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5
有心學習治河之人購買詳讀。戶部出錢問崔維雅購買“版權”,此書日后收歸國有,靠獻書升官,實為不妥,不如平調崔維雅前去治河,若有成效,則可靠政績升官,方能令人信服。 胤礽又解釋了一下“版權”是什么,提出了由于民間盛行著書,書目流通渠道多且不好管理,不如成立監管的衙門,專門管理報紙、書籍出版等事物。就連戲臺上的戲曲,也有人因為排錯而喪命,如果成立這一監管衙門,在戲曲問世前監管并進行批準、不批準,也能減少民間許多人因設計敏感話題導致眾多無辜者喪命。 而衙門應當對于能夠寫,不能夠寫的書籍范圍昭告世人,如此可減少無知者犯罪。 康熙處理奏折之余瞥了一眼正在認真批閱的胤礽,點了點頭還挺滿意,殊不知胤礽奮筆疾書,在那奏本上提出兩點建議:1、為治國出書籍,做出貢獻的臣子雖無實際政績,卻功在千秋,成立名譽貢獻獎,可予金錢與名譽的獎勵。這些都應該由臣子來定,而非帝王賞賜,獎項涉及金額,當按照其影響分貢獻等級,等級越高則獎勵越多。 2、國家重視水利、治河、農桑等建設,各地方官都有不同的治理心得,并非所有人都像崔維雅那般有心會將其心得記錄成書,此時就需要有人能夠采訪各地,記錄詳實,將各地治理心得整理成冊,供地方官之間交流。興治國之事,利于大清未來發展。 下一奏本,是納蘭性德上奏的,有關請奏成立文報的事。 胤礽眼睛一亮,忙將這事兒告訴了康熙,還問他:“可以批準嗎?兒臣可喜歡容若的詩詞了,這事兒如果是容若來做,一定不會出錯的?!?/br> 康熙并不當回事,隨口道:“可,文人名士間詩詞交流倒也有意思,準吧!”他還附和了一句“朕亦喜愛容若的詩詞?!?/br> 胤礽開心地晃晃腳,用朱筆批閱:準奏。 順便還加了一句:由納蘭性德負責此事。 【咦,大朋友寥寥數筆,好像將官員們的工作量從一倍,變成了十倍呢?】胤礽:汗阿瑪說孤如果寫錯了會有臣子上奏改正的。孤就提議而已,沒事噠! 【可是,您用的是朱筆御批……】 臣子們真的不會將這當做帝王的意思,畢恭畢敬去實施下去嗎? 作者有話要說: 注釋(1): 出自歷史大事件——公元1682年候補布政使崔維雅呈所輯及二書。命勘閱河口大臣將伊帶往,會同總河靳輔確議具奏。 第120章 胤礽批閱奏折的速度比康熙慢許多,每一份奏章他都認認真真地從頭看到尾,包括那些花團錦簇,贊頌帝王又沒有實際性意義的文字。 比如禮部有一位官員就喜歡用比較浮夸的語言來贊美汗阿瑪,先夸汗阿瑪英明神武,再夸獎汗阿瑪體恤下屬,最終引出自己年邁身體不適,想要提前祈休的愿望。 胤礽就沒見過有人能夠將文字玩出那么多花樣來,原來夸獎英明神武的句子還有那么多替代,讓人讀起來覺得還挺新鮮。 他用朱筆將精彩的夸人句式劃出來,表達對這些新鮮詞的喜愛。批復:卿字甚美,夸贊亦美,悅耳動聽,心情舒暢,再來些! 【其實前面寫的都是廢話,最后一句才是重點吧!】小美蹲在胤礽身后,伸長了脖子偷看奏折,光明正大在胤礽耳邊吐槽。 胤礽:可是這也是人才呀,能將馬屁拍到這份上還不顯得尷尬,這就是能耐,值得借鑒。 胤礽又拿起了一份奏章看。 禮部某官員稱: 太子殿下已經參政議事,皇上在八歲時,太皇太后已經開始為您準備選秀事宜,并張羅婚事了,殿下也已經到了該提前看看的年紀,提前定下名門貴女,早些定下未來的太子妃,從小培養才是。 “汗阿瑪,這里有人要坑害未成年,”胤礽拿起奏本告狀:“兒臣還沒長大,他就已經迫不及待想要讓兒臣相看未來媳婦了?!?/br> “這種奏本不搭理駁回就是了,”康熙眼皮都不抬一下:“你年歲漸長,又開始參與政務,不怪朝臣開始打太子妃位的主意?!?/br> “汗阿瑪準備給兒臣找太子妃了?!”胤礽驚呼道。 “朕幾時說過現在就要給你相看太子妃,這些臣子是瞎cao心,”康熙哼了一聲,擺了擺手:“直接批駁回,過分的再敲打兩句?!?/br> “就是,兒臣還沒成年,好歹也該等兒臣及冠以后再張羅這事,他們也太心急了?!?/br> 康熙不置可否,只道是:“確實太早,看看是誰寫的,你可以責備兩句?!?/br> 胤礽得了令,拿起筆就在這奏本上寫:孤二十歲前不議親事,莫瞎cao心。 外出七十九天的奏本,康熙需要在十天內邊總理目前的政務,邊擠出時間來將它們處理完成,帝王批閱奏本極快,或批準,或是不準,并不廢話。 待康熙將自己御案前的奏本給批完,胤礽那邊的一小堆奏本才看了一半。 帝王有些不滿意他磨磨唧唧的速度,提點道:“莫要太過鉆研小道,準與不準寫了就是,不要猶豫,也不必怕出錯,大致瀏覽一下就閱過去得了,若是照你這批閱速度,朕怕是要批到下個月去?!?/br> “兒臣也沒想到宗室子弟打架斗毆,這樣的事兒都要上報給汗阿瑪知道?!?/br> “宗人府那兒審案結束總得上個奏本告知一聲,”康熙淡淡道:“批準字即可,宗室子打架能鬧到宗人府去,估計是哪位王公家養的紈绔子?!?/br> 帝王從不關注那些沒什么出息的宗族后人,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先祖庶支出一兩個榮養在家的廢物再正常不過,有爵位在身,有錢榮養,他們安安分分的不惹麻煩,也不礙著什么。 “他們都好會玩青樓、賭坊……” “這種奏本瞥一眼就得了用得著認真看完?朕要像你這樣較真,光批閱奏本就要累死了?!?/br> “兒臣倒是覺得,如果能玩出花樣來,紈绔子也能做做貢獻,您看烏龜賽跑這個賭法就是他們想出來的?!?/br> 康熙拿過了那奏本,記下了兩個紈绔子弟的名字,親自在其上批:加重處罰,關押牢獄三月以示警告。 康熙又令胤礽坐到自己邊上,親自演示批奏本的速度,除去瞥一眼就批準與不準,康熙偶爾也會留下兩句話。 如遇上臣子上奏彈劾,帝王回之:此子本非好物,今日會有這一遭,朕早有預料。 又如遇上地方官請安折子,康熙又寫:愛卿去往兩河已數年,朕甚想念,愛卿身體可還健朗,保重身體,朕等你回京城效力。 另有臣子上書懇請帝王立后,康熙回他:此事莫再提起,朕不立后后宮如常安穩,若再以莫須有猜測來上奏,朕將嚴懲有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