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漁村
初到漁村
周景緩緩睜開眼睛,沒有看到呼吸面罩和雪白的艙頂,映入眼簾的是破破爛爛的茅草,再仔細一看,自己似乎身處一處簡陋的草棚子。 我去,這也太復古了。她摸了摸身下的草席,用力晃了晃腦袋,確定自己不是在做夢,可是真實的觸感告訴她,這絕對不是夢。 她檢查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衣著完整,但是隨身帶的東西,全部不見了,床上有一床薄薄的被子狀物品,雖然氣味很怪,不算干凈,可是能看出這里的主人是在照料自己,不然的話用不著給她保暖的物品。 有人嗎?周景試探著喊了一聲,她分析這里的陳設應該屬于人類文明的,那么對方就會語言有所回應,哪怕聽不懂。 過了一會兒,外面有腳步聲傳來,木門吱的一聲被推開,一個穿著粗布衣服,面容慈祥的老婦人走了進來。 姑娘,你醒啦。老婦人對她微笑。 我這是在哪兒?周景心里萬分驚訝,雖然老婦人說話帶著方言口音,但是作為歷史學的學者,周景發現她說的話是和自己使用的地球聯邦官方語言非常相似,但是地球聯邦早就統一語言了,最后的方言被存儲在語音博物館里,已經沒有人會使用了。 老婦人回答:這里是吳家村,我家老頭子出海返航的時候,在附近一個小島的海灘上發現了你,就把你救了回來,你昏迷了好幾天呢。 吳家村?周景一臉茫然,地球聯邦現在還有村這個組織嗎?可是老婦人說話也不似作偽。 姑娘我聽你的口音是北方人吧,怎么會掉進海里? 周景一個激靈,腦海中冒出一個荒謬的想法,她顫聲問:老人家,現在是哪一年? 老婦人想了想回答:民國22年啊,姑娘你怎么 民國二十二年!周景瞪大雙眼,換算公元紀年的話是1933年,而她所在的年份是2133年,也就是說自己回到了二百年前的民國。 姑娘,姑娘?老婦人見她發呆又喚了幾聲。 周景從巨大的沖擊回過神來,呆呆地說道:不好意思,老人家,剛才走神了,我是從海外回來的半路遇上海難,本來以為自己要葬身大海了,沒想到被你們救下,多謝你們的救命之恩。 嗨,說這些干什么,你先住下來,以后在想辦法聯絡你的家人吧。老婦人不在意的擺擺手,出門去給她端來了一碗粥和幾樣曬干魚獲做成的小菜。 周景屬實餓壞了,雖然這些東西不怎么可口,她還是將所有東西都吃光光,作為經常去考察的歷史系學生,野外生存課是必修課,學院供給的干糧比這個難吃多了,她還是靠著一點干糧在野外獨自生活過一個月。 在她那個時代,所有人的基因都被改造過,她們的消化系統更加強悍,對食物的營養吸收能力也更強,所以雖然好幾天未進食,吃了這一點食物,她已經能夠支撐身體的運轉,于是便離開屋子,她要觀察一下老婦人口中的吳家村。 推開門,撲面而來的是潮濕又帶著海水特有咸味的海風,這個村子很貧窮,老婦人家周圍有十幾個泥巴、木頭、茅草搭建的小房子,有很多木頭架子,上面晾曬著魚干,氣味有些難聞。 村民曬得皮膚黝黑,男女老幼都打著赤腳,看向周景的目光有一些古怪,他們低聲用一種非常艱澀的方言交談,似乎是在議論周景的模樣打扮。 老人家,我幫你干活吧。周景找到正在編織漁網的老婦人。 不用了,你剛醒過來,好好休息。 我已經好了總不能吃白食吧。 周景在廚房轉悠了一圈,發現柴垛跟前有幾根木頭,似乎是剛被拖回來,還沒來得及劈開,于是她便抄起放在柴垛上的斧頭,手起斧落,一根碗口粗的木頭,輕輕松松便被她剁成兩段。 老婦人愣住,震驚地說:沒想到姑娘你力氣這么大。 所以您看,我是能幫忙的吧。周景摸摸后腦勺。 她只是力氣大,并沒什么技巧,老婦人放下手里的活計,教她怎么劈柴,兩人這教學之間,拉進了關系,周景后知后覺想起了自己還沒告訴人家自己的名字,老婦人倒是不在意,說自己隨夫姓,村里人都叫她吳三娘,她丈夫叫吳榮,大家都教他榮伯,而且榮伯還是吳家村的村長。 晚上,榮伯回來,他是村里唯一讀過書的人,所以和周景更有共同語言,聽說她是從海外回來,眼里冒出光芒,激動地問: 這么說周姑娘你會洋文了? 如果英文、法文我都會。以前在學院,語言課可是她的優勢科目。 太好了,能拜托周姑娘教一教村里的孩子洋文嗎?就是英國人說的話就行。榮伯搓搓手,誠懇拜托。 周景愣了一下,問:為什么要學洋文呢?在她的所學中,舊時代中國農村可是很保守的,很長時間還在學四書五經,怎么會學起洋文來。 你不知道,現在城里招工,會洋文的話,能進洋人開的工廠,工錢也能多一些。榮伯解釋道。 周景立刻問:您說的城里是哪里? 香港唄,還能是哪兒,現在那里是洋人的地盤。榮伯回答。 周景心里驚喜不已,她記得兩百年前,香港可是整個東亞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如果能去香港,也不枉自己穿越一趟,總不可能一直窩在小小的漁村里。 于是周景答應了村長榮伯的請求,做了漁村的學堂老師,整個村子的小孩們都來跟著她念書,學習英文,雖然這些孩子都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是學習簡單的日常用語還不算特別困難。 在她的教導下,不少孩子都會用英文說你好再見爸爸mama這些日常用語。 時間過了一個月,某天榮伯興沖沖來到學堂,說是城里有家棉紡廠在招工,他準備帶幾個大一點的孩子去試試,周景提出要一起去,榮伯自然答應。 在漁村的這段時間,周景把原來的衣服換了下來,穿的是三嬸的舊衣服,這次去城里,她重新換上了自己原來的衣服。 他們坐著漁船,在海里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后,來到了碼頭,這里和周景想象中相差甚遠,并沒有壯觀的郵輪,只有幾艘鐵皮船,大部分都是漁船,詢問榮伯才知道,這里是專門卸載漁獲物的,不是遠洋大船進出香港的碼頭。 上了岸,周景更是皺眉,這里太臟了,污水遍地,一不小心就踩到了腐爛的內臟,她還穿著皮靴呢,榮伯和幾個小孩都穿著布鞋,似乎一點都不介意這里的環境,反而非常開心,榮伯一邊走一邊用土話跟孩子們說: 一定要好好表現,進了城里的工廠,就能爭錢了,攢下洋票子,以后娶媳婦,不用再跟你阿爸一樣出海打魚,靠天吃飯 算了,自己恐怕體會不到小漁村里的人向往大城市的心境,周景嘆氣,希望這些孩子們能如愿以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