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3
這個過繼出去的兒子有些頭疼。 這個孩子過繼到老三家后被袁氏寵得不成樣子。平素這個家里除了正兒的話外什么都是聽不進去的。一日日只知道舞刀弄槍,一點也不知道讀書上進。 “我會和他說,只要他考上舉人。我就允他去考武舉?!弊詈笾x遷道。 謝棠笑道:“孫兒替四叔謝祖父?!?/br> 謝遷道:“也難為你這么想著你四叔,想當年……” 說到這兒,謝遷止住了。心里想,和孩子提這個做什么呢?徒惹得孩子們離心。 于是謝遷止住了話頭,然后道:“你回去看看你媳婦吧。平哥兒也想你了?!?/br> 謝棠心里狐疑。他對這件事已經懷疑很久了。 四叔謝亙被三叔祖母養的有些恣意,為何對自己總是言聽計從,甚至眼中又是還會不經意地浮現不自然的神色。 他和四叔年紀相近,關系很好。并不想有什么事情給他們造成隔閡。 因此他是想要把事情搞清楚的。 92、第 92 章 正德元年四月, 朝廷恢復開中制度。 同月,壽寧侯因與皇帝之親親而得鹽引三千,朝野嘩然。 魏國公府 “世子爺?!蹦贻p貌美的女子烏發及腰, 躺在魏國公世子的懷里。著實應了里的那句“宿夕不梳頭, 絲發披兩肩。腕伸郎膝上, 何處不可憐?!?/br> “妾聽說壽寧侯爺有意把鹽引賣給旁家。世子爺年紀大了,也該有點私產。難道就不動心?” 那女子柔柔地道?!版锛依锟梢詾槭雷訝敵鲥X。只要世子爺憐惜, 讓我哥哥也能沾一點鹽運的生意就好了?!?/br> 魏國公世子爺也是知道鹽運生意里面的暴利的。他也知道他懷中嬌柔的美妾的娘家, 晉商胡家對這筆生意十分有意。想要走他的路子。 白來的銀子誰不喜歡。于是他對胡氏道:“我會替你哥哥和壽寧侯爺牽線搭橋的?!?/br> 正德元年四月十六日, 吏部尚書馬文升、兵部尚書劉大夏彈劾壽寧侯張鶴齡、建昌伯張延齡買賣鹽引, 霍亂開中。 又彈劾司禮少監劉瑾等人, 誘引陛下、禍亂朝綱、盜權竊柄、誤國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賊乎! 又道陛下即位以來,肆意妄為,居宮中而置坊市游戲,肆意出宮禁而入民間嘻樂。不理朝政而將批紅轉與太監之手。此等之事, 件件樁樁, 皆有亂天下之像。 朱厚照看完這封折子后,在謹身殿里摔了一屋子的瓷器擺設。 他不過就是想玩他做太子時玩過的游戲, 有什么過錯?他做太子是也是這樣玩的, 憑什么做了皇帝后就不允?!這幫老匹夫只會來尋他的錯處, 真是可恨! 于是三天后的大朝會,文武百官在奉天殿等到巳時,也沒看到皇帝的身影。 直到巳時末的時候,來了一個小黃門宣召皇帝的旨意:“朕今日有恙,無法上朝。諸位卿家請回吧?!?/br> 馬文升已經是幾朝的老臣了,見到皇帝如此, 氣得胡子都要顫抖起來。他身旁的戶部尚書韓文立刻扶住了他。道:“老大人,平心?!?/br> 接著幾天,朱厚照每日都會接到馬文升和劉大夏以及其他文官的奏折。 中心思想十分簡單,就是要讓他日日上朝,親自批奏折,把鹽引從兩位舅舅手里要回來,再砍了伴伴們的頭。 要不然他們就一直上奏折,直到皇帝妥協為止。 真是可恨! 他已經從謝夫子那里知道不能給舅舅權柄,直到現在也沒給舅舅們什么高官或是重要的位置給舅舅們坐。都這樣了這些文臣還想怎樣? 連讓他們賺些銀子都不行嗎?朕的舅舅就要像母后說的那樣去喝西北風這些文臣才會滿意? 還有伴伴們,從他六歲出閣讀書一直伺候他。到現在也將近十年了。 十年,養個小貓小狗都有感情了,更何況活生生的人。除此之外,因伴伴們只能靠著他,才讓他信任。而這些大臣手握權柄,怎么可能像伴伴們一樣,一心一意都是為了他! 可是讓這些大臣一直上奏折也不是那么一回事。朱厚照又打開了一本奏折,看的心煩氣躁,恨不得去打人。 劉瑾撿起了被朱厚照扔在地上的奏折,問道:“陛下,這是怎么了?” 朱厚照扔給他一本奏折,煩躁地道:“你自己看?!?/br> 劉瑾打開奏折,別的他都不在意。什么皇帝無道,什么外戚專權于他都了無干系。在他眼里,只有四個大字刺痛了他的眼睛——首誅逆瑾。 這是要殺了他,是想要他的命! 他劉瑾來做太監,是為了榮華富貴,權勢滔天來的??刹皇菫榱说裟X袋來的。 “陛下是承天之子,哪里用聽別人的話?” 劉瑾道:“陛下哪里用聽命于人?您是天子,自然可以讓所有的人聽您的話?!?/br> “陛下可以讓他們閉上自己的嘴?!?/br> 朱厚照點頭,對,沒有人可以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也沒有人可以命令自己。 自己是皇帝,自然可以隨心所欲。 等到下一次大朝會的時候,皇帝終于上朝了。 所有人都以為皇帝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將會變成一個圣明君主。會為自己的錯誤道歉,處置太監,收回鹽引。 結果卻和他們暢想與期待的截然相反,背道而馳。 皇帝居然穿著一身不符合規制的常服來了奉天殿。身后跟著穿著麒麟補服的劉瑾。 皇帝在三公九卿、文武百官跪拜后手持玉圭道:“吏部尚書馬大人,兵部尚書劉大人。你們的請辭折子朕允了?!?/br> 馬文升聽了兩眼發黑。老大人年紀大了,受不了刺激。身子都晃蕩了一下。若是身邊沒有韓文扶著,恐怕當場就倒下去了。 劉大夏那邊兒也沒好到哪里去,也是氣得喘不過氣來。 別說馬文升寫“不如歸去”只是為了去勸諫皇帝一心國事。就算是他真的要致仕,憑借他歷經五朝的資歷,為大明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的功勞,也要皇帝再三求他留下來。然后他幾番推拒,而不是今日這么淺淺淡淡地說一句朕允了。 這是折辱,也讓滿朝文武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