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1
覺早起的李流光精神萎靡。小廝擔心地問:“可是昨晚沒休息好?”李流光擺擺手,“晚上做夢醒了幾次,這件事就不要告訴母親了?!?/br>小廝聽出了警告,沒敢繼續多問。李流光上午沒什么事,吩咐人將白掌柜喊來。他原有心去紙坊看看,但因為三皇子路上遇刺的消息,李母不肯讓他單獨出門。好在白掌柜知道他的心思,早早趕到國公府,說起昨天紙坊開業的盛況。概因紙坊背后是國公府的緣故,昨日上門道賀的人不少。這些人或同紙坊以前的主人有舊,或為了逢迎國公府,或是競爭對手欲一探虛實,總之熙熙攘攘十分熱鬧。白掌柜笑的如彌勒佛,對道賀之人熱情有加。他并沒有特意去介紹紙坊生產的紙,只是大大方方將其擺出。他對這些紙有信心,來的人里面也沒有蠢貨。果然不管這些人上門什么心思,見到擺放的紙之后俱都被其吸引。尤其是被晉國公命名的“澄心紙”,更是獲得了一致的贊譽。當即,白掌柜便接到了幾筆訂單。晉陽官學的幾位博士更是表示,將會同長史商量過后,將澄心紙用作教學專用。這幾名博士雖比不上曹公名滿天下,但任職官學幾年也稱得上是桃李滿園,影響力不容小窺。白掌柜趁機裝作不經意提到了活字印刷,狠狠替李流光刷了一筆聲望值。他看著李流光笑道:“蕭博士出自蘭陵蕭家的偏支,平日最是端正清高,難得昨日失態,拍著小人的肩膀用心勉勵了幾句。更是夸贊七郎赤子之心,猶如昆山之片玉?!闭f到這里,白掌柜頓了頓,試探地問:“昨天蕭博士提及,蘭陵蕭家藏書無數,卻因著種種緣故只能深藏閣樓,僅族內子弟可讀。若七郎不介意,他愿同蕭家族長提及,借用活字印刷刊印族內藏書,發行天下?!?/br>白掌柜一口一個博士,李流光反應半天才意識到此博士非彼博士。并非他前世熟悉的學位名稱,而是大唐教授學生的一種官職。從白掌柜的話中可聽出,蕭博士認識到了活字印刷的價值,想要替蕭家大大刷一筆聲望值。他先是拉近了同白掌柜的距離,又是給李流光戴了一頂高帽。李流光若真是赤子之心,怎么都不該拒絕這個提議。一念至此,李流光似笑非笑,“從蕭博士這一番行為,可真看不出他是一個端正清高之人?!?/br>白掌柜哈哈大笑,實話實說:“蕭博士雖有私心,但本心卻是好的。正是因為性子板正,才會沒什么章法,行事作為讓人一眼便看透?!?/br>李流光知道白掌柜的意思,他也無意將活字印刷扣在手中,便點點頭,說:“我沒什么意見。只有一點,希望日后有機會能親去蕭家的藏書樓看看?!?/br>他答應的爽快,下午蕭博士便備禮上了門。同李流光想象的不同,出現在他面前的蕭博士已年約五旬,看著十分干癟瘦小。僅一身樸素的青布長袍,渾身透著一股不容忽視的嚴肅正氣。蕭博士來時,李流光正在練字。對方看著李流光歪歪扭扭的字體,并未因為李流光的身份避諱,反而是出言認真指點一番。李流光有些明白白掌柜說的蕭博士的性子了,態度也隨之認真起來。蕭博士并未在國公府多待,說了幾句便要走。臨了,他表示李流光的字雖還沒什么章法,但字里行間已能看出一些特點。他建議李流光日后改為臨摹王羲之的字,言之王字筆法精絕,筆勢遒勁,字里行間瀟灑飄逸,骨骼清秀,正似李流光的特點。李流光不欲拒絕蕭博士的好意,當面客氣地答應下來。他以為蕭博士只是說說,誰知轉頭蕭博士便派家人送來一副王羲之的真跡,及他親自寫的幾本字帖。并希望李流光每日寫五十個大字,攢夠五百個即派人送到青枝巷蕭家,他來親自批改。李流光:“……”蕭博士行事直來直往,晚上李父聽說后先是大笑,繼而提點李流光,“別看蕭博士名聲不顯,但只是因為蕭博士不善作詩行文。他在書法一途深的王羲之真傳,是官學教授書法的夫子?!?/br>李父的意思十分明顯,李流光乖乖表示他會每日堅持五十個大字。李父笑著點頭,又委婉暗示他還從未見過王羲之的真跡。李流光聞弦歌而知雅意,立時便將蕭博士送來的字畫送到了李父的書房。李母嗔道:“不要臉,連小七的東西都搶?!?/br>李父哈哈大笑,笑過之后滿是感慨:“小七是真的長大了!”作者有話要說: 唔,昨日看到有讀者提到文內的稱呼有些違和。稍微解釋下,行文至此大家都看出來啦,背景是架空的唐朝。寫之前我便考慮過要不要認真考據,也看了一些相關的資料。若是大家注意,便會發現文內的部分細節我還是蠻注意的,(不要臉自夸一句)。但也有部分若是考據的話,實在太麻煩,作者君干脆就架空了。這里重點提到稱呼,像讀者提到的一樣,大唐的很多稱呼同后世完全不同。就是因為不同,考慮到大家看文習慣所以沒有考據,而是依照一般古言的習慣稱呼。如果大家對這個實在在意的話,我就改改,盡量符合當時的歷史。轉一份來自李世民吧的資料,作者奔跑的瞌睡豬,目測應該算是比較齊全。唐時的稱謂1、對皇帝的稱呼唐代稱呼皇帝,較為普遍的叫法是“陛下”和“圣人”,這個圣人應用最多的地方應該是皇帝去某個地方,進去的時候下人大聲通報“圣人至?。?!”而不是我們印象中的“皇上駕到”“萬歲爺駕到”等等的,而“主上”、“大家”在稱呼皇帝時也經常使用。至于什么“皇上”“萬歲爺”“父皇”之類的叫法不是意yin出來的就是明清以后才出來的詞。隋唐時對皇帝也可稱“至尊”。這個叫法不是當面叫皇帝“至尊”,一般用在皇帝不在時的叫法,比如兩個大臣在談論皇帝某某事的時候可以用“至尊怎么怎樣的”這個說法在資治通鑒里也有多處記載。2、對官員的稱呼唐代稱呼官員,較為普遍的有三種叫法一是“姓”“官爵”,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只呼為“劉常侍”,姓趙的“兵部尚書”和姓錢的“禮部尚書”都被稱為“趙尚書、錢尚書”,姓王姓李的“司勛主事、考功主事”被叫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二是“姓”“公”之類的尊稱,應用廣泛,民間可用,官場也可用。比如見了房玄齡說“房**好”,見了魏征說“魏公萬?!?,三是“姓”“官名別稱”。比如唐人稱縣令為“明府”,于是張縣令、李縣令會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高官都別稱“閣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