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0
接配光,動作務必小心一點,麻煩了……”“底片?!一般都是用復制片!”那邊Hunter也嚇到了,“底片素材太重要了,配光師們不太方便拿著色片蓋來蓋去。會損壞的?!?/br>“所以不要蓋來蓋去,”謝蘭生央求道,“根據經驗想好計劃,然后爭取一次成功?!彼麤]資金做復制片,太貴了,幾萬幾萬的。他不可能管莘野要,他還不上,在電影節賣出版權也并不是能指望上的。HunterHunt:“…………”“我們知道您的意思。底片萬一出現劃痕我們這邊會負全責,但懇請您小心一點?!?/br>Hunter輕輕嘆氣:“好吧?!?/br>“還有,”謝蘭生又給Hunter丟過去一重磅炸彈,“我們這邊的預算呢,也只夠做一次配光……”到這時候,對面極品,Hunter都已經沒脾氣了:“謝導,一般少說也要三遍,我經手的都五六遍?!迸涔庑Ч欢ㄊ且獩_洗出來才能看到的,因此一部電影往往要進行好幾遍配光。配光師先配過一遍,而后展示效果,再跟電影主創團隊探討未來修改方向,在一次次的調整中逐步得到理想配色。“真的只能做一遍了?!敝x蘭生說,“一遍配光一遍沖洗加起來要兩萬澳幣,8萬人民幣,您不知道兩萬澳幣對于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br>Hunter沒說話。“您、您把底片畫面投影,根據經驗好好配,行嗎?把影片的顏色統一,再做一做氣氛渲染,出來是什么樣,就什么樣了。您要還有一些時間我就講講這個故事以及最后我想要的風格以及顏色、亮度?!?/br>謝蘭生想最好只用一次配光就能搞定。當然,如果收到拷貝以后發現效果實在不行,他也只有再去湊錢,湊幾年,然后再次邀請HunterHunter為這部片子做配光了。假若需要二次配光,他也不敢再用底片了,還要復制,又是一筆。他打聽過,只做一遍配光的話并不至于磨損膠片。Hunter嘆氣:“謝導,您說吧,我盡量?!?/br>“謝謝,”謝蘭生挺真誠地說,“以后如果有資金了,我一定把我的片子全都交給ABCLAB做后期?!?/br>Hunter不置可否,覺得未免太遙遠了,說:“好,我準備好了,現在開始討論顏色吧?!?/br>“好的?!?/br>他們說了兩個小時,謝蘭生把能想到的全都對Hunter仔細說了,主要照著莘野的稿念。最后Hunter又重復了遍,跟謝蘭生要求一致。謝蘭生便只有等待了。…………又是三個星期以后,謝蘭生收到了ABCLAB沖出來的發行拷貝,他把拷貝拿去送給北影廠的沖印工人,沖印工人在下班后幫謝蘭生沖出來了。謝蘭生又囑咐對方不要跟人提起自己,尤其是對池中鶴。接著,他把拷貝背在包里,回到北電,請王先進用放映機播放電影,給他看看。在播放時,謝蘭生的神經緊繃,特別擔心下一秒就看到災難性的畫面,比如剪輯出現錯誤,比如顏色呈現跳躍。他實在是太焦慮了,甚至無法老實坐著,一邊看,一邊走來走去。然而竟然沒有問題。謝蘭生都看的呆了。太好了。Nathan只剪了一遍,Hunter也只配了一遍,可是效果趨于完美。當然,如果Hunter能再配幾遍電影畫面會更舒服,只是到了這個程度已經無法再苛求了。由于用了池中鶴沖片子剩的藥水,整體色調略略發暗,卻反而是更有味道。整部電影畫面、聲音也百分百地保持一致了。這并沒有想的容易,ABCLAB是真的非??孔V。電影里的畫面、聲音是要印到生膠片上的。供片畫面底片、供片聲音底片必須通過印片機同步印制,而后得到收片畫面底片、收片聲音底片,在沖洗后制作成有畫和聲的發行拷貝。因為35毫米放映機還音頭的位置要比放映窗的位置滯后20個畫格,在印片時,所有供片聲音底片還需提前20個畫格,用以確保音畫同步。在放映時,通過機器,畫面會被投上銀幕,而聲音則會用放映機的還音裝置來播放。看著片子,謝蘭生的鼻子發酸。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莘野,想到了囡囡,想到了祁勇、岑晨,也想到了所有人對它的心血以及期待。Nathan、Hunter都是他的貴人。當最終場“警局審判”在屏幕上播放完后,謝蘭生的系主任老師王先進也沉默了,半晌才說:“蘭生,也許你沒走錯路,你更適合獨立制作。這個題材過不了的,但我看完……非常感動?!?/br>“老師……”謝蘭生有點兒想哭,“謝謝?!?/br>他得到了一次承認。而且還是得到了在這個領域最權威的專家承認。說起來,他本來也并不知道自己叫“獨立電影人”,是王先進這個教授告訴他的這個名詞。王先進說,在美國的本世紀中,八大公司壟斷好萊塢并形成了嚴格套路,一切瞄準受眾市場,以期獲得最大利潤,于是一批電影人就自籌資金自己攝制,擺脫了“八大”的控制,拍出許多與商業片截然不同的電影來,被稱為“獨立電影人”,而謝蘭生這中國的“獨立電影人”又有著更多意味。謝蘭生也不大知道百年后的電影史會如何書寫他這種人——最早的獨立電影人。是熱血?還是莽撞?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其實最早,謝蘭生就只是想拍他喜歡的內容而已,和寫一樣,制片廠要論資排輩,“破窗而入”的學長們與原先那批老導演們一起壟斷電影廠標,加上審查無比嚴格,他等不了了。然而,仔細想想,不拿指標,跳出限制,總有人要做這件事,去挑戰現今的標準,去推進現狀的改革,最終達到一個平衡。縱觀世界,各個國家都經歷過這樣一段特殊時期,即,審查制度與從業者的對立及相互妥協。制度的每次改變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謝蘭生曾看過一本以好萊塢為例探討電影審查的書籍,說,1915年讓資本看到巨大利潤,不再滿足于在寬松的幾個州單獨上映,于是要求徹改審查制度,而“海斯辦公室”這樣的電影人行業協會則開始承擔“自我審查”“自我管理”的工作,同時也承擔了與各政府解釋溝通的工作,越來越有話語權。后來,到了1948年,派拉蒙案打破壟斷,舊好萊塢土崩瓦解,新體制的核心不再是制片,而是發行,漸漸地,因為發行公司可對不同內容區別發行,有的公映,有的播放,有的制碟,政府變得沒有必要對制片口嚴格控制,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