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8
人。況且,李大人你……”他頓了頓,才道:“你跟我的一位故人很像,不光是長得有些相似,就連舉止心思也一樣。我也看得出,你是一心為國,陛下雖然英明,但近些年越來越圣心難測,朝中也不乏一些jian人,你要保重?!?/br>李乘風默然,官方的說法,當時靖華真人死于當年的宮變,因為雍王的行刺,竭力護駕最后身死。也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嘉靖竟然還未靖華真人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葬禮,考慮到此人生前的圣眷,百官們有些不滿的也都憋著了。這些年風吹雨打,又混跡在行伍中,現在的李乘風身量結實了不少,一身肅殺之氣,五官雖然有些相似,但已經很少有人會將他和當年的女裝大佬聯系在一起。曾經的朋友自然是無法聯系,聽聞天工局里現在還供著他的畫像,得知后也頗為哭笑不得。新報紙命名為,每周發行一次,雖說是報紙,其實更像雜志。因為里面的東西著實不少,每期都厚的像一本書。李乘風參考現代報紙,將其分為政治、生活、思辨、娛樂四個板塊。其中政治不必多說,里面都是一些朝廷已經頒布的法令,以及專業人士對其的解讀。不僅百姓能聽明白,就連學子們也受益匪淺。畢竟儒家典籍到處都有,這種涉及到法家的的知識,可是難得一見。沒過多久,京中各個學府就發現,學生們的八股文都有了長足進步,分析能力明顯見漲。而生活方面,則是京中各種瑣事,有時候天工局還會在上面發一些生活小妙招來開民智。這部分是老百姓們最喜歡看的,說不定什么時候認識人的名字就出現在上面。當然,雖然生活方面對大家作用很大,可要論在學術界反響熱烈,還要屬思辨版塊。每周一篇名家大儒的文章,附帶著他們的感悟,還有類似于自由發言版塊,有提問的,有辯論的。當然,這部分都是匿名的。也正是因為這點,學子們更能暢所欲言。不過也發生過負責篩選的翰林學士們夾帶私貨,只讓自己喜歡的言論發表的現象。對于這樣的人,李乘風表示一律不予錄用。娛樂板塊是李乘風強烈要求加上去的。不僅有一些世界各地的趣聞笑話,還附帶幾篇連載。原本編修們對此嗤之以鼻,最后發現,這才是帶動報紙銷量的原動力??!……清晨,黃松嘴里咬著塊燒餅,飛快的奔向附近的茶樓。好在現在已經入夏,天亮的早,否則路上沒燭火,摔到可不得了。按理說他最近已經起得夠早了,早到連娘親都頗有微詞,挺大的小伙子,不幫家里干活,每天就去茶樓待半天。不過好在最近年景好,百姓手中都有余錢,黃松的營生只用經營幾個時辰,賺的錢就夠用了。到了茶樓,雖然人不少,但好在還有幾個空座位。黃松點了杯最便宜的茶,在小二的引領下坐在一個很偏僻的角落。從此處望去,只能看見說書先生的衣角。聽書講究個身臨其境,好的說書先生,神情舉止都能帶動觀眾的情緒,這個位置大家都不喜歡。但黃松無所謂,畢竟對他來說,說書先生什么的還是次要,他是來聽故事的!隨著水泥出現,道路情況有所改善,天工局又發明出減震裝置,使得大明的運輸能力大大加強。各地間的聯系交流也逐漸增多,按理說此時的北京城,說書什么的都是在上午或下午,用過飯后閑漢們無聊才來聽。但這些年廣東江南等用早茶的習慣流傳進來,商家們看到了機會,各大茶館紛紛試點。推陳出新發展出各種早點小吃,讓人們流連忘返,恨不得二十四小時泡在茶館。原本嘛,清晨這段時間人更渴望寧靜,大多是由幾個小娘拿著樂器來低吟淺唱,可隨著的出現,一切都變了模樣。說書先生著急忙慌的趕來之時,被觀內黑壓壓的人群嚇了一跳,這種情景無論多少次他恐怕也不會習慣。“哎呦我的爺!你總算是過來了!不是說好今兒早點的嗎!”店小二苦笑,他已經被催了無數次,心力交瘁。說書人歉意的拱拱手:“昨天剛發的報紙,我在心中過了兩邊,晚上睡得有些晚,差點沒起來,對不住了?!?/br>現在京城里好說書的也難找,小二不敢得罪,只能讓他趕快上場。伴隨著熱烈的叫嚷聲,說書先生從容走向站臺,整了整衣服,手中一拍“啪”的一聲,仿佛重重的鼓點敲在眾人心上,場面瞬時靜了下來。滿意的環視了一眼,說書人緩緩道:“書接上文,上回我們講到大明少年洪遠,告別了幫助他的西伯利亞狼神,一路向西,去往個名為弗朗機的國家尋找寶藏,目的正是為了集齊七顆龍珠,好治好母親的病……”如果此時有個現代人在這里,一定會心中大喊“臥槽這都是什么亂七八糟的!暗□□嗎!”但不得不說,這種集玄幻、冒險、旅游、種田和中華民族傳統孝道美德的故事,對于現在的大明子民還是相當有吸引力的。這也是李乘風思索了好久,為了讓有個漂亮的開場,生生編出來的。當然了,他也擔心情節鬼畜嚇跑古人,但事實證明,這種題材在此時還是十分新穎的,下面的人聽得如癡如醉。而黃松更是,找了張家中的廢紙,兩眼冒光的記下聽到的兩點。他年幼的時候念過幾年書,雖說字寫得還不錯,但終究不是讀書的料,這些年就靠給人寫信為生。如今可算是找到前進的方向了——他也要寫!74、貍奴北京城內說書業的火熱也帶動了一批相應產業的繁榮,好比書商。自打宋朝開始,經濟重心難移,連帶著南方原本盛行的文風更加繁榮,光說流行文集話本,都要甩開北方一大截。如今虧得的出現,竟然有不少書商來北方翻刻。京城周邊思辨搞得紅紅火火,看得其他地方學子也跟著心癢癢,但礙于大明有規定,目前報紙只允許國家開辦,士人們也沒膽子效仿??梢幘厥撬赖娜耸腔畹?報紙雖然不能辦,將討論搬到線下總可以吧。于是眾多學子開始頻繁的組織辯論會,大家暢所欲言,好不痛快。不過在儒生的隊伍里魚龍混雜,有沒有像一樣的讀物主持引導,很快討論就變了味兒。剛開始是單純的學術探討,隨著人員的增多,有些人學識有限,跟著來不過是湊個熱鬧,根本插不上話。這幫人聚集的起來,不談學術,開始抨擊朝政,尤其是之前嘉靖搞的那個官紳一體納糧,結結實實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