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6
別失八里雖為大汗,但是直屬于他的只有他的本部,能提供幫助的也只能加上一些親近原廷嫡宗的部族,本身的勢力就弱,如今還遇上這一出。作為大汗,他的目標實在是明顯,只看傷亡情況,別失八里也能發現,周軍的主力是在向他的方向追擊的。別失八里心中暗恨。中原之地便是極東了,當年他逃亡,便是往西逃的,那里還留存著東胡初代大汗的子嗣們建立的其他汗國。原本他的本部應該在東胡營陣的中心,至不濟,也不應該在這么偏的地方掠陣。只是某些權術紛爭不足為外人道,最后還是他主動選的營陣西邊,至不濟,沿著斡難河一路西去,順著黑水效仿祖先再建功業,也未必不可。可是誰知道周帝竟要先拿他的王庭本部開刀!報上來的傷亡每日都在增多,別失八里的心都在滴血,那可是他的根基??!然而讓他向周帝投降卻是不可能的。別說太師——這位才是東胡的實際掌權者——還在東胡營陣的東邊鎮守,別失八里一旦投降,東胡馬上就會做出反應,就是別失八里自己,也做不出這么厚顏無恥的反應。打到最后才投降,那是大義,為了保存本部的有生力量投降,周帝會怎么安排先不說,他在東胡內部的聲望將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他只好遣自己的心腹往其他諸部那里傳訊,讓他們好歹派人來支援著他。別失八里到底是汗王,說話多少有點用,他們這一部已經是往西邊遁走的架勢了,好歹在被追擊的時候,得到了一些人馬補充。經過周朝長達三十余年的削弱,自十余年前徹底被打完了有生力量之后,東胡諸部的實力與多年前已經是相差甚遠了。再加上降于周人、主動為周人作先鋒的兀良哈部——由于臨近中原周人之土,兀良哈部在東胡諸部中,是對中原最恭順的,雖然時不時與東胡諸部眉來眼去,但到底只是墻頭草,沒有出過頭。如今周帝發兵甚眾,兀良哈部自然站在周人這一方積極參與大戰——別失八里心中已有不祥的預感了。證實他的預感的是與驟起的兵戈聲一并更新的長生天的啟示。天上的光幕明明白白地記載著,周帝此次出征將會“大勝”歸朝,別失八里作為汗王,得到的史書記載只有寥寥數字的“僅余七騎”,逃亡至草原西部,被非黃金血脈的東胡臣部瓦剌部族長殺死。瓦剌部同兀良哈部一樣,并非初代東胡大汗的黃金血脈,是以沒有號令草原的權威,在向周朝稱臣要好處這件事上,瓦剌部做得一點都不心虛。別失八里抑郁了。光幕的更新簡直就是要讓他在現場見證即將成真的歷史,原本就讓他的本部兵馬抵抗得很艱難的周軍與朵顏三衛——這是周軍收攏內附的東胡諸部后開設的——戰斗力更增強了幾分。戰爭的恐怖之處就在于不到最后一刻,誰也不知道最后的結果。然而,他們正在進行中的這場戰斗,卻被提前劇透了結局。這對別失八里部的東胡戰士們的情緒影響是很大的。那種戰斗到最后一刻的背水一戰的氣勢,猛然間就被沖淡了許多。別失八里看開了。只剩下七騎護送他逃遁離開,忠于他的本部力量完全折損在這次的戰役中,那他茍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就為了在之后成為傀儡,成為史書記載中被瓦剌部殺死的的一個小小的符號嗎?就算是做一個象征的木偶,他也不要讓那些看不順眼的人得意!*想開了之后,別失八里看待周軍步步進攻的攻勢,也沒有那么心急如焚了。他的王部敗了之后,與周軍抗衡的就變成太師阿魯臺的部族勢力。有一說一,阿魯臺能在混亂的草原上脫穎而出,號令諸部,能力是沒得說的。各類陰謀陽謀用得也比別失八里純熟。在別失八里主動投降后,阿魯臺面對周軍攻勢的“稱降”就顯得一點都不意外。然而乾圣帝也是用兵多年的良將——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話,光憑行軍打仗,也能掙下不小的軍功來——對這種“詐降”抱有很強烈的警惕心。阿魯臺的打算不僅沒有成功,甚至還被嚴陣以待的周軍狠狠地痛擊了一把。周歷乾圣七年六月,阿魯臺部屢敗于周軍,終至潰散,阿魯臺率家屬遠遁,周軍大勝,班師回朝。別失八里雖然是投降,但他是戰敗投降,屬于周帝的俘虜,所以不可能一上來就好吃好喝地供他,他和其他的俘虜們還得經過周人的太廟獻俘等等程序。作為原廷的嫡系,他在周人那里也還是有地位的,不可能在獻俘之后就被送去見長生天,按照十幾年前的舊例的話,周帝若是大方,他還能受封一個爵位,作為象征在周朝被看管起來。別失八里已經將方方面面都想清楚了,被送往京師的路上心情也還算安穩。周人對他也不算虐待,雖沒給他吃rou喝酒,但吃穿總還是讓他不用發愁的。由此,別失八里發現了周人軍中的一個明顯變化。負責看管他的士兵隔一段時間便會換一批,看他們的身量,卻并不總是漢人。東胡人的身量是最高的,然而周人不會將看守別失八里這樣的任務交給兀良哈、韃靼諸部,所以別失八里見到的都是典型的周人。不管是中原的南人還是北人,應征入軍中的,身量總不至于特別矮,一批批調換下來,基本上別失八里見到的都是都是符合這個條件的周人。然而還有幾批人,膚色較之中原漢人要深許多,身量要矮一些,也說漢語,可是這幾批人的漢語聽起來都差不多,不似周人,口音總有細微的差別。想來這便是原安南、周人所設的交趾省征發的士卒了。按照別失八里的想法,這些交趾士卒,于大周而言,便相當于他們東胡諸部征伐別部之后得來的戰利品,待遇同本部的人是不能比的,唯有其中最優秀的人才,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受到看重。可是交趾士卒的賣力程度,比之純正漢人的周軍也不遜色,讓別失八里好生疑惑。同樣是行軍打仗,兀良哈等部為周人出力的同時為本部攫取草原利益,這一點別失八里還能想得通───所以大戰的時候,拼殺最激烈的便是朵顏三衛等東胡人。可是交趾人是為了什么?淪為階下囚的別失八里每日也只能動動自己的腦袋瓜進行思考了。推己及人,他覺得不至于所有的交趾人都是樂意的,那么何以交趾人入軍后的表現如此踴躍?最后還是一盤搭配好的軍糧解決了別失八里的疑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