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1
須狠狠地教訓一番。作為皇太子,午朝祁元詢并不像早朝一樣被要求一定要聽政,但是一般情況下,用完膳后,乾圣帝都會叫他過去聽。和他的地位穩固相對應的,就是他弟漢王參與早朝都頗受詬病的狀態。午朝后武英殿集合,祁元詢非常意外地看到了漢王也赫然在側。倒不是說天子不疼愛漢王,但是上皇御極多年,嫡長繼承早已深入人心。便是身邊沒有翰林院出身的這一幫閣臣,天子都很注意要和漢王保持距離,更不用說閣臣們作為文臣,基本上都站穩了立場,皇太子身居嫡長,奄有天下士林之望,關鍵時刻,自然愿意為其張目。所以祁元詢來武英殿十次,都不一定能見到漢王的影子。今日漢王如此突然地出現在這里,難免讓他側目。當然,吃驚歸吃驚,但驚過也就算了,難不成還真的要質問親爹,為什么自己的親弟弟會出現在這里?祁元詢目不斜視地走到自己的位置站好,按照長幼和地位,他都正好壓著漢王一頭。他清楚地聽見身后的漢王深了許多的呼吸聲。嘖,小孩子鬧脾氣,在這里,難不成還敢發作?祁元詢并不將漢王的表現放在心上,而是靜立原地,等待著天子的吩咐。武英殿不是常朝,他來也需要天子發話,才能出席。當年上皇將他帶在身邊的時候,倒是有過時常出席的經歷,但那不是屬于特殊情況嘛。“吾兒,眾卿,爾等說說,這安南如此挑釁,我大周該如何還以顏色??!”雖然是問話,但天子已經定下了基調——必須要給安南國一點顏色瞧瞧!自從元從功勛勢力在宣武年愈發衰頹以后,文臣勢力逐漸抬頭。但這并不代表著大周的文臣都是只會對外國以和為貴的好好先生。除了年輕一輩外,上了年紀的朝臣,都經歷過當年原廷懾服四方的時代。原廷末年,大周革鼎,完成了以南統北的壯舉,如斯偉業,不只武將,就連文臣也為之心折。宣武年間,大周在各地仍有用兵,若只是出兵的話,內部戡亂、平定北虜,誰都不會置喙什么。就算是此番惹事的安南是上皇于內所言的不征之國之一,這般不遜,也要接受大周的雷霆之怒!上皇只是因病退居興慶宮修養,天子難道不能相詢于他嗎?上皇與天子父子二人,都是吃軟不吃硬的,就連對一貫恭順的朝鮮,都能找出數個不足之處來動輒降諭訓斥,何況是安南?更何況光幕所言,不僅是全大周都能看到,現在更是連各藩屬國都能見到了。即便只是預言,大周對此不作出反應,也是軟弱的表現。因為這光幕預言,前太孫都被廢為鄭王了,安南國再怎么樣,還能比鄭王當初的分量更重嗎?打,必須要打!現在在武英殿內站著的閣臣、部堂和太子、漢王,不是天子得用的大臣便是天子的親子,要議的事情,必然是天子不想直接拿出來在朝堂上說的。如何對安南還以顏色,降諭訓斥都還太簡單了,“帥師伐國,執其君長問罪于前”,這才是大周要做的!不以雷霆手段將這股歪風邪氣壓下去,以儆效尤,這些屬國是要翻天的!“陛下,臣請發天兵以懲安南!”兵部尚書最先站出來發言,蓄起的長須隨著他鏗鏘有力的話語不住地擺動。“臣附議?!?/br>“臣附議?!?/br>發兵是共識,但是又不能不說,表態是最起碼的。“這是自然。只是,朕該興兵幾何呢?”打安南,打到什么程度,要取得什么樣的戰果,這直接影響到發兵的數量。按照光幕記載,安南如此悖逆,簡單放過他們,簡直是笑話,一定要打,而且是狠狠得打!但是,打完以后呢?安南前朝的陳氏宗胤,沒一個來大周的,就算有想來的,不知道見到光幕上的“陳天平”被凌遲的下場,還有沒有這個膽子來。陳氏的人只是個名頭,但是沒有了這個名頭,大周打到安南,如何處理,就有問題了。胡氏這般不敬上國,當然是要奪其王位,但是之后呢,安南的王位誰來坐?若是到那時候接連蹦出陳氏遺族,那不就是黑鍋大周背,好處陳氏拿的現實版嗎?破滅安南國,肯定會招致安南百姓的敵視,為了大周的威嚴,又不得不這么做。陳氏若現在就有人在大周,正好借著為其光復王位的名頭,而沒有這個名頭,就是兩國之間的戰爭,付出了那么多,最后沒有收獲,那就實在不值了。可是,打到其國都,等胡氏白衣負荊出來請罪,就輕松赦免于他嗎?也不可能!所以發兵幾何,竟然會成為他們的第一個問題。祁元詢不知兵,并不先發言,只靜靜地聽著。有說發兵三十萬的,也有說發兵百萬的,五十萬、八十萬,所言數目各有不同。這就是他們的目的不同了。有想要做事留一線的,也有想要發兵滅其國的,這才導致報出的兵馬數目不盡相同。與其說天子問的是他們認為適宜的發兵之數,倒不如說他是在借此探明殿內臣僚們的想法。問完了一圈臣子,最后終于輪到了祁元詢和祁元誨。長幼尊卑,都是皇太子要先開口。“太子,你覺得,要派多少兵馬合適?”“五十萬不足,百萬則過多。兒臣以為,八十萬足以?!?/br>“八十萬?你確定?”“是?!?/br>“漢王,你呢?”“兒臣覺得六十萬即可?!?/br>天子不置可否。皇太子和漢王都沒帶過兵,所以他們的決心,在利用數字體現的時候,總會有所偏向。皇太子穩重,便說了八十萬,漢王就算是為了和皇太子較真,都會說個不一樣的數字來。但是他們兩個的態度都已經表現出來了。要打。還得狠狠地打。按照流程,說完請發兵的人數后,天子就會去問下一個,全部問完以后,他卻突然又轉回來道:“太子,說說你為什么要派八十萬大軍?!?/br>不光是天子,其實在座的其他臣僚也很感興趣。對外的表現一貫是寬和為主,儒學精深,又沒有什么地方能讓他展現軍事方面的造詣。這樣的皇太子,為何僅因光幕顯示,就如此堅定地站定了要滅國的這一方?祁元詢原本的打算真的不是這樣的。就算他破解了胎中之迷后,就恢復了前世記憶,回憶起了前世走向與本世界的諸多相似之處。但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