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2
義的慈弱之主。真正的劉備,乃是一個有膽有謀、武力過人的人中豪杰,擔得起曹cao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cao耳”的贊譽。世人對于英雄豪杰,總歸有著幾分敬意。崔頌對劉備雖然稱不上有多少好感,但也沒有多大的惡感。普通的不想接近,僅此而已。他正打算找個理由撤退,劉備已先他一步接過話茬。“崔部丞來此,亦是為了賞荷而來?”崔頌抽空掃了眼池面,只見池面被數米長的綠色占滿,蒼翠欲滴的巨大荷葉間次分布,小心地托舉著井口大小、亭亭玉立的荷花。聯系劉備之前所站的方位……他還真的是在賞荷。崔頌保持著臉上風淡云輕的笑意,緩緩點頭。他總不能說:自己以為這里有人自殺,所以過來阻止吧……怕劉備留他下來一起賞荷,崔頌立即補充了一句:“倒也并非專程為了賞荷而來。頌尚有他事,只因瞧見荷花盛開,按捺不住,過來看上一看?!?/br>意思是,我還有事,等下就走了。你也別跟我瞎聊了,我沒空。劉備不是蠢人,體貼道:“既如此,備就不打擾崔部丞了?!?/br>崔頌又說了幾句客套話,正準備離開,卻聽劉備冷不丁說了句:“有生之年,未知能否得見天下一統,戰亂平定?!?/br>臨走前還被丟了個手雷,崔頌心中有些發惱。但他不可能不回答,客氣疏離道:“此亦我與曹公之所愿爾?!?/br>朋友,我對曹cao忠心耿耿,你別再試探著撬墻角了。劉備聞言,道了句“部丞走好”,不再多說。崔頌離開此地,路上一直在考慮劉備的事。曹cao對劉備已有戒心,可劉備并非庸人,但凡給他找到空隙,他便能逃之夭夭,最終如史書記載的那般,割據一方,稱霸稱帝。既殺不得,亦縱不得,更輕視不得。然……若當真截下劉備,歷史又會走往哪一個方向?作者有話要說: 郭·溫水煮頌蛙·嘉:合巹酒(交杯酒)喝過了,“洞”房入過了,接下來“分桃”,再接下來……崔·撩而不自知·頌:???第130章論戰崔頌花了幾天的時間,把城內外的水道一一踩點看了個遍,然后寫下對城中水系建設的評估與建議,收集成冊,放在書架上。接下來的半個月,除了每天定點“上班”,回家和郭家悠哉游哉地吃水果、談琴(情)、聊天外,剩余的空閑時間,都花在拜訪好友上。今天去荀彧家坐坐,明天去戲志才家蹭個飯。過幾日又收到荀攸、鐘繇、新交的楊修等人的拜帖……細細數來,有交情的還真不算少。除了苦逼被拉去“合宿”,每天見著他都滿身黑氣的禰衡,其余知交好友都十分歡迎崔頌的到來,時不時邀請崔頌去他們那兒蹭吃蹭喝……不是,是“暢談時事、交流感情?!?/br>大約過了半個月的時間,崔頌老家寄來一封急信——在族田內試行的水利工程已出成果。崔頌根據這份匯報,檢驗并修正理論,將前些日子完成的著作進行精修與刪改。隨后,他提著前幾天歸納好的去了司空府,連同自己的心得,一同交給曹cao。曹cao如今擺在明面上的職位是“司空”,管的正是水利與營建。對于這兩個方面,曹cao這一年來用心頗深,積極推行相關的建設,但成效均不明顯。崔頌送上來的這兩項成果正好解了他的煩憂,引得曹cao又驚又喜。他粗略翻閱了兩份著作,于細節之處認真品讀。最終他吃驚地發現,崔頌的這兩份著作不僅言之有物,甚至稱得上是精妙絕倫,每一項提議皆正中要害,足見其于水利一道功力深厚。“得子琮襄助,興水利于神捷也?!?/br>由是愈加器重,乃至巡視屯田之所,時常帶著崔頌同去,商討灌溉之事。又過了幾日,曹cao邀帳下諸位謀士喝酒賞樂。酒過幾巡,眾人皆發現曹cao興致不高。諸謀臣暗中對視,侍中荀彧率先開口:“明公若有心事,不若坦言之,由臣等分擔一二?!?/br>曹cao深嘆了口氣:“呂布反復,背天子與袁術勾纏,行僭越之事,我欲征討之,諸君以為如何?”“今袁術棄逃,李傕已誅,袁紹正于幽州膠戰,正是滅呂的大好時機?!?/br>荀彧率先支持曹cao的決議。他話音剛落,就有別的謀臣出言反對:“不可。呂布如狼似虎,部曲裨將皆驍勇善戰,如何能輕易攻克?不若等袁本初北方戰事稍定,引軍南回,一同迎擊呂布,方乃萬全之策?!?/br>保守派與親袁派紛紛附和。曹cao面色未變,實則心情越來越糟,一一記住這些附和的面孔。“若袁紹兵敗幽州,安有余力支援?若袁紹攻克幽州,擁四州之地,與之共謀,豈非將羊rou送進虎口?”眼見附和的人逐漸增多,戲志才擲酒冷哼,放聲譏嘲。曹cao和袁紹的關系本就微妙。如今袁紹去幽州打公孫瓚,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此時不想著壯大己身,還做著“借袁紹出力”的美夢,等袁紹吞并幽州,二者實力懸殊,哪還有平等結盟的機會?“讓袁紹幫忙攻打呂布?”可笑至極。到那時,只會是曹軍徒勞出力,耗費自己的軍力與糧草,做個神圣的打工仔,白送袁紹一塊美味地皮罷了。此言一出,又有些許立場不堅定的謀臣面露猶豫,不再支持“親袁”的理論。但仍有幾人對戲志才的觀點嗤之以鼻:“袁紹出征幽州,公孫瓚豈是好相與的?白馬義從聞名天下,袁紹即使能勝,那也是險勝,必會元氣大傷,何須畏懼?若袁紹兵敗,那更是極妙——袁紹潰逃,有公孫瓚的威脅,他豈會不尋求主公的幫助?到那時,有了袁紹勢力的幫助,主公豈非如虎添翼?”另一人附和:“正是這個道理。兵之所強,此消彼長。袁紹心比天高,北上征討公孫瓚,卻不想想那公孫瓚手握天縱騎兵,積谷千里,城堅難破。又有黑山軍相助,袁紹征討數年,糧草屢次耗盡,皆無功而返。我料今次他必會和前幾次一樣——無所寸進,灰溜溜地回返?!?/br>“公孫瓚以逸待勞,糧草充足。依我之見,假以時日,袁紹必將‘偷雞不成,倒蝕把米’,反被公孫瓚擊潰?!?/br>程昱皺眉:“繩鋸尚能木斷,水滴尚能石穿。諸君所言,未免獨斷自大?!?/br>以程昱的資歷與功勞,此語雖然重了些,引得幾人心有不滿,卻也叫他們不敢發作。可他們仍是隱晦地反唇,各自堅持己見,并不因身份、資歷而屈服。謀士團爭辯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