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3
但來年究竟計劃如何,會否跟所有人續立契約,他并未拿定主意,并不好同他們說些什么寬心話。畢竟在京里能呆多久,并非是他一人就能說了算的。陸辭慢悠悠地飲了口熱茶,便聚精會神地繼續寫了起來。他今晚上已早早地備好了課,現正忙活的,是舉薦一事。——在寇準的提醒下,官家趙恒終于想起了館閣里的一片狼藉,不論整理、??边€是纂修方面,都急需大量人手的這一茬來。于是從各地官員中篩選出合適的,權知館閣??焙褪佛^檢討等職務,粗略估計,起碼會有五十多個新出的空缺。這消息一出,無數選人的心思都活絡開了。甚至連最仇視寇準的那些黨派,也一邊罵著寇準收買人心,一邊‘不計前嫌’地琢磨起,這五十多個位置里,究竟能給自己派系里的人占下多少個。別看只是館閣??焙褪佛^檢討在館閣之中,不過最末的第三等,也并無多少實權,但館職本身的清貴和優越性,歷來就在士人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莫說是選人們對此趨之若鶩,就連不少京朝官,都忍不住起了心思,想要下手一爭。然而絕大多數選人,卻是連被考慮的機會都不曾有過的——一般官員想要擔任館職,須經大臣推薦,才準考試。而有‘推薦’權力的大臣,則只有兩省五品以上官員,每人每年還有著名額限制:京朝官得五員,升朝官只得三員。得了推薦后,則被選送進入初試,為學士院中試詩賦論,合格了才可授予低級館職。授予館職之后,仍未結束,還要繼續進行考核,唯有優秀者,才有擔任要職,進行升遷的機會。大多數人,則被另派往地方上任職了。陸辭雖為正四品下的左諭德,但嚴格來說,并不在兩省之列,便也沒有舉薦人的資格。他正因清楚這一點,在別人為此萬分糾結時,還是一副事不關己的輕松模樣,一心只教太子圣賢書。還是趙禎沒忍住,強忍著邀功的小興奮,含蓄地提醒了陸辭幾句。陸辭這才知曉,原來托小太子每見官家就在官家跟前替他贊不絕口、美言不斷的福,叫趙恒越發想起了陸辭為官時日雖短,政績卻是無比亮眼之事。不但恢復了三兩日就送御膳的福利,這次還額外吩咐吏部,將他添入了有權舉薦的官員名單中。吏部中知道此事的不過寥寥,根本沒料到官家的心血來潮下,竟做了回不留名的施恩人,連陸辭本人都不知曉,就沒想到去通知他一聲。且因陸辭站位一直微妙,也無人想著宣揚出去,或是臨時抱佛腳地巴結他以換取推薦名額……于是陸辭稀里糊涂地,就差點棄權了。陸辭驚訝過后,趕緊謝過太子,當晚回到家中,就忙活起寫推薦信的事了。他雖得了陛下破例賜予的權限,但說白了,他頭個想到,也能相信的,且需要這一職位的,也只有朱說、柳七和滕宗諒三人。就陸辭個人看來,最適合的,無疑是朱說了。別看朱說年紀最小,卻最沉得住氣,也最有干勁。柳七和滕宗諒雖也極具才學,但前者黑歷史太多,最近自己又與其相隔太遠,也不知是否修身養性,痛改前非了;后者性子也偏于浮奢享樂,雖是個能做也肯做實務,愿為友人兩肋插刀的,可在清貴安寧、數十年如一日的館閣之中,卻不見得適合。——不管是誰得以幸運地雀屏中選,他還是最好把人安排到自己家里來住。起碼開頭一年,都得放在自己眼皮底下才安心。因不知這事是否能成,陸辭在熬夜寫好推薦的文書,次日交予吏部后,就將此事安靜擱在心里,并未與任何人聲張。如若成了,他不想對友人邀功。如若不成,他更不想叫友人們空歡喜一場,也許還落個白欠他人情的心理負擔。更何況在陸辭想來,三人里要是有人能中的話,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本事,才可在重重考試中突圍而出。自己不過是提供了一個小小契機,并不值得夸耀。熬夜的下場便是,還未躺上半個時辰,就得起身去早朝,一邊聽著寇準一人瀟灑發揮,一邊昏昏欲睡。好不容易散了朝,就得去東宮講經了。趙禎見到陸辭時,就稀奇地在他眼底下發現了從未見過的青黑,以及破天荒地在講經時以袖顏面,打了兩個小小哈欠……陸辭不禁滿懷歉意,懊惱之余,認真地向太子致歉,并不因他年紀小就隨意糊弄過去,也不覺身為講經的半師就可理所當然。一直默默觀察的趙禎當然不覺絲毫不悅,反而笑瞇瞇的,感到高興極了。他打心底地一直認為,自己這位小先生,外人眼中才高八斗的陸三元,是幾乎無所不能的。現竟會跟他一樣上課時打瞌睡,有些小毛病了,倒像是玉雕的人兒活了過來似的,生動有趣了起來。“無妨,”趙禎笑著擺擺手,又終歸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小聲問道:“若真要作為賠罪,陸諭德不妨告訴我,你所推薦的那幾人,究竟是哪幾位大才?”大才?陸辭莞爾一笑。——未來也許是,現在卻不過是酒鬼,小正經和大流氓罷了。作者有話要說: 注釋:1.薦舉:官員磨勘遷官或擔任差遣,一般都要舉主推薦,并充當保證人。薦舉的對象主要是中、下級文武官員,稱“被舉官”;薦舉人稱“舉主”。真宗天禧元年(1017),開始限制薦舉人數:兩省五品以上官員,每人每年薦舉京朝官五員,升朝官薦舉三員。仁宗初,規定通判以上官員可薦舉他人,被舉人須現任的屬官,且舉主中還應有兩員“職司”,由本部按察官或本路監司、帥司的長官充當。2.館職:宋代前期,授予館職要經過考試。就是進士及第、高中狀元,也必須擔任一段時間官職后,才能應試入館;至于一般官員,須經大臣推薦后才準考試。應試科目,元豐以前“試詩賦各一”,神宗即位后曾下詔:“自今館職試論一道,策一道?!?/br>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十二月,王欽若、陳彭年等抄校崇文院書籍,朝廷為補充館閣人員,命吏部從京官和地方官有才學的人中選送,然后先初試挑選,送學士院試詩賦論,合格后才能擔任館閣低級官員。授予館職后,還要接受考核,成績優秀者才得以升遷。但真正擔任要職的究屬少數,多數另行派往地方任職。第一百二十八章在講完正課后,陸辭見小太子著實好奇,忍俊不禁下,便將自己那三位友人的一些過往趣事,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