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76
人起初不分勝負,皆能射中靶心,為決出高下來,就不得不將靶子挪遠,來來回回地比試了十數場。最后在所有人的極度震驚下,竟是狄青以不曾犯絲毫誤差的絕對優勢,取得了最后的戰果。李超是個性情爽利的,敗了便是敗了,感嘆句‘后生可畏’后,就大大方方地承認了這點。而狄青的優異表現,還立馬就引來了曹瑋的高度關注。連曹瑋也沒料到,當初只是在迎送宴上,他單瞧骨架和那雙頗為靈性的眼睛隨口給出的一句‘好苗子’評價的小郎君,竟是個這般生猛的狠角色。再得知,一箭梟李立遵首的不是別人,正是狄青時,更是愛才之心大起。要不是他正怵著的陸辭在邊上微笑盯著,怕是要忍不住強行將狄青塞入軍營,而不是讀那些叫人頭大如豆的破書了。狄青萬般忐忑地來向陸辭請求出戰時,本是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的。但經這些日子以來的諸多事后,他愈發明白,需有一技之長,能為公祖派上用場,才可長長久久地伴于公祖身側,而非一昧拖累,索取。他學文全靠使大勁地死記硬背,在習武一道,倒厚顏稱得上句‘一點就通’,自然舍不得放棄。陸辭看他最近在軍中大放異彩,靠一手箭法光芒萬丈,滿身都是耀眼奪目的精神氣,又怎么說得出拒絕的話來?況且這回又是跟著曹瑋將軍,風險不至于多大,陸辭略作思忖,便在狄青滿是希冀的目光中,欣然應允。只在其出戰前,布置了回來時必須完成的作業,以免過于耽擱了學業。狄青:“……”他沉默地看了眼讓人頭皮發麻的作業單子,接著就邁著沉甸甸的步伐,一步三回頭地走了。大軍開拔后的第五日,陸辭接到的還不是朝廷列賞的詔書,也還未迎來宣讀詔書的內臣,而是一封出自太子親筆的密信。份量不輕,他憑經驗一摸,估摸出少說也有十六七張紙。自從官家病倒,太子再次監國后,多半是因兩頭奔忙,無暇寫信,他的確頗久不曾與這位以前的學生有這般親昵的交流了。這回大勝,太子會寄信來,也在情理之中。陸辭多少有些好奇,逢大變故的小太子,身上會有多大的蛻變,便擱下手頭事務,優先打開了這封密信。然而他猜測中那‘成熟穩重、波瀾不驚’的太子形象,當場就隨著信紙中的第一段變得粉碎。在高高興興地詳細述說了自己是如何臨機應變、靠著從他處學來的見聞,讓丁謂和曹利用的不良居心落了空的壯舉后,小太子就跟頭次學會開屏的小孔雀似的,意猶未盡地在第一段末尾就添了句:“分別未足歲,思君已若狂?!?/br>陸辭面無表情地手一抖。是不是獨創rou麻派的柳七,對他老實沉穩的太子傳授了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作者有話要說: 注釋:關于柳開。我實在是想提一提這位相當悲情的人物。以下出自柳開一生特立獨行,意識行為中夾雜著不少的新舊沖突,以至于身上總糾纏著許多真偽難辨的軼事傳聞。柳開出身高門大姓的河東柳氏(柳宗元和柳公權)都是這一氏的。而大名所在的河朔地區,自中唐亂世以來兵火不熄,強藩悍將打斗不已,故民風頗為剽悍,百姓習武蔚然成風。柳開雖是富家子弟,但受到當地風氣熏染,自幼也喜好cao弓舞劍,不僅練就一身過人的射箭功夫,而且膽子特別大。本傳記載:后周末年,某日夜間突然有強盜闖入家里,大家都驚恐不敢動,才十三歲的柳開抽劍就沖了過去。強人只得翻墻逃跑,結果被柳開揮劍劈掉兩個腳趾。柳開年輕時已寫出不少名篇,從而博得許多知名學者和官員的青睞,像大名知府王祜和翰林學士盧多遜都對他的文章大加贊賞。對于柳開的文學成就,元人修的這樣評價:宋初,楊億等仍沿襲唐人聲律之體;柳開、穆修“志欲變古而力弗逮”;自歐陽修出,倡導古文,王安石、蘇軾、曾鞏繼之,“宋文日趨于古矣”。由此足見其在宋代散文史上不可小覷的地位。在宋太祖開寶六年(973),他報名科考,結果一試中舉,此時他不過二十六歲。柳開入仕后,官運一度順暢。他先做了五年多州衙里的司寇參軍、錄事參軍一類幕僚官,協助知州處理文案和刑獄。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親率大軍征討五代余孽——北漢,他奉命督運淮南八州的糧草供應軍需。不幸的是,這次北伐卻以失敗告終。戰后柳開升任了常州知州,又調任潤州,同時獲得監察御史的官銜,幾年后,改任河北路的貝州知州,官銜也遷為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985),柳開與當地駐軍的監軍發生了沖突和爭吵,因此被貶為上蔡縣令。雍熙三年三月,在宋太宗親手策劃下,朝廷大軍兵分三路再次北伐契丹。在這場北伐過程中,柳縣令曾隨東路大軍押運軍糧。在即將抵達涿州時,大將米信遭遇到遼朝萬余騎兵的阻擊,當雙方交戰僵持不下之際,遼軍將領派人前來請降。懂些兵略的柳開聞聽,連忙主動向米信建議:兵法云“無約而請和,謀也?!睂Ψ娇隙ㄔ谑褂?,我軍應抓緊進攻,必能取勝。但米將軍猶豫不決,過了兩天,敵軍果然再度發起猛攻。事后獲悉遼軍當時確是弓矢用盡,用緩師之計麻痹宋軍,以爭取時間趕運裝備。當宋軍班師撤回后,柳開直奔京師宮門向天子上書,聲言愿效死北疆。翌年五月間,朝廷派柳開出使河北。此時,經歷了北伐激烈的戰事,他尚武的本性已經無法按捺。前代多少名將壯志豪情,馳聘沙場,揚名史冊,令血性男兒振奮不已。一時他心中郁積已久的熱血沸騰起來,便不甘心繼續從事地方文官的案牘瑣事。于是再次上書皇帝道:為臣蒙受非常的恩典,沒什么可以報答朝廷。臣今年剛滿四十歲,膽力正壯?,F在匈奴未滅,愿陛下賜給臣下步騎數千,我愿出生入死,攻取幽薊,雖戰歿沙場,死而無恨。他既決心已下,就全然不顧以后的事了。這時正是第二次北伐失敗后的次年,朝廷上下籠罩在一派恐遼的悲觀情緒之下,契丹軍隊氣焰囂張,出沒河朔各地,燒殺搶掠,根本無視朝廷駐軍的存在。此時此刻,竟有文官自愿上前線任職,宋太宗不能不為之感動。于是下詔:凡文臣中有懂武略、善兵器者,愿意改換武職,一律予以鼓勵。一時,還真有三位像柳開那樣的文官也表示響應,愿意在國難當頭下“投筆從戎”。朝廷便將這四位文臣改換為武官,其中柳開由殿中侍御史轉為崇儀使,出任寧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