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7
蕭敬的玉鐲,還有一封崔氏手寫的親筆信一同送入安平侯府后,為了不給姜瑜還有遠在老家的父母與孩子帶來麻煩,翠晚當晚便悄悄返回丞相府自刎了。遭逢這般大的變故,家破人亡,又被接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體弱的姜瑜哪堪這般折磨,才剛進安平侯府沒幾天,就發起高熱來,情況之兇險,就連蕭敬特地找來給她診治的密醫,都道只能聽天由命。所幸,姜瑜福大命大,到底是活了下來。不過,原身在前世遭逢此事后元氣大傷,長至十四歲時,身形如十歲孩童一般瘦小,因著這緣故,加上身上背負著罪臣之后的沉重枷鎖,就算安平侯府對外一律宣稱她是蕭敬部下之女,因救蕭敬殉職后,蕭敬感念其恩,不顧世俗非議,將之記于名下,以嫡女名義教之養之,也依然改變不了姜瑜打從心里的自卑。何況蕭敬后來長時間領兵作戰在外,娶的妻子許明珠在外人面前雖是做出了一副賢淑良德的溫婉面貌,可在家卻是視姜瑜如空氣一般,就是面子功夫也頗為疏懶,當家主母尚且如此對待,更不用說是那些慣會見風使舵的下人了。若說蕭敬早先還念著崔氏的恩情對她多有看顧照拂,可姜瑜后來自己性子卻是十足的長歪了,變得膽小如鼠,說個話也說不清楚,面對蕭敬的時候又是低眉垂眼,唯唯諾諾的,瞧著就讓人不舒服,加之有心人的挑撥使然,使得蕭敬待姜瑜越發疏離,到后來蕭敬養了一園子鶯鶯燕燕,有了庶子庶女,許明珠入府不久,嫡子嫡女也接連出生,在內有嬌妻美妾環伺,有稚子幼女承歡,在外又是聲名顯赫,功勛彪炳的侯爺將軍,如此得意又快意的人生,蕭敬享受尚且不及,又哪還會記得年少錯愛之人以命相托的孩子呢?哪怕,這孩子最后愛上了蕭敬,并救了蕭敬一命。承啟十四年,皇帝病重,太子之位空缺,皇后所出的二皇子奉命監國,哪想貴妃所生的五皇子趁此亂起兵欲奪位,一時京中風云四起,人心惶惶,可誰也沒想到,最后是由母族不顯,早早就領了詔書就藩的四皇子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奪得天下。新皇即位,大赦天下,可更引人矚目的,卻是蕭敬一舉從安平侯,晉位成榮國公,且同時受封威武大將軍,掌兵權十萬。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蕭敬是打一開始就與四皇子,也就是后來的承平帝勾搭上了。莫怪任憑如何拉攏,蕭敬始終不在朝中幾位皇子的爭奪中站位,一副只從君權的清高模樣,讓先皇想拿他開刀也無從下手。這下,有國公之位,有兵權之實,又有從龍之功加身的蕭敬,當真擔得起“權勢濤天”一詞了。不過在這之中,卻有個被人忽略的“小小”插曲。那便是,姜瑜為了救蕭敬,在最是美好的二八年華便香消玉損。彼時,蕭敬已冷落姜瑜多時,許明珠趁著北方戰事告一段落,蕭敬回府過年之時,向他提及姜瑜婚嫁一事。挑的人是林侍郎家的五公子,是嫡非長,年前剛考取了功名,被派入翰林院擔任史書副編修一職,若以安平侯府嫡女的名義,這無疑是低嫁了,奈何姜瑜身分敏感,這椿婚事,倒也還配得上。在蕭敬的記憶中,對侍郎家的五公子委實沒有太多印象,只依稀記得是個身形高瘦,唇紅齒白的玉面郎君,雖說聲明不顯,但林侍郎是個拎得清的,也是蕭敬正欲替四皇子拉攏的對象,是以稍作思量后,男人便擺了擺手,應允了。后來許明珠將這決定說給姜瑜聽。此時,姜瑜心中早已對蕭敬情愫暗生,奈何她也知道,自己是萬萬配不上蕭敬的,想著每每見到他與其他女人親熱時候的心痛難忍,或許,斷了念想嫁做人婦,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懷著這般念想,姜瑜點頭同意了。可姜瑜萬萬沒想到,因為嫉妒蕭敬對姜瑜的那一丁點特別,與無意間得知的,蕭敬對于崔氏曾有的情意,種種心理交互作用下,使許明珠難得胡涂的,做了件與她始終秉持且自豪的世家大婦作態相悖的大膽決定。七、侯爺與身為罪臣之后的養女04(有非主角的微BL描寫)侍郎家的五公子,不論在相貌還是能力上,在京城一眾世家子弟中的確出挑,可壞就壞在,這五公子,是個好男風的。而且,還是屬于下方的那位,基本上對著女人,那話兒就硬不起來。究竟是先天如此還是后天養成的,在知道了兒子的性向后,對于林侍郎與妻子陳氏來說,其實已經沒有太大意義。說來那天,還是五公子發榜的時候,林侍郎家派去查榜的人興沖沖的回來報喜,林侍郎與陳氏大喜,正欲遣人去喚小兒子來廳中好生嘉獎一番,可卻見前去傳話的小廝回來復命,面帶豫色,支支吾吾的言道公子身子不適,正在房中歇息。林侍郎與陳氏對視一眼,皆從彼此眼中看到懷疑。明明早上用膳的時候還好好的,怎的過不了半個時辰,人就身子不適了?在官場上浸yin多年的林侍郎直覺有詐,在小廝推三阻四下,怒意橫生,便帶著陳氏直接殺到了幼子的憑欄軒準備一探究竟。沒想到,這一探,竟是探出了小兒乃是斷袖的事實。“唔……懷郎,懷郎,再大力些哦……”“公子,我干的你可爽,嗯?”“爽,哦……懷郎的roubang好大,啊啊……干到了……唔……真爽……”當yin言浪語聲陣陣傳到耳際,林侍郎與陳氏夫妻兩人頓時如晴天霹靂一般。陳氏直接暈死過去,而林侍郎,則強忍著心肺間翻騰的血氣,直直沖進了房里去。屋內的兩人顯然沒料到有人進來,驚呼一聲,特別是林五公子在看到闖門的是自己父親時,雙腿間秀氣的男根頓時蔫了下去。而壓在他身上的男人,則一泄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