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0
不感興趣,也得看。已經有人趁機起來上廁所,或者喝茶,還有人躲空去走廊上抽了根煙。不少人心里在想,為什么這么一部文化類的紀錄片,會夾雜在一片立意深遠的作品里呢?這個想法持續到二胡老人出現在公園里,一身樸素的衣服,和打扮光鮮靚麗喝茶聊天的年輕人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反差為止。原本喝茶的專家,抬起了眼睛,茶杯放回了桌面上;在走廊上抽煙的人,聽到旁白男聲和配樂后,干脆隔著窗子看向屏幕。接下來是一幕幕細節鏡頭,有人揮手攆人,有人聽完曲子后隨手扔了一兩塊錢,浮躁社會下的冷漠人心,就此放大。老人臉上是無奈的表情,卻也早已習慣。他路過了國家音樂大劇院,里面傳來了恢弘的交響樂聲,透過美妙的旋律,似乎都能想到演奏家們身著禮服,坐在燈光匯聚的舞臺上。還有音樂輔導學校,下課的小朋友來這里上課外班,她們背著書包,手里拿著五線譜,背著小提琴,單簧管的聲音從窗戶里飄出。走過秋風,走過落葉。一天結束,老人背著琴,步履蹣跚地回到居住的地方——那是一個狹窄街區的小胡同里,不到兩米寬的路上,左右晾著滴水的衣服,門口趴著一只土狗,耳朵耷拉著懶洋洋的,和這個小巷子一樣沉悶。伴著步伐的,是他的自述,跟著鏡頭從繁華市區,走向破敗街道,斷斷續續的方言:“我今年七十六歲了,很小的時候眼睛不好,隔壁有位老人,以前在戲班子拉二胡的,他說我教你一門手藝吧,我就懵懵懂懂跟著學了,也沒想那么遠,這輩子就和它結下了緣……”路上老人買了兩張攤好的油餅,鄰居家的小孩兒探頭探腦,蹦蹦跳跳地跑來。天色很暗了,老人坐在門口的木頭門檻兒上,拉起二胡,小孩兒坐在旁邊啃餅子,看到鏡頭后一點不怕生,還很有表現欲地嘻嘻咧嘴,讓觀眾忍不住跟著溫情一笑。“這是我的小學徒,今年剛上一年級?!崩先嗣哪X袋,布滿褶皺的臉上,笑容綻開,那些皴裂的皺紋里似乎深藏了數不盡的歲月?!安恢浪軐W到什么時候,我要是死了,我的琴就留給他?!?/br>鏡頭里有人問:“學不全您的手藝怎么辦?學不好怎么辦?”“沒事兒,他喜歡就好?!?/br>“喜歡就是最好的傳承了。我覺得?!?/br>有感性的評委,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忽然鼻子一酸。吸煙的掐滅了煙頭,走進室內,回到座位上。有人和身邊的人交換意見,指著屏幕討論。紀錄片是雙線人物并行,于是鏡頭跟到北方偏遠的農村,在容爺爺家,不懂事的外甥財迷心竅,貧窮卻一塵不染的琴房,廚房里供著的祖譜,山腳下已經不再隆起的小墳包……還有那句痛徹心扉的“這琴我捐了,我也不能給你們糟蹋!”伴隨著一幕幕令人唏噓的畫面,伴隨著日升日落的追憶,影片終于走到了尾聲。旁白的男聲適時地響起,卻很簡單,沒有煽情也沒有說教。“這薪火相傳的精神,浸潤在民族的根骨里,我們的文化才能延續了五千年。而他們,在垂暮之年,守望著未來,等待著——”大城市川流不息的車輛和路人。小巷胡同里的老人和小孩。山巔上,朝陽緩緩地升起了。他們的背影,依然孤獨并堅挺。直到主持人來換另一部作品時,還有人對最后那幕鏡頭回味不已。這時再看選送方,果然研究院送的作品,總是有水準的。有部分人知道決賽指定的名額,也不得不開始重新思考。入選名額只有三個,看完所有紀錄片后,評委統一評分。評審室里,各個專家也發表了意見。“這個,立意非常好,不過挖掘得還不夠深刻,其實這種對生命的思考,完全還可以延展到貧富的差距、意志的堅韌等等。但我還是認為,這是一部發人深思的作品?!?/br>“雖然也很有現實意義,但太過于注重失獨老人的悲情,還有一部分對制度的批判,但是主線不明,副主題沒有處理好?!?/br>“的主題表達倒是清晰,但是細節的表現手法上,比不上同批的很多作品,導演缺乏觀察和解構能力?!?/br>“相比這幾個,這個嘛……立意方面來說并不算特別出眾。同類的作品還有,都是文化類,入圍一部就夠了?!币粋€專家很自然地說道。如果這兩部紀錄片都進決賽,評選起來就會很麻煩。這種不動聲色的定調和打壓,很快遭到了其他人的反駁:“我覺得有亮點。從文化意義上說,‘傳承’和‘民族的’一直是我們的文化之痛,這個紀錄片里面,對于當下很多西化年輕人的價值觀的迷茫,提出了中立性批判。從社會意義上說,民間老藝人的艱難生活,支撐他們堅持的信仰,和那些衣食無憂卻迷茫的年輕人相比,發人深思也很讓人感動?!?/br>“可我覺得有點無病呻吟了,你們看創作團隊,平均年齡不到20歲,能懂什么現實意義?能懂什么人性悲歡?不過是取巧罷了?!庇械娜穗y掩對它的不屑。宋老爺子眉毛一挑,一個作品而已,今天上會的17個紀錄片,為什么大家偏偏對這個,爭議最大?要說沒有來自幕后的力量,他可不信。“有意思了,你吃雞蛋很好吃,會去關注下蛋的雞幾歲嗎?”說這話的是一位電影協會的專家,“我不覺得他們立意是無病呻吟。但我覺得最好的還不是它的主題,而是拍攝團隊對細節的處理很美妙,他們很懂得抓感情點,對于鏡頭隱喻和意象的運用,是很有靈氣的。有幾個地方,我真是看得心頭一酸。這個作品,我各項都給最高分?!?/br>每個人由于專業出身,看作品的眼光也不一樣。他說完,和斜對面的宋老爺子交換了一下目光。宋老爺子慢悠悠地發言:“剛剛說入圍一部的,這話可有意思啊。為什么文化類的,就不受重視呢?”那個專家也是想到什么就直說了,雖然潛意識里,確實認為文化類題材不重要,但是說出來確實就不好了。第一個發言打壓的專家,這時呵呵笑道:“宋老研究音樂考古出身,難免要帶上些感情,哈哈?!?/br>聽這不動聲色的擠兌,宋老爺子笑了笑:“我要是對文化類作品都沒有了感情,還能有人替我關心它們嗎?”這話說的挺現實,傳統文化在國內引不起主流重視,甚至要靠民間倒逼官方,已經是一件無奈的事,作為評委會的人,有著話語權,今天卻公然說出“文化類一部就行”這種話,難免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