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手足情深有利有弊(04)
十二、手足情深有利有弊(04)
翻過數日,執事來報,郡王已與楊學士說定,縣主可自去弘文館尋人。 李令之懶散大半月,想到要出門現眼,心中忍不住打鼓,從裴珣那兒要來兩卷文集臨渴掘井。次日,她撐著眼皮,試圖與家里的當值官一同出門,不成想一個都沒見著。 一問,才知時下城里出了一樁鬧得風風雨雨的艷情命案,由于死傷涉及宗室,李宗正一早趕去了長安縣。至于裴珣,臺官勤勉,與他同時出的門。 李令之拍拍一身久違的深綠公服,只嘆無人欣賞。頂著越來越遲的朝陽入宮,至踏入清靜的中書舍人廳,木棱窗未合的縫隙才斜斜透入一抹薄明。 輪值冊上,柳趙二人并行,李令之在最新一頁末添上姓名,徑直走向東宮顯德殿。 算來與太子有月余未見,期間倒也有書信來往。李慈初次監國,對一切興致盎然,信里連臨時侍講都飛了幾筆,看得出對之前半生不熟的兩人印象不錯。 世上從來沒有理所當然的交情,只有相處才會產生情誼。李成平的意思簡單明了,裴珣也一早清晰地傳達了選擇御史臺、東宮,區分只有偏好,其實是相似又不同的圣眷。 李慈是宮里最小的孩子,李令之年長三歲,算得上一同長大。他懂事堅持前喚她作姊姊,被親姐玉華笑到十歲上才不提。她與東宮不需要刻意的親近,卻永遠不會不需要親近。 李令之經過一道洞門,恰好東宮執事宦官劉升在外,上前相迎。這時間太子正在上課,便引她至偏殿稍等。 檀木屏風高闊寬大,分隔內外,薄薄的黃紗阻隔對門中景象的探視,截不斷直講端嚴的話聲。偶爾有問有答,來自兩位熟悉的同僚,直講再以此為太子講解。 李氏皇族于作妖一項天賦異稟,男女老少各有各的作法。朝臣們神經飽受折磨,對難得不怎么愛折騰的太子,寄予了成為下一代明君的厚望。 良久,待直講離去,李令之才入內。 李慈一身鮮亮的藍綾窄袖袍,正在上首喝茶,見她來,欣喜地起身,你回來啦? 李令之規規矩矩行過禮,才笑道:臣將往弘文館,先來見殿下。又向下首的同僚微微頷首,得趙先友好示意不意外,意外的是柳欽居然也挺和氣,驚得她愣了一瞬。 坐久了累得很,陪我出去走走。 李慈招招手,嘴角笑意獨屬于少年,單薄、飛揚,精致眉眼初受成長的鑿刻,刮起一股不馴的銳利之風。 一則陳年軼聞突兀地闖入李令之腦中,她忍不住多看李慈兩眼。 今上生于復國次年,父不詳,私下里備選親爹無數,說得最有鼻子有眼的乃是早逝的懷寧侯,理由有二: 一是懷寧侯風流蘊藉,紅顏知己不絕,與明帝兄妹親厚,最離譜的斷袖都傳過了,再多傳一段似乎也順理成章;二是衛恪養在宮中十幾年深得寵愛,居然不入駙馬之選,實在令人生疑。 明帝將秘密永遠地帶到了身后,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李令之搖了搖頭,將亂七八糟的想法趕出腦海去。 妄議君上,她可擔不起。 李慈繞過屏風,離開外人頓覺渾身輕松,隨口問:阿娘明明說將你留給我,怎么突然就去弘文館? 李令之可不想摻和同僚之間的暗潮洶涌,只認真敷衍道:我去查缺補漏。 李慈忍不住抱怨:即便要讀書,也可以和我一起啊,你看這顯德殿,那么大! 李令之覷他一眼,慢條斯理道:哥哥為我去托了楊學士,學士也應下了,殿下若是樂意,不如一起來? 李慈面皮要抽不抽,像是犯了牙疼,憋了半天,悻悻道:太傅是好,天天見還是免了。 李令之習慣性地要拍他肩膀,剛比劃,才意識到少年個頭又比先前高出兩寸,驚訝道:最近長得好快! 李慈得意地撓了撓頭,還是謙遜道:和阿兄還差好些呢。 太子與玉華公主同母異父,相差近十歲,姐弟感情倒好。奈何玉華公主叫上弟弟聯絡感情,不是吃喝就是玩樂,朝臣心驚膽戰,上疏猛參,唯恐不學無術的jiejie耽誤了圣君苗子。 裴珣于太子,既是姐夫也是堂兄,是先皇夫視若親子當作家族未來一手教養,身上有太多屬于裴愈的烙印,足以承載李慈因生父早逝無處安放的孺慕之情。何況裴珣模樣俊雅,少年持重,本也是卓越郎君。 雖說親哥哥千金不換,李令之也得承認,相比經常不著調的李成平,裴珣的確更接近理想中的長兄,因此很能理解李慈的向往。 二人走出一段,李慈頓足,又勸:讀一陣子,就回東宮吧? 李令之好笑道:正經議事有宋臺主和衛尚書,讀書有好些伴讀和侍講陪,你哪兒缺人啦? 李慈道:多添一位侍講又無妨。 我做舍人已經是勉強支應,做侍講還不得更丟人現眼?李令之毫不猶豫轉走話題,聽說弘文館的飯菜比廊下餐還差勁,殿下要不要送送飯最好連學士的一塊兒送了? 過來吃不就好了?又不遠!李慈被拋棄的心簡直在抽痛,見李令之不為所動,只得妥協,臨別前還念叨,經常來顯德殿看看。 李令之往弘文館去,莫名有些想笑。 若卸任舍人,專去做太子伴讀,一定會有人稱贊鐘離縣主深明大義。 誰叫她是女官呢? 說明: 本文沒有政斗,只有瑣碎上班/出差日常,整體很陽光的。 作者的智力不允許政斗()