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辛夫人為兒擇妻 王媒婆奔走說媒
第一回 辛夫人為兒擇妻 王媒婆奔走說媒
且說明朝年間,某地某城里,有個李姓大戶。祖上為官做宰,存下萬貫家財,如今這代雖然也沒之前昌盛,但也足矣富足度日。李大戶膝下子嗣稀薄,只有兩個兒子。 大兒名喚李留根,乃是正房太太辛夫人所生。小時候還算伶俐,卻因為一場發燒而徹底燒成了癡兒,每日渾渾噩噩,模樣也走了形狀。 幺兒還算成器,名喚李留誠,自小聰敏上進,頗有城府。只是乃是李大戶的尤姨娘所生,身份低微,在家并不十分得寵。 話說這年,李留根也有了一十八歲,到了男該娶妻的年紀。雖說這李留根也有幾房妾室,卻肚子一點動靜也沒有,更別提李大戶一直想要為自己這癡兒討個賢惠的媳婦,故把則妻之事提上日程。 這日,辛夫人專門把城里的第一巧嘴,王媒婆請到家中吃茶。王媒婆一到,辛夫人也不拐彎抹角的,直說道:王mama,我家那大兒也到了娶妻之年。不知王mama那兒可有齊整女子?王媒婆抿了一口茶水,笑道:辛夫人,您拔一根汗毛,比城里多少人家的腰還粗哩!想要什么樣的找不著?您還得說說,大少爺喜歡什么樣式兒的,老身好給大少爺細細物色去!辛夫人笑道:我那兒子沒什么主見,我們家也不如早些年間那么風光。這人都說:娶妻娶賢,女孩子家賢惠些,本分些,模樣過得去便是了。家境方面倒是不重要,不過是多給她幾兩銀子罷了。 這王媒婆眼睛一轉,壓低聲音道:辛夫人,老身倒是有個最合適不過的人家。只是不知您看不看得上和他家做親家!辛夫人來了興趣,問道:誰家?王媒婆道:咱們城邊上的老劉家唄!辛夫人道:原來是他家么! 各位看官,您道如何?那劉家乃是城中出了名的貧苦人家。劉老漢本來也是個木匠,靠著手藝吃飯。后來買了一個婆娘,聽說是那拐子從四川山里拐來的。那婆娘呆呆愣愣的,一連生了四個女兒,氣得劉老漢日日打她。后來方才生了個小子,取名劉小寶,劉老漢這才停止了打罵。后來那婆娘卷了財務跑了,劉老漢一蹶不振,靠著壓榨女兒過活。女兒尚且年幼就由女兒打理家事和田地,女兒長大便統統發賣,要么做小妾,要么做丫頭。唯獨他家那二女兒劉二姐,一直相安無事。只因劉二姐生得細皮嫩rou,一副好面容,又是一雙巧手。白日家田地里勞作,照顧父子倆飲食起居,晚上回房間還做繡品補貼家用。劉老漢只道這女兒定能賣個好價錢,便一直養在身邊。 辛夫人想了半晌,道:這家庭倒是沒什么。她若嫁進來了,便就是我李家的人了,她那混賬爹敢來打秋風,不過是賞他幾兩銀子。只是不知可真有傳說的那么好么?王媒婆笑道:夫人莫急,這還不簡單!把那妮兒領來給夫人看看便是。辛夫人一聽,千恩萬謝十分歡喜,打賞了幾百錢給王媒婆便打發她走了。 出了李家宅門,王媒婆有些犯難。都說自古嫦娥愛少年,那劉二姐一副好模樣,又那樣能干,一定不肯委身給那李留根。若只是癡傻便也罷了,只是那李留根屬實長得駭人,一定看不上眼。王媒婆略略思索,終于計上心來,便朝著城邊走去。 王媒婆剛到劉家,便見一少女正坐在屋前擇菜??此l如黑漆,唇若凝朱,目秀神情,肌膚細膩,那面皮粉白,映出紅來,宛與桃花相似,假使挽髻穿裙,好生打扮,只怕西子王嬙,還要遜她幾分。 那少女便是劉二姐了。自幼聰敏,知道父親混賬,便為了明哲保身,一直裝著乖順,心里盤算自己未來出路。如今看王媒婆來了,便暗暗覺得應該是父親想把自己發賣,心里一陣苦澀,卻也只能笑臉相對,站起來道:王mama,您來了。王媒婆忙拐著小腳上前道:妮兒,快快坐下。又拉著她的手看了一陣,笑道:好個齊整的人兒!想當年我第一次見你,你還是個黃毛丫頭哩。劉二姐低頭含羞一笑,低語道:mama請坐。 劉老漢從屋里出來,赤裸上身,叼著一只水煙槍,罵道:死丫頭!家里來客,為何不報?劉二姐唬得小臉發白,忙道:爹爹,王mama才來,女兒想招呼她坐下再通報您。王媒婆忙打圓場道:劉老漢!你也莫要太兇,你養了這么個能干的女兒,比人家養了三個兒的都管用!劉老漢抽了口煙,又看了看王媒婆,心里明白幾分,笑著說:你個老貨,上門來可有什么好事兒? 王媒婆不便當著劉二姐的面說,只帶著劉老漢到里屋嘰嘰咕咕一陣,叫那劉二姐在門口坐立不安,十分局促。劉老漢本來就十分重視兒子輕視女兒,得知能嫁給李大戶家,誰管嫁給哪個!便十分同意,連連說好。王媒婆交代幾句,又轉身出來。 王媒婆道:妮兒,方才我同你爹說了。那李大戶家缺個貼身丫頭伺候他大兒子的,想買個踏實的人。mama我覺得你不錯,便向他們舉薦了你。劉二姐緩緩松了口氣,當丫頭也比嫁人來的好,但心中還有些猶豫。王媒婆看她躊躇,便向前一步,咬著耳朵地對劉二姐道:你若真心甘心伺候你老爹一輩子,那mama我也管不了這檔子事兒!你若給人家當了丫頭,雖說苦些,但不用在這家里了不是?說完,便故意邁步離開。 果然不出三步,那劉二姐便追上來道:mama!我愿意!王媒婆看計謀得逞,便給了劉老漢錢財,向辛夫人回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