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
作者:閻連科內容梗概:這部作品以中原地區曾經發生的艾滋病蔓延為背景,著力描寫當一群農民突然被拋入艾滋病蔓延、死者無數的窘境時的所作所為,充分揭示絕境中形形色色的人性。在寫作風格上既有現實主義的紀實描寫,又有奇譎驚人的夢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觸目驚心,又警世感人。這這部飽蘸血淚的作品因其冷峻展示艾滋病村的靈魂之舞而在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相繼推出。丁莊夢第一部分閻連科:“勞苦人”是我寫作的核心閻連科被稱作“中國目前最具爆發力的作家”,不僅因為他的兩部中篇分別獲得第一屆和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而且他的長篇、、都在文壇引起較大反響,近日獲得第三屆老舍文學獎。見到閻連科的時候,他正在和一位從美國來的資助人商議援助河南艾滋病村的事宜,他的下一部準備寫艾滋病村,他還要把老舍文學獎的一部分獎金捐給艾滋病村??粗_車的那種風風火火的神態,使人覺得他的身上還蘊藏著很大的能量,會給文壇帶來一個又一個沖擊波。閻連科對老舍先生有一種敬意,他說:“老舍與我們雖然不是同一時代的人,但老舍先生的高尚的品格,尤其是他對底層普通人的愛和理解,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具備這樣偉大的心靈、偉大的愛,才有可能寫出品格高尚的,才會顯出文學的神圣性。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愛,對底層人的關懷與理解,需要神圣的文學來表達?!彼墨@獎,描述了一個處在社會邊緣的鄉村,在一個匪夷所思的縣長帶領下,經歷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經典創業”的極致體驗,剖示了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本源。評委認為它對特殊歷史時期的整體把握,既真實生動又出人意料,作品對深度的追求使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一部優秀作品,是一部特殊歷史時期的“民族精神史”。談到,閻連科認為,一是表達了勞苦人民和現實社會之間的緊張的關系,二是表達了作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那種焦灼不安、無所適從的內心?!拔曳浅3缟?、甚至崇拜‘勞苦人’這三個字,這三個字越來越明晰地構成了我寫作的核心,甚至可能成為我今后寫作的全部內核?!?/br>閻連科覺得童年、少年的記憶對一個作家很重要,他寫過軍事題材、寫過農村題材,最得心應手的還是農村題材。人離開了那片土地,卻和那片土地有著割不斷的聯系。他的母親、jiejie、哥哥都還在農村,他每年回去兩三次,聽老母親嘮叨,今年她嘮叨的話題可能是去年嘮叨過的,但如果仔細認真去聽,回味起來受益匪淺。他愛這片土地,有愛才有恨,因為你愛它,你會看到更多丑陋的、淺薄的、短見的甚至令人仇恨的東西,“一個作家沒有愛和恨就寫不出大作品”,他說,所以他偏愛有“血性”、有痛苦、有激情的作品,他自己的作品就是這樣的作品。對于每一部閻連科都煞費苦心地尋找適合它的形式,他認定每一個故事都有潛在的講述它的最好方式,就像給手表配零部件,每一個手表都有最恰當的零部件,就看你去不去尋找,能不能找到。他說:“馬爾克斯的告訴我什么是的真實,開頭寫到吉普賽人拿著磁鐵走街串巷,所到之處鐵釘都從家具上掉下來,丟掉幾年的東西自己都出來了。這就是的真實。不分真假,來自自己內心的都是真實的?!彼绕鋸娬{想象力對一個作家的重要:“想象力牽涉到一個作家的生命力,過去一些作家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但只能寫一部,寫第二部時就有重復之嫌,故事、思想、細節、場景全方位重復。像托爾斯泰這樣的大作家,寫出、、,每一部都不重復。有生命力的作家也是想象力豐富的作家?!?/br>閻連科來到北京已有將近10年,在軍藝讀書,然后工作,我問他:“有沒有可能寫城市題材的作品?”他笑笑,用河南口音濃重的普通話說:“恐怕寫不好?!?/br>閻連科:寫作的崩潰(后記)2005年8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十時,我寫完了長篇的最后一頁。擱下筆時,我獨自坐在書桌前邊,忽然間的煩躁不安,無所適從,急需和人說話、聊天的感覺前所未有的襲了上來,如同抽白粉的人突然襲發的煙癮。那時候,我妻子回了河南老家,兒子在上海讀書,又是上課時間,而我最知心的幾個朋友,不知為何往日電話總是暢通,那一天,那一刻,卻偏偏不是關機,就是不在服務區內。我連續打了幾個電話,最后莫名地把耳機扔在桌上,頹然地坐了下來,有兩行淚水無可遏制的長泄而下,人就如被抽去了筋骨般癱軟無力,那種被孤獨和無望強烈壓迫的無奈,如同我被拋在了一個渺無人煙的大海、一座不見鳥飛草動的孤島。那時候,樓下的汽車依然在現實中川流不息,而擺了幾樣家具的家里顯出的空蕩,卻宛若荒漠的原野。我獨自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木呆呆地盯著對面雪白的墻壁,仿佛望著中那“飄動的一群雪白的孝布”和“堆滿了白雪樣的家家都貼著白色門聯的胡同”;還仿佛我在望著已經“渺無人煙了的平原,蒼茫著的平原”。內心的那種無所依附的苦痛和絕望,在1997年年底寫完時曾經有過,2003年4月寫完時也曾有過。但那兩次都沒有這次寫完來得強烈和難以讓我承受,讓我難以言說。我知道,這種強烈苦痛的絕望,不單單是寫作的一次結果,而是一種長久寫作的崩潰。是對完成的死亡式的祭奠。是從1994年開始動筆寫作、到2002年寫作、再到2005年寫作的長達12年苦痛的積累和爆發。日光從窗外一如既往地透落進來,客廳的半空里塵埃飛動的聲影清晰可見,宛若中無數的亡靈在我發下的耳語。我就那么木呆呆的坐在那里,一任淚水橫七豎八地流淌,腦子里一片空白,又一片攤著堆著的無序的麻亂。說不清為什么而苦痛,為誰而流淚,為何感到從無有過的絕望和無奈。是為自己的生活?還是為自己身處的這個世界?再或是為河南――我的家鄉、乃至更多的省份和地區那些多災多難的土地上的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艾滋病患者們的生命?也還許,是為自己的寫作所面臨的完成之后因耗盡心力而可能到來的窮途末路?就這樣,我不知道自己坐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