為兵,入為民。究竟是兵還是民? 是民,就得納稅,但不必當兵,是兵,就有當兵的義務,則不必納民之稅,兵與民不分,固然可以令兵之名額眾多,可兵民不分,使得八旗后人不可謀取其他營生,要么當兵,要么就做官,朝廷為了安置他們還要給官位,所給出的權力與便利,只能惠及部分,而非整體,致使閑置旗人無從生計,唯有靠旗餉供養。 八旗之中地位懸殊,竟出現以奴仆之態施以臣下,上揮之則來呼之則去,下獻媚拍馬為求上位無措不用其極,軍中出現這等現象,風氣之敗壞已使上下矛盾更為尖銳。如此上不和,下不滿,長此以往,怨恨滋生,亂象皆來于此。 自秦始皇滅六國以后,再也未曾出現“奴隸之制”,而到我朝,竟出“世奴之制”,走上倒退之路,其劣處于八旗之中暴露無遺,正是世代為八旗做奴仆的包衣之制。 汗阿瑪費盡心思前去南巡,提拔漢臣,緩解滿與漢之矛盾,卻不知八旗之制更激滿漢之矛盾。 漢軍旗之中,植入滿臣監視,指手畫腳,滿漢之間互相猜忌,更有蒙古旗在其中攪弄風云,八旗之間互有相違。八旗之制使得滿漢之分更為嚴重,猜忌而出爭斗,爭斗而軍政不和。且滿軍后人因制度所限,不可遷,不可謀取其他生計,唯有依靠軍餉而活,或削尖了腦袋去做官。 雅克薩之戰中,發揮重大作用之人并非八旗子弟,而是邊境子民,京城調兵之數究竟有多少,汗阿瑪與眾位大人們或許心知肚明。而今八旗之制弊處已然顯現一二,或可預料若繼續推行,則百年后八旗后人將唯有靠旗餉而活之蛀蟲,舊制之弊使八旗后人成為不士、不農、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于王家,或輔“以儒為將,以農為民之策”(2),生計唯有為官或當兵兩途,旗之民兵再無其他能力,一旦到了生計不可維持之時,則使盜更為猖獗。 總之八旗制度已經在目前的大清并不適用了,弊端初次顯露,還有改正的那一天,那是因為現在的大清還是鮮活的,年輕的,國家年輕,還有一位年輕有為的帝王,沒有過多的沉苛,改之則并不難過,待到未來沉苛纏身時,恐怕已經難以更改,到時候才是真正的傷筋動骨,要了性命。 動八旗之制,有利于消滿漢之矛盾,利于旗中民與兵分離,使更多人有其他生計,種族之分別消除,國家方能強大。汗阿瑪時常教導兒臣若要治理好天下,“滿漢必須得要一家”,實際上卻并非如此。 滿人排漢,漢人亦會排滿,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我朝滿人共有幾人,漢人亦有幾人?壓迫與奴役,只會加劇矛盾,滿漢矛盾不消,則統治地位不穩。 滿漢相鬩將為亡國之源! 另有大清之八旗,借鑒前明之軍制,采用“世襲之制”,如此舊制,一人當兵則一家人當兵,世世代代去當兵,旗人將永無自由,世襲之制也將形成新的“集團”、“家族”,軍中將失去生機,猶如老牛耕地,再無活力,兒臣思及恐極,一旦想到此制將延續上百年,子孫后代都如此,大清之國力又能在這樣的制度之下活多久呢? 盛唐之時,李世民也想不到唐朝享國僅有二百八十九年,如今大清迎來盛世,汗阿瑪可能想到二百八十九年之后的大清會是怎么樣? 這樣大逆不道的話,是由太子殿下說出來的。 想到太子殿下身后教導他的“仙人”,內閣大臣嚇出了一身冷汗,唯有齊刷刷聚集到帝王面前,戰戰兢兢地將那封寫得過長的奏折遞交上去。 索額圖有些焦急:太子殿下與皇上之間到底是怎么了? 放在以往,太子可不會這樣不分輕重地去氣皇上,今日殿下所為,是故意為之,亦是在試探皇上底線??! 胤礽來后,張望了下,發現五位內閣大學士全都到了,還笑著與他們一一問了好。 康熙將那奏折往他面前一丟,滿面怒容,正待發怒,胤礽率先收斂起了笑容,嚴肅道:“汗阿瑪,您看完兒臣所寫的奏折有什么想法嗎?” 內閣大臣們:“……” 他還問! 他竟然還有膽子去問! 不愧是親父子,太子殿下這是料準了皇上不會殺兒子,頂著風冒著雨地給皇上找不自在??! 這要是他們家里有這么糟心觸怒圣上的兒子,非得恨不得將他塞進娘胎里回爐重造不可。 康熙氣笑了:“你還有臉來問朕有何感想?保成長大了,伶牙俐齒了。寫出這樣的文章來,當真是好的很??!” 胤礽正色道:“汗阿瑪,兒臣不是為了氣您才寫這樣一封‘大逆不道’的奏折?!辈殴?。 “兒臣所寫這一切,全都是發自內心,源于現實,這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重大問題,除非我們假裝自己聾了、瞎了,那么還能安慰一下自己,當做這一切的問題不存在,可兒臣不是,兒臣從小是由汗阿瑪培養到大,看到的是汗阿瑪讓兒臣看到的世界,所想要分擔的是汗阿瑪的煩惱?!?/br> “兒臣是大清的太子,心中唯愿合滿蒙漢回藏五族為一大國民,相提相攜,合心合德(3)。其他臣子來上書汗阿瑪,將蒙蔽在您眼前的錯誤揭曉,他們會丟了性命,他們不敢,也不愿意這么做,可這樣的事兒得要有人來做吧?兒臣也不想假裝自己是聾子,瞎子,兒臣看見了,聽見了,學到了,就要將它們用出來,要解決這些問題。至于說出真話來的代價,兒臣想了想,大不了,兒子這太子就做不成了唄,不做太子,還有汗阿瑪養著,那也挺好?!?/br> 索額圖:“……” 殿下這一招以退為進,妙??! 王熙心肝兒顫抖:大事不妙! 吳正治欲言又止,悄悄去瞧康熙的反應。 這樣的太子殿下,早已優秀于其他皇子不知多少,比之大阿哥完全是兩個層面的眼界了,融合滿漢,這話由太子說出口,兩位漢臣那是板上釘釘地站在太子殿下的身邊了。 就是皇上,皇上他舍得讓這樣優秀的繼承人不做太子嗎? 可能皇上自己也舍不得。 不管怎么說,若皇上要懲罰太子殿下,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