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3
終名聲都會蒙受一定的損失。所以,往往其他官員是絕對不愿意惹他們的。 當官的,哪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公無私,誰都受不了被人盯著彈劾。 眼見有御史站出來,不少人立馬緊張了起來。 那御史姓周,他也沒說什么廢話,上來就是一個重量級的消息:“啟奏陛下,臣有本奏。臣要彈劾戶部右侍郎李崇貪污兩淮水災賑災糧款三百萬兩,導致兩淮一帶的難民們遲遲得不到救濟,如今半月過去,傷亡慘重。李崇身為戶部侍郎,掌管錢糧,卻借由職務之便,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請陛下圣裁?!?/br> 此話一出,很多人紛紛向李崇李侍郎看去。 要知道,李崇除了是戶部侍郎,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身份,五皇子的舅舅,德妃的長兄。也可以說是五皇子黨的核心人物。 而彈劾他的周御史,似乎和大皇子私交不錯。 就不知道此事真相到底如何,若是真的,那李侍郎有麻煩了。三百萬兩可不是什么小數目,若是不做出嚴厲懲罰,那可難堵悠悠眾口。 對此,李侍郎心里暗暗叫苦,瞟一眼龍椅上的永泰帝,只覺得委屈。 賑災款項確實沒有如數下發,也是真的少了三百萬兩,但是這筆錢還真和李侍郎無關,這可都是永泰帝拿走的。 永泰帝年紀越大,越喜歡大興土木,以往他私庫充裕,群臣也不好說什么。偏偏他私庫里的銀子漸漸撐不起他這么大的花費,于是,他自然而然就把主意打到了國庫上。 李侍郎作為戶部侍郎,主管錢糧。對永泰帝的要求,按理說可以拒絕,畢竟本朝對文人相對還是比較寬容的,就算李侍郎不同意,至少不會有什么性命之危,最多就是被永泰帝穿個小鞋什么的。 但是,李侍郎一心想幫自己外甥刷永泰帝的好感度,只要外甥當上太子,那自己承擔一點風險也是可以的。 于是他就想了個聰明的辦法。 拆東墻補西墻,先把永泰帝的行宮建了。隨后,在國庫錢不夠的情況下,緊要的先發一部分,安撫一下,不緊要的就一個拖字訣。等下一批賦稅到了,就再發一批,通過不斷地拆借,縱使國庫的銀子比較緊張,但是,總體來還能撐下去。 這樣下去,很快,修建行宮的錢就能慢慢補上,沒人發現這事,自然也不會有什么問題。永泰帝得了實惠,而李侍郎得了帝心,完美的雙贏。 至于中間因為錢糧不到位,造成的后果,誰來負責呢? 誰也不會! 這樣cao作,最大的問題是,中間不能出意外,抗風險的能力很低很低。 一旦有需要大筆用錢的地方,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景象。李崇難道不知道賑災的重要性嗎?可是國庫真的沒錢,拿不出錢,除了拖字訣,他能怎么辦? 朝廷要用錢,而國庫沒有,甚至錢到哪去了,他也不能說。 李侍郎的眼神不由地看向龍椅之上的永泰帝,希望對方能開口說一句,但是,永泰帝卻回避了他的眼神。 李侍郎一下子就明白了,永泰帝絕對不會為了保住自己而做什么,自己若是不想以后被皇帝記恨,只能老老實實當這個替罪羊。 他權衡再三,若是自己承認了這個罪名,還是有幾分生路的。只要永泰帝想保自己,自己未必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且,自己為陛下付出這么多,想必陛下總會對自己有幾分虧欠,對外甥也能多幾分看護。 但是,若是牽連到永泰帝的名聲,一來會連累meimei和外甥,若是讓外甥錯過那個位置,自己就是李家的罪人了。二來,當今絕非寬容之輩,自己今日若是牽扯到他,恐怕自己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 于是他收回目光,長嘆了一口氣,然后拜倒在地,痛聲說:“陛下,臣有罪。臣無能,導致國庫虧空,不能及時撥款賑災,臣愧對陛下?!?/br> 解釋不清庫銀到底去了哪,李崇只能認下自己貪污賑災銀的事。這下子,當事人都承認了,五皇子黨的人立刻在眾臣的攻擊下潰不成軍。別的不說,半個月的時間,因此而死的災民絕不是一個小數字。這事實在太過惡劣了。 但是,李崇不后悔。 看著永泰帝面上一閃而過的放松,和他看過來肯定的眼神,李崇明白自己賭對了。 暫時犧牲自己一個,保住meimei和外甥。有今日的事情在,自己未嘗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永泰帝內心長出一口氣,他是圣明之君,自然不能犯錯誤。更不能犯挪用國庫去興建行宮這樣的錯誤。 他難道真的不知道這錢怎么來的?但他花起來可沒手軟。 那些賤民怎么會比他的行宮重要,自己是天子,自當集天下以養一人。這些賤民,死就死了,死了還不讓人安生。但這些想法,永泰帝自然不會讓別人知道,他身為帝王,最重要的就是絕不能犯錯,對也是對,錯也是對。 既然自己不能犯錯,那犯錯的只能是臣子,自己只不過被小人蒙蔽了而已。 永泰帝在心里暗暗地想:幸好李崇識趣,看在他懂事的份上,自己日后會補償他的。先用他堵住群臣的嘴,把這事先瞞過去。等這事過去,自己再提拔他也就是了。 于是,等到群臣吵夠了,永泰帝開口,一錘定音:“戶部侍郎李崇貪污庫銀,有負皇恩,本該處死。念其多年的功績,朕姑且饒他一命,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就將他貶為隴西知府吧,無詔不得入京?!?/br> 從前途無量的戶部侍郎到荒涼偏遠的隴西知府,這其中的差距自然是很大的,可以說從云端掉到地獄。 在永泰帝眼里,這樣的處置也足夠向群臣交代了。但是,群臣也不是傻子,李崇是貶是升,最后還不是永泰帝說了算。若是德妃吹吹耳旁風,你又把人調回來怎么辦? 尤其五皇子最近出的風頭太多了,總是壓別人一頭,現在有這么好的機會,誰都想狠狠斷他一臂。 要知道別人上位的機會小了,那自己的機會不就大了嗎? 于是,群臣開始對李崇窮追猛打,恨不得把他的前途就此毀掉,讓他不能翻身。 五皇子黨則力保李崇,李家是五皇子的外家,可不能出事。 要說李家固然是清流,但是發家的時間并不長。李老太爺平民出生,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內閣大臣,開啟了李家無上的榮耀??墒呛蟠?,只有一個李崇還算成器,同樣考中了進士,卻也沒有他祖父的能力和運氣。 李崇能爬的這么快,不到四十就已是戶部侍郎,和他祖父也有很大關系。但李家其他的子孫自然是沒有這么幸運,沒有功名,靠家世大都在七八品不入流的層級熬著。 李崇是李家的頂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