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2
負天才,藥毒都有所涉獵,竟辨不出宋怡臨的湯里混了什么,好生煩躁。宋怡臨往湯里加一點,魏楚越就會知道他來了,這一趟就算沒有機會刺探府內其他情況都不算虧。魏楚越和秦棠的面只有清湯寡水,沒有排骨,連rou渣都不見,不過廣藿香的味道還在湯里,魏楚越一聞就知道。宋怡臨和老徐忙活了一頓晚飯,還要刷碗洗鍋,又是好一通折騰,待收拾完了準備離開時早已過了戌時天都黑透了。宋怡臨和老徐被人送離宅院,宋怡臨連東張西望的機會都難有,不過要離開時,他們在側門口還見有人一趟一趟得從車上搬箱子下來,那些箱子瞧著都挺沉,兩個大男人抬著都頗為辛苦,總還要另一個人幫著扶一把,管事的在一旁一遍遍叮囑小心著些,想來里面裝著的物件都該挺值錢。側門這個小庭院本就不大,再靠邊就是馬廄,車馬都擠在這里,又在搬東西,宋怡臨和老徐只得剛給人讓道,正好在這一處多留了片刻,宋怡臨將車馬、箱子都一一瞧了個清楚,他始終低著頭,一副謹小慎微的模樣,夜色中,誰也瞧不見宋怡臨臉色如何。第47章午后宋怡臨離開,文然獨自一人完全沒了擺字攤的心思,在院中坐了一會兒后只覺得心中煩躁不安,便開始收拾起了屋子。他想幫宋怡臨,卻什么都幫不上。文然的目光時不時地落到桌上那封紅緞燙金的請帖上,是什么人請他?為什么要請他?又與徐州案子何干?與無忘齋何干?文然擱下了手里的抹布,取了筆墨坐到了桌前,按著請柬上的文書,抄了一遍,端方的隸書,字是不錯,卻不是名家手筆,瞧不出什么來。字上沒有線索,那紙上呢?文然取了柄小刀將請柬裁開,剝開了紅綢露出整張信紙,文然細細摸了摸紙的正反兩面,紙厚薄均勻、質地細滑、潔白如玉,是上好的藤紙,這種藤紙素來得文人名士的喜愛,京中一度盛行各種染香藤紙,是許多貴家千金們的喜好之物。文然嗅了嗅請柬,上面并沒有特殊甜香,看來發請柬的人并不希望它太多特別了。文然點了燈,細細再看了看信紙,他雖愛字畫,對紙張倒不太有研究,這個時候能瞧得出是藤紙卻分辨不出是出自哪里的,京城里有好幾家鋪子有上好的藤紙,更有許多品種,實在說不好是哪一家、哪一種。文然正嘆氣,差點就要放棄,突然又端起了信紙嗅了嗅,再看那紙上字墨跡黝黑光澤,不由皺了皺眉,紙上無香,而墨中卻有,一點清幽的麝香左以些許云梅花腦,此種香氣并不是尋常墨中會有的。尋常的墨大致分松煙墨和油煙墨兩種,松煙墨烏黑,獨有一份昊然滄遠之感,而油煙墨則富有光澤,行書流暢、畫而鮮亮,像文然這樣善書畫者兩種都有,也都用,一方好墨千金難求。墨色烏黑光亮濃彩,墨香清雅濃淡相宜,這樣的墨文然只能想到一家,徽州古石齋,是達官貴人、文人才士最為推崇的,古石齋只有京中一家的分號,生意非常好,最普通的一方墨都要十兩銀子,若是這請柬上的墨是尋常人根本見都見不到,更別提問一問價了。若文然想的不錯,這墨雖不是最好的,卻也是輕易能買到的。文然行冠禮時,父親文遠長曾送過他一方古石齋的好墨,文然喜歡的不得了,離京時也帶了出來,一直都舍不得用。宋怡臨說,這位樊老爺是京城來的,做的是布匹生意。錦繡坊文然知道,是京中有名的布莊,文家的夫人小姐也都很是喜歡,一年四季的布料衣衫都是從錦繡坊定,文然素來只管選他自己喜歡的料子,有師傅來量身裁衣,他從未關心太多,現在想來那東家是否姓樊,他還真不知道。文然放下信紙,又端起了燙金的紅綢緞面,料子極好,做工也好,像是錦繡坊的東西。錦繡坊的錦緞、古石齋的墨、上等的藤紙……這位樊老爺要么是一個極好面子的,要么就是個極有身份的。文然以為,是后者。若是前者,購置宅院的時候就該敲鑼打鼓了,何至于如今連匾額都不曾掛上。但讓文然最困惑的并不是瓊林宴本身,而是請柬為何會遞給他?文然當初在宋怡臨的幫助下悄無聲息地離開文家、離開京城,文家對外只說他回鄉養病,雖有不少流言蜚語可文然都已不在乎,秦棠要找他都頗費力氣、耗時良久,難道京中還有什么顯貴知道他的所在,特意來請他?文然以為不大可能,那唯一的解釋是這位樊老爺請了許多人,但凡略有些聲名的都請了,文然只是其中之一。文然在卞城小有名氣,全是因為一場巧合,說起來還與郭博彥有那么一星半點的關系。郭博彥初回卞城時,三州官員皆有遞帖子,其中就屬知府大人高晉最是勤快。卞城的知府大人高晉是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主兒,一貫主張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求有公告但求無過,府衙內的事大大小小皆是由經歷大人承辦,是以卞城、乃至整個秦州都知道,知府高晉高大人從不坐堂。就這位“閑事莫理”的知府大人,卻也鐘愛拍馬溜須的官場規矩,郭博彥未到秦州,他就恨不能十里相迎了,郭博彥回到卞城之后,素日不出門的知府大人最愛就是去城外“巡查”,順路探望一下郭老大人。于是有冤的百姓突然尋到了機會,專門在城門口堵著知府大人,跪在官道上喊冤,弄得高晉十分苦惱,又不想搭理,又怕這情狀傳到郭老耳朵里,落得他臉面無光。而文然不能向郭博彥“報復”,便將氣都撒到了高晉頭上,替那些喊冤的百姓寫狀紙,一連寫了五日,三十多封,官道上喊冤的隊伍更浩大壯觀了,最后高晉又不敢出門了,第六日派了衙差來“請”文然入衙門,一進門就給文然按了個謠言惑眾、煽動謀亂的罪名要大刑伺候,幸虧魏楚越來得及時,與典史聊了幾句,又入后衙見了高晉,一盞茶功夫,魏楚越就離開了,高晉親自上了堂,一臉堆笑,好聲好氣好茶好伺候地請文然高抬貴筆,可文然軟硬不吃,最后還是令知事開了堂,這才算了結。此事過后,文然的名聲可算卞城人盡皆知。文然想了許久許久,不經意間天色暗了下來,可他卻依然有太多疑惑之處,單憑揣測實在不能得到任何結論。文然沉了沉氣,決定重新梳理這一團亂麻,將樊府瓊林宴和徐州案拆分開來看。秦棠的到來和無忘齋的介入都是源于徐州的兩樁命案,一樁便是傅丞云一家,遠威鏢局的滅門案,還有一樁漕運青龍門門主死于非命,這兩樁案子都以“江湖仇殺”被上報,卻因皇家運木材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