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恁爹?皇帝父親竟然要逼她結婚
第三十一章 恁爹?皇帝父親竟然要逼她結婚
太子意下如何? 昭陽領兵打仗一把好手,難道也通治國之道? 看這意思,是不同意了。 李琮與太子向來不對付,別人不明白為什么,她這個當事人再清楚不過。她沒有為自己辯駁的打算,也不在乎太子殿下有何感想。 李敬前半輩子做諸侯,后半輩子做皇帝,對權力有著天然的掌控欲。在他活著的時候,即便是太子,他也不愿讓出半點。 今天這事兒還是看李敬一句話。 參見圣人。 李琮幽幽地嘆了口氣。 怎么把他也給叫來了? 恕臣來遲。 聽這咳嗽聲兒,除了歸太傅還有哪個?想來他是太子太傅,又是國子祭酒,教育改革一事總該問過他的意見。因此,李敬傳喚歸云書入朝再正常不過。 李敬見歸云書比見自個兒親兒子還親,他是武人,不通詩書,為了安撫天下讀書人,對這清流之首自是和顏悅色。不必多禮,來人賜座。 歸云書故意沒去看李琮,他怕看一眼就挪不開目光,叫人看破他的心事。敬皇帝客套一番,最后發問:愛卿的意見是? 臣以為公主之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可解海內無人之急,二可立百年不朽之業,三可恤四方動蕩之患,四可彰圣人愛民之德。 敬皇帝捋須思索,太子出聲問道:太傅是要把昭陽夸成朵花兒是吧? 歸云書這個太子太傅絲毫不顧太子的嘲諷,一本正經說道:臣身為國子祭酒,于國子監中教書,見過無數優秀學子,也見過很多讀不起書、上不起學的孩子 李琮撕著指尖的皮,撕出血來,她感覺不到疼,這是她在焦慮的時候下意識的小動作。李敬笑得很開心,很滿意的模樣;歸云書一臉正色,顯然是站在她這邊;崔宰當人精當慣了,凡事唯皇帝馬首是瞻;太子定然會反對她的,可他的意見也不怎么重要。 形勢一片大好。 她有八成的把握李敬會通過她的折子。 太順利了。順利到昭陽公主的心頭涌上一股莫名的不安之感。 是以,臣以為公主之見實乃上上之策。 話不要說得太滿,是官場里通行的道理。歸云書常年游離于權力核心之外,鮮少會犯此一錯誤。今天出了這個門兒,是個人就知道歸太傅選擇站在昭陽公主一方。 至于其中是否會夾雜著緋色流言,那可就難說了。 愛卿所言,甚得朕心。 瞧,明明是她想的主意,民間調研數年之久,寫個折子寫了幾天。李敬這么一說,倒成了歸云書的功勞。他拍了拍李琮的手,佯怒道:昭陽!你這孩子別摳手了! 聽起來確是一位慈父。 李琮不情不愿地停下。 既然諸位并無異議,那就按照昭陽之策 沒等李敬板兒上釘釘,太子忍不住出聲打斷:兒臣有一異議。 李敬不置可否,說罷。 農桑、絲織之業自古有女子從事,將其納入官學、官業倒也罷了;如今是戰亂年代,學些武藝也有用處。 可是,經商走南闖北,魚龍混雜,于女子而言風險甚大,還是交給男人來做得好。 李琮聽到太子這么說心里反而詭異地安定一瞬。對嘛,她想做的事兒總是會有人反對,要是沒人反對才是見了鬼了。 太子所言甚是有理。打一棒子給一顆棗,李敬很是精于此道。昭陽,這是你的主意,由你來負責,如何? 崔令見縫插針說:公主空有爵位,而無實職。圣人如此安排,恐怕百官不服。 作為百官之首,崔令這個宰相更是不可能服的了。 李敬點頭以示同意。崔宰言之有理。既然如此,昭陽且去吏部領國子司業一職如何? 國子司業,乃國子監副職,地位僅在國子祭酒之下。 這官位算不小啦。 李琮叩謝圣恩。 與面露喜色的歸云書不同,李琮不信敬皇帝會對她這么好,又是當眾夸她的折子,又是親口允諾給她官位。 與李敬相處的這些年,李琮只學會一件事,那就是永遠不要把人想得太好。 果然,李敬接著說道:昭陽,日后你在國子監中做事,精力有所分散,戰場不必費心。 李琮一愣,沒想到敬皇帝同意她興辦女學的條件竟是不讓她再上戰場。更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李敬繼續說道: 朕沒記錯的話,昭陽今年二十有二,是該成親的年紀。朕知昭陽是個自己能拿主意的,不像安樂還要人指婚,但你總該物色物色,什么時候把人帶來 原來,她想要插手內朝的代價竟是如此之大。 昭陽公主本就沒有兵權,有的不過是上戰場命懸一線的自由,沒想到有朝一日連這渺茫的自由也要失掉。當她喪失作為戰爭工具的價值,那么就只剩下身為女人的用途。 李敬的邏輯是這樣的。 公主成親一事不宜cao之過急。 敬皇帝臉色一下子不好看了。太傅此言何意? 安樂公主和離不久,昭陽公主草草嫁人。歸云書今日說了太多的話,動了太多的腦筋,他強忍著喉嚨奔騰而來的血腥味兒,絞盡腦汁地為昭陽辯解。倘若cao之過急,世人恐有非議,傷及圣人顏面,怕也悔之晚矣。 他不敢說昭陽不樂意嫁人,只好拿李敬的臉面說事兒。 李敬禿鷹般的目光在李琮和歸云書中間轉了一個圈兒,他當了好幾年的皇帝,光是這么一眼就叫人壓力倍增。李琮無所謂地看了回去,歸云書掏出帕子一頓猛咳。 終于,皇帝松了口。 昭陽是朕唯一的女兒,朕當然希望她能幸福。 她的確希望得到幸福,可為什么女人的幸福要建立在婚姻之上? 昭陽成親不必著急,年前定好即可。 那就是只剩一年的時間。 太子,昭陽可是你的阿妹,多幫她留意著點兒。 哈哈,李玨巴不得她死,李敬難道會不知道? 殿中四人心思各異,面對機關算盡的皇帝,唯有一句謝主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