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
,看到奏折的時候,就不這么想了。每人的席案前都擺著一堆奏折,而在這堆奏折邊上,則有一本范本。范本的樣式也很普通,不普通的,是每本范本上,都貼著黃紙,上頭縮列著這本奏本的要點。黃紙末尾,是天子朱筆批示的處理方法。眾人按照指引落座后,便開始按照范本處理了。真正翻開奏折,他們才發現,范本奏本的黃紙原本是貼在奏本內頁、而不是顯露于外的,奏折里頭都還有痕跡,他們看到的范本,黃紙、朱批貼在奏本上,應當還是為了讓他們先知道重點。可是不管怎么樣,奏本加黃紙簡述的形式,還是很眼熟。雖然天子命他們分閱奏折、發布任務的時候只說了依例處置,但在場的人都知道,這所謂的“例”,可不是從前就有的,這分明是趙王世子祁元詢獻策論的時候采用的方法!要是從前就有這個舊例的話,好上萬言書的茹太素,就不會因為某次奏本前半部分寫了萬余字都不達其意,而被天子批評為“虛詞失實、巧文亂真”,又被痛打一頓了!朝中大臣寫奏本的時候,賣弄文采者不少,雖然不似茹太素,所上奏章動輒數千字,還用詞拗口、語意艱澀,但也都字數繁多,看完全文、知曉奏章要表達的意思著實需要時間。若是上奏章的大臣,本人便簡述要說的是什么,那批閱奏章就簡單多了。天子沒有選定儲君,可是,如今就連批閱奏折,都采納了趙王世子用的方法,天子意向如何,不是不言自明嗎?來前心中裝著一股氣的鄭王祁元詝,被慘淡現實打擊得,一點想法都沒有了。在眾人矚目中深藏功與名的祁元詢:感謝皇爺爺對我的支持!作者有話要說: 黃紙概括奏折內容、加處理方法,是明朝內閣制下的產物,奏折怎么批,看奏章的閣臣們都已經在黃紙上寫好建議的方法了!我想了一下,這種模式用到開國的天子身上的話……emmm,連丞相這個職位都被直接廢了,閣老們,危!*哈哈哈,有小天使問詢哥兒減肥成功了沒有。作為一個合格穿越者,雖然覺醒胎中之迷前,已經被皇爺爺喂成小胖子了,但是,長大的過程中,詢哥兒還是堅強地減了下來,成為了一個身材合格、健康的繼承人!好吧,我承認,我就是個膚淺的顏控233333給各位留言的小天使愛的么么噠,雖然沒有回復,但是我都有看噠!就是最近事情太多、更新時間也太趕,沒能回復Orz我需要十一假期的充電嗚嗚嗚第16章第十六章圣孫(上)批奏折其實是個技術活。如果說天子宣武帝已經是熟練工了的話,那么在座的諸王與諸王世子都還是新手。當然,鄭王祁元詝除外。雖然他被廢了太孫之位,但到底已經熟習朝政了。宣武帝出身貧苦,對子孫與尋常小民都很是愛護,只有本朝官吏,非但沒有那士大夫當政的前幾朝的尊榮,若是犯法,更是動輒得咎。在如此背景下,這些人輕易不敢在奏章上謊報什么消息,或是刻意構陷于人。便是從前朝就已經存在的官吏陋習,經過天子多年革新,也輕易不會再有了。宣武十五年的空印案,便有數百朝廷官員被治罪。所以諸王與世子們試著處理奏章,最差的結果自然是胡亂處理,較好的,便是就事論事且秉公處理,若是能結合官員們的辦事能力合理安排任務,那便更是好了。在偏殿內的都是天子悉心培養的子孫,他們里頭若是出了個沒用的廢物點心,連最基本的處理政事的方法都做不到,別說藩王了,就是吉祥物都不一定能做!祁元詢批奏章的時候,注意力很集中,改得也很仔細。饒是如此,不看奏章的內容,只看奏章的字跡,他也覺得傷眼睛。這倒不是說奏章上的字不好看。能當上朝廷官員的人,都是有文采的——國朝初立,入朝為官的人,出身各不相同,那些從龍的文臣們,在前朝那個遍地胡膻的時代,有較高功名的幾乎不存在;國朝立后,積極開科舉,但是還是有許多官員是前朝科舉出來的文人,進士也有,也不乏幸運的舉人、秀才——最起碼,字都是能看的。可是,這些字各有各的特點。前朝那個尋常小民連取名都只能用數字的朝代,一些落魄文人能尋到練字的字帖便是天大的好事了,哪還管哪種字體更適用于應試?天子宣武帝曾經表露對書法好的官員的贊賞,但是,在沒有統一標準的情況下,官員們的字跡提高程度并不是特別大。連續看了數份密密麻麻的奏折、完成了批改程序后,祁元詢覺得自己的眼睛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前世為人詬病的科舉考試專用字體館閣體,祁元詢終于理解了它存在的必要!怪不得前世明朝的字體標準會是“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如果不這么要求,對長時間批閱奏章的人簡直就是折磨??!上奏章的人一個個都覺得自己的字寫得很好看,寫得瀟灑不羈,連續看那么多份字體不一樣、內容很長、有時候還會有許多佶屈聱牙的字的奏章,真的會把人看得暴躁起來的!當然,祁元詢是一個有職業的修養的未來皇帝候選人,再怎么詬病官員們的字跡,他還是認真地給每一份批好的奏章都做好了批改工作。只不過,作為一個想要革新奏章字體的有志之士,他在將處理好的“貼黃”轉覆奏章之上的時候,特意仿照館閣體的標準,將字跡寫得方、圓、光、大。他覺得皇爺爺一定會喜歡他的貼黃的。雖然皇子皇孫的文化造詣都很出眾,但是在行政公文字體統一這個方面,祁元詢覺得自己一定會是那個最靚的崽!祁元詢批改的貼黃確實引起了天子的興趣。偏殿內,所有人都完成了奏章批改作業,將奏章之中夾于內側的貼黃都轉覆到了封面之上。類似于貼黃的制度,數代之前其實也曾流行,包括本朝,天子也曾吩咐過,官員有需要對奏章補充說明的,便可在章后附紙。原本的奏章之中附紙,起到的并不是概述奏章的作用,而是為了補充奏章、用更多字數說明。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奏章附紙有時候會比正文還要長,改起來更累人。像祁元詢那樣,紙上所覆黃紙的作用并不是增錄,而是“自撮疏中大要、以便省覽”的,從前還真沒有。大家以前都沒做過,乍一實行,倒真有一些人出紕漏。增述、賣弄文采是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