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4
子孫,也得被拿來做幾篇文章。坤寧宮中,皇后徐氏便和幾個兒子說起這事來。“一轉眼,玉姐兒和月姐兒也要嫁人了,誨兒也要娶妻生子了,這時間過得可真快??!我也老了?!?/br>“娘,您可不能那么說,明年您的大胖孫子可得您去cao心呢!”祁元詢斜眼覷自己的二弟。別的不說,老二見縫插針的本事是真的強。母后不過是傷春悲秋了一下,他就順桿兒爬,提前替兒子預定了養在皇帝皇后膝下的位置。徐皇后笑道:“我呀,養你們幾個就累得不行了,明哥兒那么聽話,我也覺著年紀上來了有些吃不消呢。好容易松快起來,你還要讓我替你們養孫子?這該讓你媳婦去做才是?!?/br>祁元詢沒繃住,微笑了起來。祁元誨有些訕訕地道:“那可不能讓您累著,得讓我媳婦兒好好養。就是也不知她們家里是個什么光景,嫁過來了知不知道怎么養?!?/br>說到這里,他已經恢復了正常:“到時候,指不定還是得勞動娘,指派幾個有經驗的人來伺候?!?/br>祁元詢在一邊站著不置可否。要論撒嬌、討父母歡心,他不擅長,老二其實也不是個中翹楚,說話最甜的還得數三弟祁元證。這不,祁元誨話音還沒落,祁元證就接上話了:“二哥你想娶媳婦也太心急了吧!誰當我二嫂,咱們都還不知道呢,你就開始想著我侄子出生以后的事了?!?/br>“我就不想,我還想在爹娘身邊多待幾年呢!要是成婚生了孩子,那孩子不就要和我爭寵了嘛!”幾句話將皇后哄得眉開眼笑,祁元詢只能深感佩服。祁元誨被三弟拿話拆臺堵住了話頭,一時有些憋悶。當然,祁元證那么孩子氣的話,徐皇后聽了雖然心中歡喜,到底要說教一番的:“你這話可別讓你們爹爹聽到。要成婚了,就是大人了,可不許再這么孩子氣?!?/br>徐皇后又拿宮中百孫院那邊住著的一眾藩王王子舉例:“你看你的堂兄們如此勤勉,只為成婚前有個好聽的名爵,你們雖是皇帝的兒子,卻也不可懈怠?!?/br>這說的便是宗藩襲爵考封之制了。原本藩王除世子外的諸子,按部就班就承襲了郡王之爵,如今卻還要考封,不管旁的如何,從面上看,這些宗室子弟自是對外展露了一副勤勉人才的樣子。天子在被封為太子前,也只是藩王罷了,幾位皇子和他們的堂兄弟,彼此之間并沒有什么代溝,也都能感同身受。當然,三皇子還是撒嬌賣乖了一番:“娘放心,兒子再聽話不過了??v是不用考封,父皇會賜下王號,兒子也不會掉以輕心的,一定嚴陣以待?!?/br>沒有人露出異樣的表情,所有人都仍是言笑晏晏,仿佛這是再平常不過的孩子話。祁元詢卻發現,三弟拿話刺了二弟一道,看來兩位弟弟的不對付,已經頗久了。他們齊聚在坤寧宮,是皇后要讓他們在兩位公主出嫁前,一家人多聚聚,過了一會兒,天子獨一個的皇孫祁允昭被抱了過來。孩子剛睡醒沒一會兒,精神頭很不錯,已經能爬能站了,圓圓的大眼睛,真是越看越討人喜歡。祁元詢留下來多看了一會兒孩子,等到他的母后、姐妹與王妃說起婚嫁詳細事宜后,便也似自己那兩個已經走了的弟弟,先行告退了。回了武英殿,祁元詢的腦子里,便將方才二弟三弟的對話又拿出來細細分析了一番。三弟元證的年紀比他小上五歲,比二弟小三歲,彼此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年齡差的。自己在京中讀書,在武藝方面便不受太大的要求,二弟當初長在父母膝下,被朝著領軍藩王方向培養的時候,武藝、武學方面頗為出眾,只是文學不好,在朝臣們看來,脾氣也壞。入京后,和幾個同樣不學好的堂弟混在一處,讀書的時候不用功,且言動輕佻,很是讓人詬病。三弟都拿他這個毛病來挑刺,暗諷元誨,若他不是皇子,考舉受封王爵,簡直是癡心妄想。看起來,二弟要成婚這個節骨眼兒上,京中的風浪很大嘛!朝臣們擔心天子當年做藩王的時候到底培養了二皇子那么久,心中愛重,是以唯恐他遲封名爵是為愛子計,會致儲位旁落。祁元詢倒不是很擔心。他爹只要還沒昏頭,就一定會遵循嫡長正統。他爹又不是通過靖難起兵奪位的,是正常繼位的,前頭的二伯、三伯被光幕預言會早于上皇而去——秦王二伯也確實已經薨了——這才有了他爹的得繼儲位。畢竟如果按照那樣的順序,他爹就是皇子里名正言順的第一繼承人!就算是靖難,推翻了前頭的秩序,也要再立下一個鐵律來。無數年的傳承下來,嫡長子繼承制被證明是保持繼承穩定、家國天下安穩的最好方法。太平盛世,誰家不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某朝倒是立嫡之后還要鍛煉其他皇子的能力,頗有立嫡還要立賢的架勢,結果卻鬧出了九龍奪嫡這一歷史上最出名的奪嫡事件。這事不論,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在立嫡長子之后還給了嫡次子不切實際的妄想,于是乎,又造成了兩子相爭的慘劇。就算太上皇不在上頭看著,天子都不會選擇嫡次子,更何況祁元詢的身后其實還有太上皇的支持呢?如此一來,在二皇子妃遴選期間,四月十五大朝之時,又有人請立皇太子。天子的口風終于松動:“眾卿之前所上的表,朕俱都看了。建儲是國之大事,朕不會私自決斷,自然也不會輕忽。只是如今乃即位之初,朕有諸多大事要辦,卿等所請,還是姑且再緩一緩吧?!?/br>這意味著什么?一同上表請立太子的時機到了??!能有哪一件大事,比國之儲副的確立還要更大的?天子只要能立太子,就是對臣民廣施恩澤了!是以之后數日,朝堂各部、宗藩諸王、各地臣僚,俱有上書請立皇太子。先是文武群臣以“皇太孫為圣嗣之長嫡,稟睿德之重華”為由請建太子;又有鄭王祁元詝、秦王祁元訓等上疏請立皇太子;此后文武群臣再次上疏,言“皇太孫以嫡以長,既明且仁,德緝熙孝,友兼至誠”,乃是儲君的不二人選。如是者三,五月初一,天子終于下諭,立嫡長子為皇太子,并命禮部卜算好吉日上奏。除此之外,又令一旬之后,開始宗室考封,其中準備,仍是禮部要做。文武百官自是歡喜,對于他們來說,能說動天子立儲,實在是做了一件于國有利的大好事,心中甚是歡喜。乾圣帝退朝后,沒回乾清宮,而是徑直去了坤寧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