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27
,單是互相譴責、互送謾書,動堪都需以月計。而遼人胡攪蠻纏,硬要裝傻充愣的原因,自然是為拖延時間——具體拖延到幾時,就要看目前正僵持不下的西線戰局,初步結果何時出來了。若是宋蕃聯軍占了上風,對節節敗退的李元昊,遼主定然會落井下石,先要求分一杯羹之后,再思修復與宋蕃二國的關系;若是李元昊在遼兵的支援下擊退敵勢,展現出作為盟友的充分實力,那二國合盟抵御宋蕃合盟的進展,就變得名正言順了。作為明面上坐山觀虎斗,暗中投注博弈的一方,契丹縱會因李元昊的潛在失利而蒙受損失,卻也能輕易從瓜分戰果中找補回來,總歸是立于不敗之地的,自然顯得油鹽不進。陸辭早已預測到他們會無恥耍賴,因而淡定地派遣官吏進行口頭譴責,重點還是放在讓禮部立即停止原先按澶淵之盟所定下的數額、每年對遼國進行贈予的歲幣以及其他物資,再是徹底關閉國境上的一切貿易,緊鎖城門,不容外族進入。不論最終結果如何,面對這場不知要打到何時的戰役,每一份物資都是彌足珍貴的,能盡早止損自然最好。在之后的六個月中,一晃由中秋入了隆冬,又有隆冬迎來初春的寒凜,西線的戰役并未似屢得戰果、高唱凱歌的東線一般取得進展,而始終保持焦灼。李元昊身有岳家的虎視眈眈,前有宋蕃的來勢洶洶,片刻也不得喘息,日日夜夜都處于精神緊繃的狀態,卻當真叫他一路撐了下來。他不甘如祖父輩起那般,只在夾縫中茍延殘喘,而是實打實地懷揣著振興黨項一族的雄心壯志,不惜弒母弒兄,囚禁父親才登上王位的。眼看壯志未酬,抱負未展,他倒是為博得遼人支持數次折節屈膝,迎娶遼國公主……他如何會甘心一切努力付之一炬,讓祖祖輩輩攢下的基業葬送到自己手里,還平白便宜了他最瞧不上的宋人與宿敵吐蕃!李元昊本就天賦英才,拼著這股血性,加之有地利之便,再憑著遼人送來的糧草、后方補給較宋蕃要輕松得多,因而絲毫不露頹勢;而宋蕃初次為盟,雖有兵力優勢,卻因范雍與唃廝啰意見常有相左,最后雖勉強達成一致,卻無論如何都稱不上齊心協力。加之長期遠征作戰,歸期未明,兵士思念家人,士氣自然不如保家衛國的黨項人高漲。雙方長短各自相抵,便形成了半年過去、也未能分出高低的僵持戰局來。戰果半天不見,軍資卻是源源不絕地供應著,哪怕是數國中最富饒的大宋,國庫所貯也很快跌落到了讓趙禎感到不安、計相不住哭窮的程度。也就在這時,朝中漸漸變得嘈雜:有提議同黨項說和撤軍的;說提議將再調遣一批東線軍隊至西邊戰線、爭取速戰速決的;有抱怨吐蕃另有心思,未出全力的;更有提議放棄西線利益,將重點放至屢創佳績的東線的……聲音一多一雜,終日吵得焦頭爛額不說,也讓漸漸沒了信心的趙禎動搖了。然而通常最讓他安心的議事堂里,也分成了壁壘分明的三派,延續了早朝上的吵鬧,頓讓趙禎頭痛不已。他這日實在聽得心煩意亂,索性提前離開政事堂,在大內生了會兒自己的悶氣,待從內侍那得知宰執們政事理畢、各自回府時,忍不住讓內臣前去攔下陸辭,帶到大殿中來。“他們各執己見,各有各的道理,倒讓我不知聽誰的好了?!彼南聼o人,最近鮮有機會單獨拉著陸辭說說心里話的趙禎,忍不住將滿腹牢sao和盤托出:“我如今最后悔的,便是當初未立即聽取小夫子的意見,白給契丹人送了一季的歲幣,唉!”陸辭安慰道:“陛下無需懊惱,若非親眼見著那白紙黑字的憑據,單憑臣一面之詞,確實難信遼人早已背信棄義,與夏人暗通款曲,圖謀不軌。況且現今亡羊補牢,為時亦不算晚,何須過于苛責?”一直暗悔白白給遼人多送了一季歲幣的趙禎,聽了這番寬撫后,心里總算好受一些,仍有些懨懨道:“往事不可追,但這眼前僵局,又當如何破解?”錢糧如流水般淌了出去,在打仗上遲遲沒有突破、純粹比拼損耗的情況下,就不知究竟是遼夏還是宋蕃先撐不下去了。從表面上看,大宋最為富庶,財資也最為雄厚,按理說能堅持最久。然而先有天書下凡、廣建廟宇的鬧劇,后有左藏庫大火的人禍,再有蝗災旱害等天災,還得算上日漸冗重的官吏與逐年增加的歲幣與贈禮……看似零碎的支出相加,便成了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國庫雖還不至于到入不敷出這一步,每年卻也鮮少能有盈余了。若非如此,趙禎也不至于時刻充滿危急感,年年放出宮仆減少開支,桌上菜式還節儉得連蛤蜊都舍不得輕易擺上。陸辭搖頭,實話實說道:“依臣之見,皆不可取?!?/br>同黨項說和撤軍?那不過是重蹈覆轍,再飼豺狼不說,還得面臨夏人有恃無恐的獅子開大口,給本就吃力的大宋財政再添一重負。關于調遣一批東線軍隊至西邊戰線、爭取速戰速決的提議,亦是天方夜譚——東線之所以至今能在攪渾水的遼軍沖擊下穩住陣腳,靠的便是先前重視守備戰略下特意安放的精兵悍將;在主將范雍用兵軟弱保守的情況下,加大西線軍力究竟能添上多大優勢尚且未知,削弱東線守軍的害處卻是一目了然。而大宋,卻無論如何是擔不起雙線失利的嚴重后果的:輕則損害士氣、從此一蹶不振;重則丟失現有疆域,間接導致西線軍心的潰散。至于那些個抱怨吐蕃另存心思、刻意未出全力的說法,更是可笑至極。即使撇開黨項與吐蕃長年以來的恩怨不提,單是唃廝啰與趁虛而入不成的李元昊之間,便有著不可化解的矛盾。在與大宋合盟之前,宗珂固然諸多要求,但在談妥之后,出兵時也切切實實地動用了絕大多數的精銳部曲。單是唃廝啰膽敢將守備空虛的后背留給大宋,未曾設防這點,再枉去懷疑,實在太過小人。將戰事拉長拖久,損害的不只是需提供兩方軍資的大宋,更有出兵最眾、損員最高的吐蕃,這些還是實打實的精兵,唃廝啰豈會不心疼?提議放棄西線利益,將重點放至屢創佳績的東線的提議,則徹底枉顧盟友吐蕃人的利益:既為同盟,自當同進退,共榮辱,豈有貪己身之利,棄盟友于不顧一說!而在缺乏西線牽制遼夏主力的情況下,要想東線再如先前般進取順遂,不外乎是癡人說夢。聽陸辭簡明扼要地分析,逐個否決后,趙禎眉頭是皺了又松,松了又皺。末了,趙禎忍不住失望地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