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38
“唉!”蒙合突然重重一嘆,擺手讓他起身,然后悠悠地問:“南榮欺我至此,我們豈能坐視不理?這一次,定要讓他們好看,知道什么叫老虎的屁股摸不得?!?/br>這蒙合大汗說話,常有粗野之語,大家都見怪不怪了。但這一句話可不一般,一出口,就驚了一地。老百姓吼“打南榮”,士兵們喊“打南榮”,那也都只是嘴上吼吼而已,當不得真??僧斨娙说拿鎯?,大汗親口說要讓南榮好看,那事情就非常不一般了。幾乎剎那,硝煙味就從蒙合的話里被點燃了。一些聰明的臣子和將士,當即呼啦啦地跪下。“大汗英明!南榮欺我,不得坐視!”一聲即出,眾人響應。像下餃子似的,一片一片的跪倒。“請大汗號令,鐵騎南下,殺向南榮!”“請大汗號令,鐵騎南下,殺向南榮!”整齊劃一的喊聲里,天際似有什么悶雷似的轟然響過,大汗有了意向,他們當然都得附合,這種遭天恨的殺戮行為,自然也得由他們這些臣子來諫言,這才是身為忠臣該做的事兒,為大汗分憂,解大汗愁煩。蒙合臉上陰沉不定,聽著此起彼伏攻打南榮的聲音,好一會兒,視線再一次慢悠悠地轉向了蕭乾平靜的面孔。“蘇赫,你的大婚,看來得推遲了?!?/br>國事與家事,一相比較,當然國事為重。而且,一個公主都沒了,他還怎么大婚?總不能一邊辦喪事,一邊辦喜事吧?這樣的結局,蕭乾早已料到,并不驚奇,只低頭拱手,“但憑大汗吩咐!”蒙合靜了靜,像是為他鳴不平似的,怒哼了一聲,突然拔出刀馬,對著跪地的一片臣子,冷聲嘶吼道:“南榮辱我至此,有違盟友之道,實乃為天不容也。從今日起,我北勐與南榮割袍斷義,誓不兩立?!?/br>說罷,頓了頓,他冷冷的目光淺瞇著,又看向蕭乾。“鎮國大元帥蘇赫聽令!”“臣弟在!”蕭乾沉聲回聲。“敕封你為征南大元帥,三日后,點兵南下,不得有誤!”蕭乾心里咚一聲,似有什么重物落了地。慢慢地,他仰頭望向蒙合,或者說,望向了那一片沉沉的夜空。“臣領旨!”蕭乾神色沉肅,一陣冷風吹過滿帶硝煙的大地,在雪光中,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淡淡清輝,皎皎月色,冬日的風中,拂過來的除了涼意,還有森森的殺氣??伤难簠sguntang的沸騰著,沸騰著,似要沖破胸膛而出。他知,前方的路已然劃出了方向,哪怕荊棘遍布,哪怕烽火四起,也再無法阻止他的馬蹄,去踏出一個更為安寧和樂的天下。這一日,是景昌元年冬月二十六。墨九的火器在哈拉和林爆炸,引全城圍觀。南榮的紫妍公主,死在了她的臨時府宅,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而她傳說中的“jian夫”丞相蘇逸,倉皇逃離哈拉和林。舉世矚目的一場大婚,變成了一場鬧劇,以北勐和南榮的戰爭拉開序幕而結束。這一日,離北勐大軍南下,也僅僅只有十日之久。------題外話------這一章寫得有點趕,可能回頭會修一下.么么噠!坑深289米,問鼎天下,此心昭昭蕭氏一門滅族之后,古璃古璃陽乃蕭乾舊部,汴京部眾也多為蕭乾北伐時留下的舊人。對宋熹這道圣諭,眾臣多有不解。同時,景昌帝親自手書圣諭一份,從臨安出發,緊急發往汴京守將古璃陽,敕封古璃陽為鎮北大將軍,令其守好與北勐南下的第一個堡壘汴京。隨圣諭而去的,還有數不清的金銀珠寶與美貌佳人,并許諾無數——宋熹心意已決,次日上朝,以翰林學士朱光啟為右相,以淮西宣撫使張成仁為樞密使,急調信州、江州、黃州、揚州等地兵馬,與京畿大營集結,共備精兵約八十萬,準備北上。舉朝上下,一片嘩然,皆稱萬萬不可。景昌元年臘月初二,宋熹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御駕親征”。這樣的諫言,宋熹沒有接受。從盟友,變成求和。突然而來的危機感,讓南榮這一批養尊處優的王侯官宦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向北勐求和。但南榮積習的養士之風以及推崇文道,加上內部數十年的黨爭和對武將的壓制,讓南榮這個國家早已變成了一個最為富饒、最為文明,卻也最為懦弱的“懨懨大國”。北勐欲滅南榮,入主中原,問鼎天下,此心昭昭。為此,朝堂上下,一片愁云慘霧。軍心渙散,那就是露敗之相??!這樣的一股子哀涼之風,對南榮的打擊是巨大的。區區流言,南榮朝廷竟無力阻止。可防民之口,難于防川。人們緊張起來,變著各本版本將神神怪怪的言論,隨著飛雪四處流傳。甚至被有心之人,編成了民謠,唱得童叟皆知,唱得人心惶惶,唱得南榮似乎已無敢戰之將,唱得金鑾上的宋熹,大發雷霆,拍案罵人。神鬼之說,不脛而走。有人說,是蕭氏怨氣不散,借由北勐殺回來了。然而,他們被滅族了。這兩句話,曾經在蕭氏五百余口刑場伏法時,被廣為傳訟。但人死茶涼,慢慢的也就淡了,百姓們過上了自己的日子,把蕭家也就忘掉了腦后??蓱鹗乱黄?,原本蕭氏一門就是武將世家,從蕭乾開始,蕭乾的爹、蕭乾的爺爺,蕭家的祖祖輩輩都上過戰場————蕭氏誅,江山亡。——蕭乾誅,蕭氏亡。慢慢的,臨安城的大街小巷里,舊話又被重提了。還未戰,士氣已低靡。一日接著一日的大雪,將北勐南下的消息從臨安城吹拂到了南榮的各個角落。北勐人被人刻畫成了茹毛飲血的野獸。他們搶糧食、jian女人、燒、殺、搶、奪無惡不作。一種極為酷烈的形象,以鋪天蓋地的流言方式傳播著,讓南榮的整片天空,都蒙上了一層褪不去的陰霾,似世界末日一般,緊張、悲涼。令南榮朝廷沒有想到的是,紫妍公主的死激起的反抗氣勢,很快就變了風向。然而——節日的濃郁氣氛,被喪事吹淡了。公主之殤,必以血償。喪鐘長鳴,天下舉哀。喪禮并不隆重,只宋熹下了一道圣諭,謂之:“國有戰事,一切從簡”。也由此,將紫妍公主的無辜死亡與對北勐興兵南下的仇恨聯在一起,文臣們洋洋灑灑寫出了無數的錦銹文章,將北勐的暴政、殘忍、貪婪、屠戮、借事興兵,一一揭露,從而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