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6
,莫名其妙就得到了集秀班每年三分之一的收入。三個師兄弟,一人一份,沒毛病。俞星垂本來的意思是前期投入也要一分為三,由他和老大分別再給池寧補上一筆錢。但池寧卻表示……“什么成本?沒成本?!背貙幷娴臎]投進去多少錢。戲班在組建前期花的最大一筆錢,就是給鳳仙贖身。其他人不是池寧從破廟的災民堆里撿的,就是被其他戲班子趕出來他去給收編了的。鳳仙的錢,在這三年里早就給賺回來了,幾十倍都有余,“最貴的就是宅子,至今還在我名下,我又不傻,肯定不會寫你倆名的?!?/br>池寧也逃不過華夏兒女有錢之后最樸實的心里——買房置地,名下不動產無數,如今不是開了鋪子,就是被租出去持續給他下著金雞蛋。俞星垂哭笑不得,卻有了主意,他和老大分別把戲班大院左右的院落也都給買了下來,一起寫了池寧的名字,湊作堆送給了他。打著的名義是池寧的生辰禮物。池寧的生日在冬天,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但他還是只能接受了兩個師兄的一番美意。他給師兄戲班是出于感情,兩個師兄給他寨子也是出于實打實的感情。池寧曾經對于張太監說的所謂以后大家就是一家人了,嗤之以鼻,覺得宮里哪里來的真感情?如今,咳,真香。集秀班在聽說幕后老板換了時,很是人心惶惶了一陣子。等看到據說是前老板師兄的新老板出現時,班主的腦殼子就炸了。這位俞爺,在戲曲圈里也是出了名的壕主,今個兒打賞這個,明兒追求那個的,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人都想得到俞爺的賞識熱捧,在他轉而看上鳳仙時,集秀班的班主也是樂了好些天,天天給池老板匯報他們又薅了巨佬多少羊毛。誰承想,這是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巨佬就是池老板的師兄。班主甚至合理懷疑,戲班易主,是俞爺追戲子追出了真情實感,這才借著師兄弟的名義,買下了戲班。也不怪班主這么想,實在是鳳仙太撩人,情難自禁,人之常情,被鳳仙招惹過的大人物也不止俞星垂一個:聞姓郡王,閣老的兒子,手握軍功的少將……要不是集秀班背后的老板是東廠督主,指不定集秀班要因為鳳仙這張臉經歷多少風風雨雨呢。俞星垂出現后,幾乎戲班里人人都在想,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防得了這個,堵不住那個,達官顯貴怕東廠,東廠的督主……怕自家師兄。只希望鳳仙能學得機靈點,可別再犯倔脾氣。鳳仙本來新排練了一出戲,正想著等池寧哪天來了,好叫他“指點”一二,就聽說老板來了,興沖沖地穿著戲服跑到了前廳,得到的卻是戲班易主的晴天霹靂。在看見俞星垂的時候,他腦子里的某根線一下就崩了,根本顧不上什么金主、師兄的,只想去當面找池寧問個分明,他到底有沒有心?俞星垂是個人精,看鳳仙一副要死要活的模樣,又能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真是造孽啊。他只能勸他:“趁早死心,我師弟不是你能配得上的?!?/br>這話狠是狠了點,卻也是見效最快的拒絕辦法。因為池寧真的就沒有心,他眼里腦子里能裝得下的只有升官發財,仿佛天生就沒有被老天爺賦予包含七情六欲的世俗心。俞星垂這個師兄沒少出面來替池寧惡人,哪怕他欣賞鳳仙的唱腔,也還是覺得必須痛下狠手,才能以絕后患。鳳仙沒說話,只是低下了頭,不甘心的把下唇都咬出了血。***說回斗香大賽。大啟的斗香大賽是全國性質的,和科舉、選婚的形式比較類似——先各地分選,再齊聚雍畿,進行最后的總選。百姓和權貴都能參加,連姓聞的皇親國戚都偶有下場。據說在歷屆參與者中,身份最高的一位來自宮里,具體是皇帝、皇后、太后中的哪一位,那就不得而知了,大家能看到的只有代主出戰的宦官。這宦官出現時,在一開始甚至都沒有引起大家對他背后是否有人的猜測。因為來參加斗香大賽的內侍宦官不要太多。宦官愛香,由來已久。在不知道多少個朝代以前,當時的宦官身上不帶著一二香氣都不會出門,因為當時閹人的方式,還屬于比較徹底狠絕的那種,會有漏尿現象,帶著一股子腥臊味可沒有辦法伺候貴人。當然啦,現在的情況早已大為不同,畢竟幾百年過去了,經過了數個朝代的變遷,幾次閹割技術的改革。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自己閹人的特殊想法,切的地方不一樣,切的方式也不一樣,好比大啟的公公們,就不存在很多奇奇怪怪的困擾。也是歷史上公公里的陽剛之最。但熏香的傳統,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就像是權貴追求茗茶一樣,未必真的能品出個什么子丑寅卯,可這是潮流啊,大家總想利用“別人沒有而我有”這點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這是一種普通人眼中的智商稅,富人眼中的普通生活。當然,這種心理只是對于一部分宦官來說的,還有另外一部分人……純粹拿香料當生意來做。好比池寧。池寧用香,是為了在面對不同的人時,留下不同的第一印象,畢竟除了容貌以外,最容易讓人記住的便是這個人身上的氣味。同時,池寧手里最賺錢的生意之一,就是香料。張太監有不少賺錢的營生,他失蹤后,生意就由三個弟子分別繼承了,依舊是一分為三,十分公平。每個人都挑到了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產業入手,池寧當時因為知道自己要被發配江左,就要了香料行作為主要生意之一,后來他也果然借著江左守備的身份,讓香料生意更上了一層樓。當然,對外是不能說這些生意的老板是池寧的,一如戲班必須有個名義上的班主,池寧的香料行也必須有個名義上的掌柜。因為太-祖明確規定了,大啟的內侍宦官是不能從商的,怕的就是他們官商相護,與民爭利。不過,就像太-祖立下的很多鐵律,最終都被改頭換面或者徹底廢除了一樣,這一條宦官不能經商,也早已經形同虛設。雖因為朝臣反對而沒有被徹底取締,但包括皇帝在內的人,對于宦官手上有一二進項,其實都是秉承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